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中原打成一锅粥,为何没有外族入侵?看看镇守边疆的是谁

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方丈

编辑|方丈

前言:

公元三世纪,天下纷争,魏、蜀、吴三国鏖战不休,中原大地犹如沸腾的锅炉,战火连天,生灵涂炭。

然而,令人费解的是,在这场旷日持久的混战中,北方的匈奴、鲜卑,西边的羌族,乃至遥远的西域势力,竟鲜少趁乱大举南下。

要知道,历史上每逢中原动荡,外族往往会乘虚而入,为何三国时期却是例外?是他们不想,还是不能?其实,真正的答案,藏在那些默默镇守边疆的“守门人”身上。

他们是谁?

汉朝基业:匈奴势力的削弱

时间拨回到东汉时期,匈奴一族作为北方游牧民族的代表,一直是汉朝的心腹大患。

他们善骑射、能征战,不时南下劫掠,甚至差点让开国皇帝刘邦葬身白登山下。

多亏了汉武帝时期,卫青、霍去病这对出色的大将,率领汉军出塞远征,给了匈奴致命的打击。

尤其是公元前89年,大将军窦宪再次挥师北上,20万匈奴降卒弃暗投明,匈奴的国力遭受重创。

虽然他们还在负隅顽抗,但已是强弩之末,不复当年雄风。

也正是汉朝不懈的武力打压,为三国时期北方边疆的稳定奠定了基础。

其他的游牧部落看在眼里,也不敢轻举妄动。

毕竟匈奴这头狼都被打趴下了,他们可不想重蹈覆辙。

魏国边防:曹操的先见之明

说起三国时代的北方霸主,不得不提到曹操。

这位奸雄自有一套经略边疆的良方。

当年乌桓作乱,可把曹操给惹毛了。

这哪能忍?立马点兵十万,御驾亲征。

然而当曹军到达战场,却被乌桓人的声势给震住了。

乌压压一片,竟看不到边际。

将士们一个个面如土色,只有曹操眼光如炬,一眼看穿敌军弱点所在。

只见他一声令下,张辽带人冲锋陷阵。

乌桓军哪见过这阵仗?顿时溃不成军,20万人弃甲曳兵,纷纷投降。

从此乌桓再也不敢造次,北疆一片祥和。

除了武力征伐,曹操在用人方面也有独到之处。

他慧眼识珠,发现了田豫的不凡才干。

田豫曾追随刘备,但觉得这位耿直的汉室宗亲不是成大事的料,便弃之而去投奔曹操。

田豫有个特长,那就是深谙北方地理人情。

曹操巧用其才,让他与曹彰并肩作战,给乌桓、鲜卑以迎头痛击。

尤其是那次乌桓偷袭,田豫带人围成环形阵,箭如雨下,打得敌军抱头鼠窜。

乌桓想要撤退,田豫又率兵穷追猛打,斩获无数。

在田豫的镇守下,鲜卑也不敢有丝毫异动。

表面上对魏国阿谀奉承,背地里却在测算实力。

田豫心如明镜,将鲜卑的阴谋诡计看得一清二楚,出兵征讨,斩尽杀绝。

在这铁腕的治理下,北方异族安分守己,边疆几无战事。

蜀国南征:诸葛亮的政治智慧

若说魏国善用武力,那蜀国丞相诸葛亮就是崇尚德治了。

面对南方的蛮夷势力,他主张"攻心为上,攻城为下"。

蜀汉建立之初,刘备驾崩,朝政全权落在诸葛亮肩上。

而云贵一带的少数民族虎视眈眈,随时有作乱的危险。

但诸葛亮并未贸然出兵,而是先安内才攘外。

他巧施离间之计,拉拢东吴,稳住了东边的屏障。

待内部稳固,才挥军南下讨伐蛮夷。

一路上,他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让当地部族心悦诚服。

最著名的莫过于七擒孟获的故事了。

孟获这位南蛮首领屡次反叛,诸葛亮却不斩不杀,反而赦其死罪,给他一个洗心革面的机会。

孟获感恩戴德,从此归心似箭,成为蜀国的忠实臣子。

孔明先生为官清正,治军严明,深得民心。

临终前,他又留下张嶷、马忠二位得力干将继续经营南疆。

他们秉承诸葛亮的政治遗产,休养生息,亲近百姓,让边境的少数民族安居乐业,无心生事。

蜀汉也因此获得了一支精锐的外族部队"无当飞军",成为了抗魏的重要力量。

吴国守土:铁骑征讨山越

相比于魏、蜀二国的攘外有方,吴国在对待边疆少数民族上就显得有些简单粗暴了。

他们主要面对的是分布在会稽一带的山越部落。

这些山民世代躲藏在深山老林里,不时下山骚扰。

对付他们,吴国将领们从来不手软,逢山越必讨,来个痛打一顿再说。

善战的陆逊将军,有段时间简直是专职打山越的。

他一连征讨数十回,每次都俘虏数万,威震江东。

在他的铁蹄践踏下,山越人苟延残喘,不敢轻举妄动。

像山越这样的散兵游勇,吴国人根本看不在眼里。

东吴将领们把他们当作磨砺兵锋、积累军功的工具。

一有空闲,就组织一次对山越用武的机会。

久而久之,别说山越,整个江南的少数民族都对吴国俯首称臣。

毕竟山越的下场就摆在那里,谁也不想重蹈覆辙。

除了武力征伐,东吴还别出心裁地用俘虏充实劳动力。

陆逊曾一次性俘获十万山越人,把他们安置在吴国境内,大大加强了国力。

如此一来,不仅消除了边患,还为国家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

结语:

总的来说,三国时期虽然战乱连年,但边疆局势却出奇的稳定。

这要归功于魏、蜀、吴三国在军事、政治、民生等方面的多管齐下。

曹操、诸葛亮、陆逊这些风云人物,以其卓越的谋略和胆识,或征伐、或怀柔,用不同的方式化解了边疆的危机。

更难能可贵的是,他们在镇压异族的同时,也给予他们以教化感召,让少数民族心甘情愿地臣服,融入中原政权的怀抱。

而像田豫这样长期驻守边关、抵御外敌的无名英雄,同样功不可没。

正是一代代中原儿女前仆后继的守土卫国,才有了一个相对安定的疆域。

今天,我们回望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既要学习先贤御敌安边的智慧,也要继承他们包容并济的胸怀。

唯有如此,才能让中华民族这艘大船,乘风破浪,行稳致远。

信息来源:三国志、资治通鉴、中国通史等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4-15

标签:中原   边疆   魏国   东吴   乌桓   山越   鲜卑   吴国   外族   匈奴   少数民族   历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