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好书】:《奶茶出海》(张璇)

《奶茶出海》 | 商业文化随笔集


一杯奶茶里的全球化史诗:张璇《奶茶出海》的商业智慧与文化深意


在纽约的街头,年轻人们兴奋地举起芝士奶盖茶,记录下这一瞬间并在TikTok上分享;在雅加达,摩托车手们则手中握着蜜雪冰城的清新柠檬水,穿梭于热闹的街巷;而在伦敦,一位教授惊叹于喜茶与草间弥生的联名款,感慨“中国茶竟能如此别致有趣”。

这一切都表明,源自东方的甜蜜饮品,早已超越了简单的饮用,成为了一场静默而深远的“味觉革命”。

张璇的《奶茶出海:新中式茶饮品牌的全球扩张》便是这一场革命的首个生动记录与深度解读。书中通过近300个一线案例和20万字的田野调查,将这一宏大的叙事巧妙地拆解为富有颗粒度的商业实践和文化观察。

无论你是怀揣梦想的创业者、敏锐的文化观察者,还是普通的饮品爱好者,这本书都如同一杯层次丰富的“珍珠奶茶”,每一口都渗透着值得细细品味的时代密码,仿佛在悄然诉说着饮品背后的故事与未来的可能。


给创业者:一本“甜味全球化”的实战手册


在那片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海域中,对于渴望跨越国界的餐饮人而言,这本书宛如一盏明灯,既是避开陷阱的指南,也是灵感的源泉。

张璇以90后分析师的锐利视角,深度剖析了新茶饮品牌在全球化浪潮中的应对之道。

在东南亚的市场中,“甜咸之道”成为了一种极具代表性的地域渗透策略。

以蜜雪冰城为例,为了将单杯成本控制在1.5美元以下,该品牌在雅加达郊区建立了中央工厂,并与当地合作社携手开发出一种“耐运输的菠萝蜜品种”,将椰浆的采购价格压低了40%。这一策略最终使其日均销量突破50万杯,远超星巴克同期的业绩。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霸王茶姬采取的“文化缓冲”策略。

2023年,品牌在进军马来西亚时放弃了在吉隆坡双子塔开设首店的计划,选择在槟城的乔治市老街扎根,借助“水墨风杯套”和娘惹糕点的联名活动吸引本土年轻消费者。

根据书中引用的门店监控数据,开业首月非华裔消费者的占比从12%跃升至41%,这无疑印证了“通过地域文化符号降低陌生感,比直接标榜‘中国元素’更有效”的实战逻辑。

而在欧美市场,“咖啡霸权突围战”则愈发惨烈。

喜茶伦敦的首店,以一种令人瞩目的“反常识定价”策略引起了热议:芝士莓果茶的定价高达8英镑,媲美星巴克的拿铁价格,却通过“买茶送书法书签”、“周末茶艺体验”等活动在Instagram上引发话题,打造了一种奢侈品的印象。

这一操作背后,正是抓住了欧美消费者“愿意为体验溢价”的心理——

正如张璇所言:

“当奶茶店开进爱马仕旁边,它所售卖的已不单是饮品,而是东方生活美学的入场券。”

书中第三章“南洋路漫漫”揭示了更多令人瞩目的“暗战细节”。

为应对中东市场对糖分的严苛要求,奈雪的茶特别研发了“阿拉伯糖替代配方”;而为了避免遭遇欧洲食品安全壁垒,古茗则与德国实验室联合发布了《全球珍珠标准白皮书》,甚至将木薯粉的检测报告印在杯身上。

这些案例如同一套“全球化操作系统”,为创业者提供了可直接复制的蓝图——

从越南中央工厂的物流调度到泰国椰浆合作社的利益分配,每一个环节都蕴含着“将奶茶销往全球”的秘密密码。


给文化观察者:甜味背后的“软实力密码”


在当代,奶茶的出海史不仅是一段商业旅程,更是一部深刻的文化输出史。

这其中,张璇以独特的视角,揭示了文化碰撞与认知重构的细腻过程。

回首2022年,欧洲爆发的“毒珍珠事件”曾令中国奶茶处于风口浪尖。

某德国实验室误将木薯粉检测为“塑料成分”,成为27国媒体争相报道的焦点,迅速引发信任危机。

然而,喜茶的应对举措则堪称危机公关的典范。他们在第一时间邀请德国食品研究所进行直播,展示了珍珠的制作过程,并积极推动欧盟更新植物淀粉类食品的检测标准。

这场“透明化运动”不仅成功扭转了舆论,还意外地让中国奶茶在食品安全的规则制定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正如张璇所言:

“当一杯饮料能够推动国际标准的修订,它就具备了文化外交官的潜质。”

