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发现 | 江苏连云港市王坊遗址考古发掘与收获

王坊遗址位于连云港市赣榆区柘汪镇北部,王坊社区东南,北临青岛大道,西临日照大道,西南距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盐仓城遗址直线距离约17.38公里,东南距纪鄣城遗址直线距离约5.23公里(图一)。

图一 王坊遗址位置图

2023年7月至2024年3月,为配合当地基本建设,连云港市文物保护和考古研究所联合江苏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对王坊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发掘面积3000平方米,发现东周及明清时期的文化遗存345处(图二)。

图二 王坊遗址完工图(左为北)

地层堆积

王坊遗址北高南低、西高东低,整体呈现自西北向东南渐趋变低的特征。由于现代村民的居住、耕种,原有的地层堆积被破坏,发掘区北部地层堆积较浅,南部地层堆积较厚。以T0201北壁(图三)和T0305 东壁(图四)为例介绍探方地层堆积情况。

以T0201北壁为代表的南部区域堆积情况:

第①层:现代耕土层。遍布整个发掘区,灰色黏土,土质疏松,包含植物根茎、瓷片、现代垃圾,厚15~25厘米。

第②层:浅黄色夹水锈黏土,土质较疏松,包含少量植物根茎、砂石及少量陶瓷片,厚10~20厘米,此层主要分布于发掘区南部,在发掘区中部、北部缺失。该层发现有明清时期的灰沟。

第③层:灰黑色黏土,土质紧密,较硬,厚10~40厘米,包含少量植物根茎及陶片。此层主要分布于发掘区南部,在发掘区中部、北部缺失。该层发现有周代遗迹。

③层下为生土。

图三 T0201北壁示意图

以T0305东壁为代表的北部区域堆积情况:

①层:现代耕土层。遍布整个发掘区,灰色黏土,土质疏松,包含植物根茎、瓷片、现代垃圾,厚5~20厘米。

②层:黄褐色黏土,土质疏松,包含砂石和少量陶片。此层主要分布于发掘区北部,在发掘区中部被冲积沟破坏,南部缺失。该层发现有周代遗迹。

②层下为生土。

图四 T0305东壁示意图

主要收获

本次王坊遗址发掘,共清理东周及明清时期各类遗迹345处,其中东周时期灰坑269个、灰沟37条、墓葬29座、井1口、窑1座,另有明清时期灰沟1条,墓葬7座。出土各类小件137件(套),器类种类较丰富,时代特征明显。

主要遗迹举例

G6:位于探方T0101、T0201、T0301、T0401内,东西向。开口于②层下。平面呈长条形,口大底小,斜壁,平底。口长34、宽0.6-1.4米,底长34、宽0.2-0.4、深0.75米(图五)。沟内堆积分两层,①层填灰黑色黏土,包含少量烧土颗粒和炭粒,厚0.45米;②层填深灰色黏土,包含零星烧土颗粒,厚0.3-0.6米。出土物以夹砂红陶片为主,纹饰多见绳纹,器形可辨有鬲足、口沿、罐腹等。根据开口层位及出土物,初步判断为春秋时期。

图五 G6完工照

J1:位于T0605东部,开口被破坏,系竖洞式井,由土井圹、陶井圈两部分组成。土井圹平面呈不规则形,南北长1.12、东西宽0.94米。共8层井圈,井圈平面呈圆形,直径约0.68-0.74、高0.3-0.32、壁厚约0.01-0.02米,外壁饰斜向粗绳纹(图六)。井内堆积不分层,内填黑灰色土,包含较多的陶瓦,少量陶片、石块。陶瓦器表多饰瓦楞纹,筒瓦、板瓦皆有。初步判断为战国时期。

图六 J1井圈照及同类型陶瓦井示意图

M13:竖穴土坑墓。开口于第①层下,墓圹北部、墓圹西南部被现代坑打破,墓向110°。墓圹平面呈长方形,长2.9、宽1.54、深0.4米(图七)。内填灰黑色花土,土质较致密,伴有碎陶片出土。墓圹直壁、平底。根据残留棺痕印记,棺木残长0.9-1.54,宽约0.7米,放置在墓室北部。人骨破坏严重,只见上半身,葬式应为仰身直肢,头朝东。随葬品整齐摆放在墓室南部,共8件(套),有陶鬲、陶罐、陶罍、铜环等。根据墓葬形制、出土器物推断,M13年代应为春秋早中期。

