故宫文物为何能留存?这群人用“命”避免“圆明园”悲剧重现

在阅读文章前,辛苦您点下“关注”,方便讨论和分享。作者定会不负众望,按时按量创作出更优质的内容。

文I韩错

编辑I韩错

前言

别再被 “日本人手下留情” 的谎言误导了!

故宫文物能逃过战火留存至今,从不是侵略者的 “仁慈”,而是一群故宫人赌上性命的死磕 ——1933 年山海关失守那天,北平城炮声震得窗棂发颤,这群平日里握毛笔、戴眼镜的读书人,硬是把一万多箱国宝打包上路,在枪林弹雨中走出了一场人类文化史上最伟大的迁徙。

漫长迁徙路

没人知道他们出发时有多难。

来源于网络

当时有人堵在故宫门口拍着门板骂,认为文物走了,北平就成了空城,还有人借着祭孔的由头放狠话,扬言要让主张南迁的人 “横着出去”,就连很多民国大拿都站出来反对,大家忧心忡忡,若是这么多宝物,丢一件谁担得起责任。

可时任故宫院长一句话,至今听着仍让人眼眶发热:“国家亡了能复兴,文物毁了就真没了!” 这句话戳中了蔡元培的心 —— 这位学界泰斗当即拍板决定要保护这上万箱文物, 当晚大家攥着拳头发誓:“人在,文物就在!”​

他们推着木箱走在战火里,商周青铜器的铜绿沾着泥土,唐宋书画的卷轴裹着油纸,每一步都怕颠坏了宝贝。

有记载说,过湘江时遇到日军空袭,他们抱着文物箱往防空洞跑,有人摔在泥里第一反应不是爬起来,而是先摸箱子漏没漏;翻雪山时气温降到零下二十度,他们把棉衣拆了裹在文物上,自己冻得嘴唇发紫也不吭声,就这么护着,一万多箱国宝愣是没沾一点火星子。

故宫文物南迁纪念展

可还有一半文物没这么幸运,如今静静躺在大英博物馆里,馆门口那句:中国人创造了世界上最悠久、最璀璨的文明,在中国人眼里格外刺眼,那些没有文字注解、只有冰冷编号的文物,每一件都刻着民族的屈辱。

就像那方刻着 “家国永安” 的石枕,外国人看只觉得是块古老石雕,中国人却能读懂字里行间藏着的平安期盼。

最让人心疼的是《女史箴图》,这幅 1600 多岁的古画,在英国因保护不当裂得像蜘蛛网,日本修复师来修时,竟按日本画风把画裁成三段,还乱涂化学药水,连明清文人的题跋都当边角料剪了。

《女史箴图》

关键时刻,中国修复师邱锦仙站了出来,她在放大 25 倍的显微镜下,用特制浆糊一点点抚平翘起的丝线,再用中国传统矿物颜料补色,硬是让古画多了 200 年寿命。

后来邱锦仙留在英国修文物,几十年修了 400 多件,有人骂她 “帮洋人修抢来的宝贝”,她却平静地说:“愤怒容易,可让国宝先活着,才有回家的可能。”

这话一点没错 —— 只有中国人懂中国文物的 “脾气”,就像给老祖宗缝衣服,得用对针脚、选对线。

文物修复

单霁翔也把一辈子交给了故宫,2012 年他当院长后,半年就走遍了故宫 9000 多间房,连墙角的霉斑都记在本子上。

故宫的木头建筑怕火,以前大殿里黑得看不清雕梁画栋,他引入冷光源,既亮堂又安全;还清走了乱哄哄的小吃摊,立下规矩:开放区见垃圾,2 分钟内必须清,有次为捡台阶下的废纸,他摔得膝盖青了一大块。​

最让人佩服的是他 “哭穷” 要经费,有回领导视察,他不领去光鲜的太和殿,专往杂草丛生的偏殿带,指着发霉的梁木说:“这些再不修,就彻底没了。” 领导问要多少钱,他张口就要 4 亿。

有人不解 “故宫还缺钱?” 其实门票收入全交国库,故宫得自己想办法运营,后来他搞文创,从故宫雪糕到盲盒,把传统文化玩出了新花样。

文物南迁

现在再看故宫的红墙黄瓦,还有大英博物馆里的中国文物,突然就懂了:文物从来不是冰冷的古董,是华夏文明的根。

从 1933 年故宫人推着木箱南迁,到邱锦仙在英国修画,再到单霁翔守着故宫创新,一代代人护的不只是宝贝,更是中国人的文化底气。这份底气,比任何珍宝都珍贵。​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10

标签:历史   圆明园   故宫   文物   悲剧   大英   北平   女史   国宝   中国人   古画   中国   博物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