走在洛杉矶华人区,奶茶店演变成了移民社群的重要文化据点。

张璇在书中记录了2024年加州州长选举的奇特场面:候选人在奶茶店举办“珍珠论坛”,利用“半糖去冰”来比喻其政策的温和程度,甚至模仿奶茶杯身的设计来制作竞选海报。

而在TikTok的#BobaChallenge话题下,亚裔青少年们通过“奶茶拉花比赛”和“家乡奶茶复刻”等内容,构建起一种“甜味身份认同”。

这种“去教化”的文化表达方式,比起宏大的叙事显得更为有力——它不明言“我是中国的”,却让全世界铭记了中国的甜蜜。

随着喜茶的极简门店与日本波点艺术的联名合作,乃至霸王茶姬的“国风杯套”在伦敦年轻人中成为时尚宠儿,奶茶店已悄然化身为“移动美术馆”。

张璇在书中收录的消费者访谈中揭示,纽约的大学生将茶百道的熊猫杯用作文具,而巴黎的博主则把奈雪的茶“霸气玉油柑”的瓶子装满干花。

这些自发的二次创作,正是新中式美学“兼容性”的真实写照。

在这段历史中,奶茶不仅仅是饮品,更是文化交流的桥梁,连接着不同国度与文化的心灵。每一杯奶茶背后,都是一段段精彩的故事,温柔却坚定地传递着中国文化的魅力。


给消费者:你喝的不是奶茶,是时代情绪


在这本书中,张璇细致入微地解析了一个普遍存在但却极少被深究的问题:

“为何我们愿意为一杯奶茶付出金钱?”

她提出了“情绪经济”的概念,指出新茶饮品牌已不再单纯出售饮品,而是将“治愈感”作为其核心商品,成为现代人心灵的寄托。

在她的分析中,LABUBU潮玩与奶茶店合作推出的快闪店,堪称“情绪营销的典范”。

书中深入探讨了纽约某门店的消费者行为,揭示了顾客为了抢购限量款奶茶杯,竟愿意平均排队长达3.5小时。在此过程中,他们需完成“扫码加入会员、分享社交动态、参与AR互动”三道任务。这种“沉没成本设计”无疑激发了消费者的参与热情,使得分享晒单的比例高达92%。

在这一过程中,形成了一个自我强化的循环:

排队的时间越长,炫耀的欲望越强,传播的影响力也愈加广泛。

而在更微妙的层面上,书中提到伦敦某jellycat玩具店的一项“奶油仪式”。

店员会对毛绒玩具嬉笑着询问:“今天要加双倍芝士吗?”这一看似无厘头的互动,竟使得客户单价提高了37%。

张璇敏锐地将这一现象与新茶饮品牌的“第三空间”作对比分析:当城市年轻人在奶茶店亲昵地抚摸LABUBU玩偶,或是在jellycat店向玩具“点单”时,他们所消费的,不再是单一的商品,而是对抗孤独感的情绪解药。

书中也提供了疫情期间的消费数据,愈加证明了这些现象的普遍性。

引用美团研究院的研究报告,2023年全球奶茶外卖订单中,“深夜疗愈套餐”——即奶茶搭配暖光小夜灯的组合,销量同比增长达210%。

张璇感慨道:

“在生活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一杯温度可控、甜度可调的奶茶,成为了现代人最为经济实惠的‘安全感载体’。”

通过这些实例,张璇巧妙地揭示了情感与消费之间的微妙关系,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了当代人为何如此渴望一杯简单的奶茶。


结语:在奶茶的涟漪里,看见中国品牌的未来


在张璇的书中,曾有如此预言:

“未来的全球化,将不再是那种‘巨轮远航’的壮阔航程,而是如‘奶茶式渗透’般的细腻——用甜美的滋味溶解文化的壁垒,以小而精致的形式撬动庞大的市场。”

在熙熙攘攘的印尼街头,小贩们巧妙地将蜜雪冰城的封口膜折成玫瑰,而在繁忙的伦敦,白领们则用喜茶的杯子插上鲜花。奶茶,这一柔软的饮品,正在以其独特的方式重新塑造着全球消费者的日常美学。

隐藏在字里行间的商业智慧与文化思考,正是《奶茶出海》超越一部普通商业书籍的魅力所在——

它不仅记录了一场产业革命,更是为我们解密了一个时代的消费密码。

当你翻开这本书,所见的不仅是奶茶如何征服世界的旅程,更是关于创新、融合与温柔力量的动人故事。

它启示我们:

一杯奶茶的重量,或许能抵过一艘货轮;而甜蜜的穿透力,往往胜过空洞的说教,留存的更为久远。

在这一场全球饮品的华丽转型中,奶茶不仅仅是一种饮品,它已成为了文化交融的象征,承载着无数美好的瞬间与故事。

借助这股清新力量,我们可以窥见一个更为宽广的世界,体验到生活中那些细腻的甜美与轻松。让我们一同品味这场无声的文化盛宴,在每一口奶茶中,感受世界的温柔脉动。

作者:张璇(中国)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7-18

标签:美食   奶茶   好书   张璇   文化   饮品   中国   消费者   伦敦   品牌   雅加达   商业   全球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