图七 M13完工照

M25:竖穴土坑墓。开口于①层下,墓向100°。墓圹平面呈长方形,直壁,平底。长2.6、宽1.28、深0.44米(图八)。内填灰褐色花土,土质较疏松。墓底仅见棺痕,棺痕长2.1、宽0.7米。人骨未见。随葬品置于墓室南部,共6件(套),有陶鬲、陶罐。根据墓葬形制、出土器物推断,M25年代应为春秋中晚期。

图八 M25完工照

M26:竖穴土坑墓。位于探方T0406北隔梁下。开口层位不详,开口被晚期沟破坏严重,整体位于晚期沟内,仅存棺痕和人骨,墓向260°。依据现场情况复原M26墓圹平面呈长方形,长2.3、宽0.8、残深0.1米。墓底残留棺痕,棺痕东部保留棺钉,平面呈梯形,长1.9、宽0.44-0.56米(图九)。人骨保存较差,葬式应为仰身直肢,头向西,棺内发现银戒指1对、银簪1件,还在棺西侧发现瓷罐1件。根据墓葬形制及出土器物特征推断,M26应为明清时期墓葬。

图九 M26示意图

M31:竖穴土坑墓。开口于①层下,墓向120°。墓圹平面呈长方形,直壁,平底。长2.4、残宽0.7-0.8、深0.3米(图十)。内填灰黑色黏土。在墓圹中部南壁上见一小龛,宽0.8-0.9、高0.3、进深0.4米。木棺保存较差,仅见棺痕,棺痕残长1.98、宽0.5米。棺内人骨保存差,葬式为仰身直肢,头朝东。随葬品置于小龛内,共4件(套),有陶鬲、陶豆、陶罐等。根据墓葬形制、出土器物推断,M31年代应为战国早期。

图十 M31完工照

初步认识

通过本次发掘,初步判断王坊遗址大体分为两部分功能,遗址西南角应为居民生活区,遗址东北角为墓葬区。墓葬年代以春秋中晚期为主,考虑到部分墓葬被灰坑打破,及东北部发现有陶井、窑等遗迹和与生产相关的遗物,由此推断,或到战国时期,墓地停止使用,改为在此进行小型生产活动。

王坊遗址东周时期墓葬清一色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单人墓,分布集中,排列有序,墓向均为东西向,使用木质葬具,多为一棺,葬式明确的均为仰身直肢,头朝东。随葬品摆放在墓室南部,器物以鬲、罐、罍为主,少部分为鬲、盂、豆、罐的组合(图十一)。根据墓葬形制、朝向、分布等因素分析,此处可能为家族墓地。

图十一 王坊遗址部分东周墓葬出土器物照片

王坊遗址东周墓葬墓室内分为南北两部分,北部(或中部)为棺及人骨所在,南部用来集中摆放器物,这种葬俗是莒文化特有的,也是莒文化起源的显著特征。此外,东周墓葬出土器物也带有明显的莒文化的风格,基于此,该地应属于莒文化的统治区。而距王坊遗址直线距离5.2公里的山东日照市岚山区后稍坡东遗址也为同属于莒文化统治区的遗址。对比发现,日照后稍坡东遗址与王坊遗址东周墓葬均有着浓厚的莒文化特征,器物组合也较为相似(图十二),然而后稍坡东遗址部分东周墓葬有腰坑,坑内殉狗,这在王坊遗址东周墓葬中并未发现。据后稍坡东遗址已公布的资料以及山东大学教授王青等专家的研究可以发现,莒文化的墓葬均不带小龛,而王坊遗址部分东周墓葬带有小龛,我们由此推断,王坊遗址应以莒文化为主体,还受到其他文化的影响。

图十二 日照后稍坡东遗址东周墓葬出土器物照片

王坊遗址是苏北沿海地区近年来的一次重要发现,它的发掘为研究苏北鲁南地区东周时期的聚落布局提供了新的材料,这批东周墓葬的发掘也为研究该鲁南苏北地区莒文化小型墓葬形制、丧葬习俗等提供了宝贵资料。


江苏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连云港市文物保护和考古研究所

执笔:张新凯 李岩 李明珠


编辑 | 张小筑 实习编辑 | 詹慧妍

复审 | 冯朝晖

本号刊载的作品(含标题及编辑所加的版式设计、文字图形等),未经中国文物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改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授权转载的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4-17

标签:东周   遗址   连云港市   土坑   形制   墓室   黏土   土质   墓葬   器物   江苏   文化   历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