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购同链接不同价?实测暴击:4款手机测出17种价格,最大差35.99

前言

打开购物APP时,小李总以为屏幕上的价格对所有人都一视同仁。

但专业测评机构的实测结果却戳破了数字消费的温情假象:四款手机在六大主流平台的同一商品链接下,测出了17个不同价格,从日用品到酒店预订,六个品类无一幸免。

这场发生在同一无线网络、同一时间、同一地址的测评,彻底打破了“明码标价”的幻觉,让算法主导的价格歧视暴露无遗。

打破刻板印象

很多人默认“苹果手机网购更贵”,但实测数据却颠覆了这一认知。

某主流电商平台上的全棉时代棉柔巾,iPhone 17 Pro Max的实付价仅193.91元,而同系统的iPhone 14 Pro却要229.9元,35.99元的差价恰恰出现在苹果机型内部。

更值得关注的是,售价万元的高端机型iPhone 17 Pro Max三次测出最低价,而价格仅3799元的荣耀200 Pro反而两次拿下最高价。

这说明价格差异与手机系统、硬件价值并无直接关联,核心在于平台算法构建的“用户画像”。

当我们打开购物软件,手机型号、浏览记录、消费频率等数据已被悄悄采集,算法会据此判断用户的价格敏感度:

对高频消费的“熟客”减少优惠,对价格敏感的“潜在客”释放红包,甚至会为特定机型定向推送专属优惠券。

就像iPhone 17 Pro Max获得的50元无门槛9折券,10分钟后便神秘消失,这种“瞬时优惠”更像是算法测试用户消费意愿的探针。

在小李看来,这种看似随机的定价策略,实则是精准的“隐性收割”。

日用品成为溢价重灾区绝非偶然,这类高频刚需品的小额价差容易被忽视,平台却能通过“积少成多”实现利润增长。

而麦当劳42元的套餐差5元、海底捞四人餐差5.9元,看似数额不大,但换算成比例已超过10%,长期下来就是一笔不小的额外支出。

小李注意到,这种差异化定价正在渗透到更多消费场景,从家居用品到旅游预订,消费者不经意间就可能为算法标签支付溢价。

算法黑箱的算计

面对实测结果,各大平台的回应如出一辙:价格差异与机型无关,源于优惠资产不同。

这种说法看似合理,却回避了核心问题:为何相同账号、相同时段,优惠权益会因设备不同而天差地别?

答案藏在算法黑箱的“用户标签体系”里,电商算法早已从“推荐商品”进化到“定制价格”。

行业分析师指出,平台会结合设备参数与消费数据构建“价格敏感度模型”,对消费能力强的用户展示高价低优惠,对价格敏感用户推送更多折扣。

更值得警惕的是,这种定价模式会形成“数据闭环”:长期接受高价的用户,算法会进一步降低其优惠触达率。

而频繁领取优惠券的用户,会被持续贴上“价格敏感”标签,形成“越便宜越有优惠,越贵越没优惠”的恶性循环。

这已非个例,从直播间老用户下单比新用户贵30元,到生活服务平台酒店预订的差价翻倍,算法歧视正在蔓延。

相关监管部门早已开展算法治理专项行动,要求平台提升优惠透明度,严禁用模糊提示掩盖真实定价逻辑,但执行效果却参差不齐。

平台所谓的“自主定价权”,在信息不对称的前提下,很容易异化为侵犯消费者公平交易权的工具。

在小李看来,算法本身无善恶,但当它成为“看人下菜碟”的工具时,就违背了商业伦理。

线下的差异化定价之所以被接受,是因为规则透明;而线上的算法定价,却用复杂的优惠组合掩盖歧视本质,让消费者在不知情中被区别对待,这本身就是一种不公平。

这种隐性歧视不仅损害消费者权益,长期来看也会破坏市场信任,不利于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消费公平不该是消费者的“比价之战”

面对无处不在的价格歧视,消费者被迫练就“多设备比价”、“清缓存搜索”、“切换账号下单”的生存技能。

但这种自我保护,本质上是将平台应该承担的透明化责任,转嫁给了普通消费者。

当我们花时间在不同设备间切换比价时,其实已经输掉了公平交易的前提。

要破解这个困局,需要平台、监管与消费者的三方合力。

对平台而言,算法透明化是底线,相关部门要求平台公示算法运行机制,清晰说明优惠券领取条件与失败原因,这不仅是合规要求,更是重建用户信任的关键。

那些动辄以“系统定价”、“活动差异”搪塞消费者的平台,终究会因短视行为失去长期竞争力。

对监管部门来说,需要强化“算法审计”能力。

由于算法的隐蔽性,消费者举证难、维权成本高,这就需要监管部门主动介入,通过技术手段破解算法黑箱,对恶意价格歧视行为加大处罚力度。

部分地区市场监管部门联合相关机构开展算法检查的做法,值得推广复制,让平台不敢轻易触碰公平交易的红线。

对消费者而言,既要学会自我保护,也要敢于发声。

遇到明显的价格歧视时,可向平台或市场监管部门反馈,哪怕是5元的小额差价,也值得被重视。

正如相关法院的典型案例所示,消费者的每一次维权,都在推动算法定价的规范化。

数字经济的核心是效率与公平的共赢,算法不该成为“算计”消费者的工具。

结语

35.99元的单次差价或许微不足道,但当它乘以亿万消费者和高频次消费,就成了影响市场公平的大问题。

消费公平从来不是一句口号,而是需要让每个消费者都能放心购物,不必担心因设备不同、标签不同而被区别对待。

未来随着算法治理的完善和平台责任的强化,希望“四机四价”的乱象不再发生。

毕竟真正健康的电商生态,不是靠算法歧视攫取短期利润,而是靠透明定价、优质服务赢得用户的长期信赖。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20

标签:科技   同价   链接   价格   手机   算法   消费者   平台   用户   差价   黑箱   公平交易   机型   比价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