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丨TRUP
编辑丨Shadow
国内行业年均增速已不到10%,在大本营市场陷入白热化竞争的中式茶饮品牌们,开始把商业化机盯向了海外。
当喜茶在苹果总部所在地库比蒂诺开出门店时,单店日均销量已经稳定在2000杯以上,远超当地多数连锁咖啡店;而此时,瑞幸在纽约百老汇的门店才刚刚试营业,街对面的星巴克就贴满广告“迎战”........
短短一年间,中国茶饮品牌密集登陆美国核心商圈,从华尔街到好莱坞,中式茶饮的绿色招牌正加速取代传统咖啡店的棕褐色标识。
茶饮出海的一股热潮背后,可能是国内市场增速放缓的现实压力,换个角度看何尝不是这个超级消费大国百亿美元以上增量市场的巨大诱惑。
回过头来看,中国茶饮的美国攻坚战,已然打响,放大来整个品牌出海的角度看,也会带来新的跨境商业浪潮。

茶饮品牌扎堆“华尔街”
虽然中美贸易问题尚处焦灼状况,却丝毫不影响中式茶饮掀起在美国的拓店潮。
公开资料显示,中国茶饮品牌在美拓店的步伐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加速,截至2025年8月,喜茶在美国市场实现了从2家到30余家的跨越式增长,门店覆盖纽约、洛杉矶、华盛顿等核心城市,有媒体报道显示,其中硅谷店开业首日销量就突破3500杯。
由此可见,对比国内频频出现的某门店日均售出杯数数千倍的业绩传奇,来自华尔街等美国城市的消费者,对中式茶饮的追捧,同样不低。
瑞幸不算纯粹意义上的茶,不过也能被归于饮品赛道,瑞幸相对擅长的事,是以“精准卡位”策略切入,在美国布局的门店都是好位置和商圈。
霸王茶姬5月在洛杉矶开出美国首店,选址人气商场Westfield Century City,运营首日便排起长队。

图源:网络
国内茶饮市值第一的蜜雪冰城,虽尚未正式开业,但已敲定纽约曼哈顿Tribeca黄金地段,新店面积达2100平方英尺,租期10年,标志着平价茶饮势力正式进军美国市场,并为此花掉了两百万人民币的装修钱。

图源:网络
此外,茉莉奶白、沪上阿姨这些品牌也相应在海外市场进行跟进,进而拓展出海效率。
当然,头部品牌扎根美国市场,也迎来了意料之外的受欢迎程度。
喜茶的“椰椰芒芒”“多肉提子”等经典产品在海外累计销量均破百万杯,甚至有美国消费者评价“没想到一杯中国茶饮能比咖啡更让人上瘾”。其华盛顿都会区门店开业时,“排队2小时购买”的视频在海外社交媒体广泛传播,一度成为现象级话题。
回过头来看,中式茶饮走向他国,有来自本土竞争的“退”和蓝海市场的“进”。
当下,随着大量加盟市场的扩大以及三、四线城市下沉工作的完成,国内茶饮市场日趋饱和,中国连锁经营协会数据显示,新茶饮市场规模增速已经开始减速,从前两年的44.3%变为2025年的12.4%,整个行业处于了日渐见顶的状态,洗牌成了主题。
所以,明面上的增长被放到了海外,另一方面,美国现制茶饮市场正处于高速增长期。MenuSifu《2025美国现制茶饮数据报告》显示,该市场年均增速达9.1%,预计2030年规模将突破80亿美元,潜在门店规模较当前仍有5-10倍增长空间。而目前全美奶茶门店总数仅8000家,本土头部品牌Kung Fu Tea门店数也仅400家左右,市场空白明显。
此外,美国市场的高客单价与全球影响力极具吸引力,例如,喜茶在美国客单价达60元人民币仍供不应求,且在核心市场的品牌表现能辐射全球认知。
所以,国内市场的天花板肉眼可见,而美国市场的地板尚未被铺满,这可能正是茶饮品牌集体‘跨洋赶考’的核心逻辑。”

