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小米官宣新手机,没按常理出小米16,直接上了小米17系列,还说是“高端化五年蜕变之作”,包含标准版、Pro和ProMax三款旗舰,全系都喊着“产品力跨代升级”。
这事儿一出来,网上全是讨论的,大家都搞不清:好好的16为啥不用,非得跳去17?说实话,这真不是小米随便改个数字玩,里面全是琢磨消费者心理的门道,每一步都算得挺精。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卡尼曼在《思考,快与慢》里写过个实验,特别有意思。实验者让大家估算联合国里非洲国家的比例,估算前先转一个有随机数字的轮盘。
轮盘停在10附近时,大家估的比例就明显偏低;停在65附近,估的比例就显著偏高。明明轮盘数字跟事实没关系,却成了大家判断的“参照物”,这就是锚定效应,人搞不清一件事的真实价值时,总得找个“锚”来靠。
小米跳过16直接叫17,就是把这个效应玩明白了。现在旗舰手机市场里,提到“17”这个数字,消费者第一时间想到的肯定是同年要发的iPhone17。小米这么一弄,等于把自己的价值锚点,直接跟iPhone绑到了同一水平线上。
小米集团总裁卢伟冰后来也说了,这么做就是为了跟iPhone17同代同级对标。本来嘛,早年小米总被贴上“屌丝机”的标签,用iPhone的人里,不少都瞧不上小米。
现在数字上先跟iPhone对等了,就算大家理智上知道小米和苹果在品牌、生态上还有差距,但潜意识里,那层“高低之分”的感觉就淡了不少。
我觉得这招挺妙的,之前小米数字系列总比iPhone慢半拍,比如去年iPhone16出来时,小米旗舰还是15,消费者难免觉得“小米跟不上苹果”,现在数字上先追平,至少第一步把心理距离拉近了。
不过话说回来,锚定效应也不是万能的。本来想,光靠数字对标就能让大家觉得小米和苹果一样好?后来发现不行,毕竟消费者买手机时,还是会看实际体验。但不可否认,这一步确实帮小米争取到了更多关注,至少让更多人愿意停下来看看小米17,而不是直接因为“数字落后”就划走。
从锚定效应往下说,小米还没满足于“找参照物”,它还想办法改了大家对手机的认知框架,这就是另一个心理学套路,框架效应。
还有个经典心理学实验,讲的是应对瘟疫的方案选择。
一个村庄要闹瘟疫,会波及600人,有两个应对方案。第一种说法是“方案A能救活200人,方案B有1/3概率救活所有人,2/3概率一个人也救不活”,这时候绝大多数人都选了确定的方案A。
第二种说法换成“方案C会导致400人死亡,方案D有1/3概率无人死亡,2/3概率所有人都死亡”,结果绝大多数人又转向了赌一把的方案D。
其实A和C、B和D的结果完全一样,就因为描述方式从“救活”换成了“死亡”,大家的选择就全变了。这就是框架效应,换个说法,就能改变人对同一件事的认知和决策。
小米17和没出世的小米16,本质上硬件配置没差多少。芯片、镜头、屏幕的参数,早就定好了,不会因为数字从16变成17就突然变好。但数字一跳,消费者的大脑就自动换了个框架:这不是小米16的常规升级,而是小米17的新旗舰。
在这个框架里,大家自然会把它跟iPhone17对比,觉得它是“跟苹果同级的产品”,价值判断不知不觉就提高了。很显然,小米就是吃准了大家会被“框架”影响,才敢这么改数字。
除了改框架,小米还考虑到了“损失厌恶”,人对“失去”的敏感度,远比对“得到”的敏感度高。《对抗焦虑,接纳自己》里有个例子,一位女士总怕不购物就会错失什么,商场一搞特卖她就焦虑,总觉得“不赶紧去,好衣服就被别人买走了”,这种心态就是损失厌恶的体现。
之前几年,因为发布时间的问题,小米数字系列在命名上总比同年的iPhone落后。iPhone16成市场焦点时,小米旗舰还是15,时间长了,大家就会觉得“小米总在追赶苹果”,这种“落后感”对小米冲高端特别不利,等于慢慢流失了“高端品牌”的无形资产。
小米直接叫17,就是在止损,主动避开了未来“小米16对iPhone17”的尴尬,把品牌拉回了“并驾齐驱”的轨道上。我挺理解这种操作的,毕竟买高端机的人,都不想刚买完就被人说“你这手机数字比苹果小,是旧代吧”,小米这步等于提前堵上了这个痛点。
从框架效应到损失厌恶,小米还没停下,它还靠“打破常规”搞出了话题,这就是期望违背理论的作用。大家的大脑都爱按规律来,比如看到15,就默认下一个是16。
小米突然从15跳到17,规律被打破了,大家的预期就落了空,大脑会立刻警觉起来:“不对啊,怎么跟想的不一样?”这种警觉会让人投入更多注意力,想搞清楚“为啥会这样”。
就像这次,小米官宣后,微博话题#小米17跳过16#一天内阅读量就破了2.3亿,讨论量超50万,抖音上相关的解读视频总播放量也破了8亿,比小米15预热时多了一倍还多。
大家都在猜“是不是16不吉利”“是不是还有别的原因”,这种自发讨论,比小米自己投广告管用多了。毫无疑问,这是种低成本、高收益的话题营销,小米靠打破预期,硬生生把自己推上了热搜。
但热闹归热闹,我得说句实在的。小米靠这几个心理学套路,确实赚足了热度,也在消费者心里刷了波存在感,离“高端化”的目标近了一步。但心理学上的胜利,终究要靠产品力来兑现。数字能随便跳,品牌价值却不能靠投机取巧堆起来。
小米17搭载的骁龙8Gen4芯片,单核性能比iPhone17的A19芯片低了一些;MIUI生态的设备联动流畅度,也还没追上iOS。要是小米17的实际体验跟不上“17级”的预期,就算前期靠数字和营销吸引了再多关注,消费者买完也会失望。
如此看来,小米想真正站稳高端市场,还有挺长的路要走。它得在芯片、生态这些硬实力上实打实投入,让“数字对标”变成“价值对等”,不然这次的营销套路,顶多只能火一阵,没法帮它真正摆脱“追赶者”的身份。
小米跳过16发17,是一套组合拳,锚定效应、框架效应、损失厌恶、期望违背全用上了,每一步都围着“高端化”转。但想让大家真正认可小米是“高端品牌”,光玩心理战不行,还得拿出真东西。毕竟消费者最终买的是手机,不是数字,也不是营销话术。
小米要是能在产品力上跟上,那这次的数字跳跃就是成功的铺垫;要是跟不上,那再精的套路,也只能是昙花一现。
更新时间:2025-09-1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