国产巨头有些中式内卷了
由于国产茶饮品牌在国内的竞争态势,主要用卷字形容,从华尔街到法拉盛的“贴身战”中,这一“笨办法”得到了延续。
换句话说,中国茶饮的“内卷基因”大概率随门店一同漂洋过海,比如,在纽约曼哈顿,瑞幸与星巴克这对老冤家就面临在街边广告、 消费者关注度以及类似品类价格等方面的直接竞争。
选址竞争更趋白热化。
喜茶偏向聚焦好莱坞、库比蒂诺等黄金地段,霸王茶姬首店落户洛杉矶Westfield Century City商场,紧邻比佛利山庄,沪上阿姨纽约首店则扎堆法拉盛“奶茶街”。这种策略布局与国内“一条街三家奶茶店”的景象如出一辙。
价格战也在悄然打响,瑞幸针对新客推出1.99美元特价饮品,比星巴克常规的价格要低了不少;而喜茶也通过“生日免单”等促销来吸引消费者,本土品牌为了赢得生存也往往需要采取措施来应对。
此外,国内的几个品牌在出海的效率上,也可以用“卷”来比喻。
以蜜雪冰城为例,2025年中期财报显示,海外门店总数达4733家,虽暂未正式进军美国,但已通过与巴西签订40亿元咖啡豆采购订单搭建供应链基础,纽约首店筹备被列为下半年核心目标。
无独有偶,霸王茶姬二季度财报显示,截至6月底海外门店扩展至208家,单季度增加了40来家,美国市场被定位为“品牌全球化战略支点”,有消息传出其计划今年在美国开设10家门店。

图源:网络
客观地讲,“国内高效率的扩张打法复制”到出海赛道,带来增长的同时也有挑战,尤其是,一方面品牌应该如何把握规模与质量的失衡,部分品牌为追求拓店速度,简化产品流程与服务标准,如早期某品牌门店仅保留数款基础产品,放弃核心的现制茶底工艺,导致复购率不足,远低于国内水平。
另外,短期资本叙事挤压长期价值,一些品牌往往将美国门店数量作为财报亮点,却可能忽视基础建设。某头部品牌在美国快速开出15家门店后,因供应链衔接不畅,出现“芒果断供改用罐头”的情况,引发当地消费者差评,直接影响品牌口碑。
假设用内卷换来了在美市场的规模,就像给品牌穿了不合脚的增长鞋,短期能跑起来,长期必然磨出血泡,归根到底,出海不是国内竞争的海外翻版,若只把华尔街当‘财报秀场’,最终只会沦为资本游戏的过客。”
而这些恰是中式茶饮出海需要规避的风险点。

茶饮出海,试图从本地化延伸到规模化
我们试图尝试理解中式茶饮品牌构建增长以及拉新背后的策略,其实,同大多数汽车厂商在海外建厂以及招募本土人才一样,注重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以及文化结合,会是关键。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口味与供应链是在美国乃至全球都是活下来的基本原则。
在口味改良上,中式茶饮品牌往往针对美国消费者对健康与视觉的追求,如某品牌推出“抹云椰蓝”饮品,用蓝色螺旋藻、椰子水与抹茶融合,既符合“超级食物”潮流,又具备社交传播属性,上市即售罄。
还有霸王茶姬更深入,与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合作培育适应当地气候的乌龙茶品种,从原料端实现口味本地化。
至于供应链的本地化程度,决定生存底线,仍然以喜茶为例,它构建了“全球核心原料+本地新鲜食材”的混合体系:茶底、糖浆等核心物料从国内统一供应,牛奶、水果等多类食材与美国头部供应商Sysco合作采购,同时建立“区域中心仓+前置仓”模式,解决鲜果保鲜难题。
在此基础上,中式茶饮也试图进行圈层营销突围,在海外市场,种草至关重要。
例如,新兴品牌OGTea将TikTok作为出海主阵地,打造“中国风直播间”,头部品牌则擅长“KOL+场景”营销,它们可以形成更大规模的声量传播,喜茶与NBA球星保罗·乔治、设计师alexanderwang等合作,推出“California Sunset(加州落日)”限定饮品,吸引了广泛的关注;今年 5 月,要做中国星巴克的霸王茶姬在洛杉矶比利佛山庄开出了首店,大手笔的广告投放,洒满了 Westfield Century City 商场的每一个角落。
过去,懂得在海外联名或者圈层营销是泡泡玛特擅长的事,如今,大多中国企业已经复制出了其中的逻辑,即“内容即产品”,将茶文化与本地兴趣点结合,让品牌自然融入消费场景。
回过头来看,中式茶饮出海已从“单点试水”进入“体系化扩张”阶段,美国市场的实践正在重塑行业方法论,它的路径是,先通过核心城市建立品牌势能,再逐步完善本地化运营,成为头部品牌的共同路径:喜茶从纽约、洛杉矶起步,待供应链成熟后向二线城市渗透;霸王茶姬则先深耕西海岸,再规划东海岸布局。
所以,中国茶饮的全球化,可能不是简单的门店复制,还有把味觉与文化在当地扎根,并日渐走向规模化。
过去,星巴克用30年改变中国咖啡消费习惯,中国茶饮业需要时间在美国培育市场。但可以确定的是,当“中国茶”真正融入美国日常生活,其带来的不仅是品牌增量,还有大量的商业机会。
参考资料:
1.新茶饮的出海密码. 新华网
2.“新中式”茶饮从“浙”出发走海外. 海关总署
更新时间:2025-10-2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