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参加一战,获得多少好处?利益很大,仅白银就超过2.5亿两

爆发在欧洲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可谓是打的天昏地暗,尸横遍野。1917年中国的北洋政府也插了一脚对德国、奥匈帝国等同盟国宣战。

不过北洋政府并没有直接派除军队,而是派了20万华工赴欧为协约国修筑工事,即便如此经此一战,不管是对中国的民族凝聚力还是经济利益都带来了不少的好处。

这是为什么呢?

中国从中立到站队

一战在欧洲爆发后,远在大陆另一端的北洋政府在当时也在时刻关注着,主要就是因为这些进行混战的国家基本都是和中国签订过不平等条约的国家。

袁世凯以及北洋政府上下在当时想的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如何在这些国家当中斡旋,看看能如何将中国的利益最大化,不平等条约能少一条就少一条。

所以北洋政府外交部要求各驻外国的使节密切关注当地的事态并且每天向中央汇报,以便让北洋政府能够及时的掌握欧战的发展态势。

而最让袁世凯在意的莫过于这些列强之间的混战,是否会影响到青岛的归属问题。因为在当时日本虽然还没有下场一战,但早就对德国殖民的青岛虎视眈眈,恐怕就是要趁着德国虚弱之时将青岛这块肥肉从德国的口中叼走。

针对此事,袁世凯曾多次与北洋高层开会商议是否要在欧洲战场上做些什么,用其他列强来制衡日本。

但经过多次会议,商量出来的结果全部都是“中立”,原因在于多数大臣认为民国刚刚成立了两三年的时间,清朝留下的一堆烂摊子都处理不完,哪儿还有能力插足欧洲。

于是在1914年的8月6日,北洋政府就向世界宣布中国保持中立的态度,并发布了《局外中立条规》:

“对于此次欧洲各国战事,决意严守中立”,并规定“各交战国,在中国领土领海内,不得有占据及交战行为。凡中国海陆各处,均不得倚之为根据地以攻敌人”,“各交战国之军队军械及辎重品,均不得由中国领土领海经过”。”

虽然这是北洋政府经过一致决议的结果,但在政府内部以及国内的知识分子也有不少为了能够在列强当中获取利益而“站队”的声音。

其中梁启超就认为一战对于中国来说是一次千载难逢的良机,中国应该充分的利用国际局势,从而振兴中华。

梁启超甚至还在自己的《欧洲战役史论》一书中这样写道:“只有激发国人对欧战的浓厚兴趣,才可以助长健实之国民自觉性!”

随着国内不希望中立的舆论声越来越大,北洋政府又通过观察国际形势也逐渐察觉到,在当前的环境下像中国这样的大国是不可能在这么大的一场战役下独善其身。

袁世凯在这个时候的内心相当复杂,一方面认为“主战派”说的有道理,一战确实是一次能为中国获取利益的机会,另一方面又因为中国的瘠弱感到力不从心。

真正让袁世凯下定决心参战的则是一年后日本迫使袁世凯开签订的《二十一条》,这份条约可谓是一份彻头彻尾丧权辱国的条约。

此时日本已经宣布下场一战,青岛是德国的殖民地,如果日本成为了战胜国将来一定还会拿到德国在中国的权益。

所以在北洋高层深思熟虑下觉得中国也需要通过一战后的和平会议,来挽回中国的利益,但前提则是中国必须要成为战胜国。

通过对协约国以及同盟国局势的观察,最终北洋政府决定加入以英法俄为首的协约国。

不过考虑到中国的军事能力如果真的派兵到“怪物笼”的欧洲,无异于以卵击石。因此,北洋政府决定以后勤支援为主来对协约国进行军事武器援助。

在当时英国和俄国都因为武器匮乏、炮弹短缺而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困境,虽然中国生产的武器弹药质量和列强无法相提并论,但最起码也能够打死人,所以对于协约国来说有总比没有好。

在英法俄都同意中国加入协约国参战的情况下,没想到日本这时候却跳出来当了拦路虎,极力反对中国参战。

日本人之所以反对,就是因为日本人也知道北洋政府想的是通过战后的和平会议来为中国谋求好处,以及提升中国的国际地位。日本觊觎中国不是一天两天了,中国变的强大是日本最不想看到的。

同时也担心战后在和平会议上,中国会要求协约国对自己让步,如果像是英法俄这些老牌列强都在中国问题上让步了,日本这个“新兵蛋子”就更不好从中国身上捞好处了。

但英法俄都面临着劳动力、武器不足的窘境,日本的反对自然也起不到什么作用,在1917年8月中国正式对同盟国宣战,下场一战。

在整个一战期间,中国没有派出过军队,只是向法国派出过了一支军事调查团。主要的就是向协约国援助武器、粮食、劳动力等工作,根据统计中国一共向欧洲战场派遣了14.5万华工进行后勤工作。

并取得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胜利,成为一战战胜国。

一战为中国带来了哪些利益

先来从经济利益方面来看,战败的德国、奥匈帝国都曾和中国签订过不平等条约,所以当北洋政府宣布对同盟国宣战的那一刻开始与德奥签订的条约就已经终止了,两国在华的一切权益皆被中国政府收回。

除了租界之外,德奥当年也是八国联军之二,在辛丑条约当中对两国的赔款连本带息一共要赔偿9400万两白银,随着同盟国的战败这笔赔款自然也不作数了。

不仅如此,作为战败国的德国和奥匈帝国等同盟国还要向战胜国中国赔偿8400万的赔款,并且这些国家在中国租界内的企业,也一律被中国政府给“充公”,这又是一笔不小的收入。

光是这些都已经为中国带来了将近2亿银元的经济利益了,再加上协约国还要给华工发工资,14.5万华工一共的到了1.6亿银元的工资。

这些钱虽然没有给北洋政府,但却让十几万户的中国家庭有了经济来源,对中国老百姓来说也是一件好事。而这些钱加起来,中国在一战获得的经济利益远超2.5亿银元。

而一战给中国带来的另一利益就是民族凝聚力了。

中国老百姓在晚清时期对与“国家”都没有一个具象的概念,更别说什么向心力、凝聚力,完全是一盘散沙。

对于列强的侵略则是麻木愚昧的,所以才会出现八国联军侵华,中国人给洋人带路的情况。

正想梁启超说的那样“只有激发国人对欧战的浓厚兴趣,才可以助长健实之国民自觉性!”,梁启超在晚清时期为了唤醒中国人心中沉睡已久的民族性,首次提出了“中华民族”的概念。

不管是汉族、满族、蒙古族......只要是生活在华夏土地上的人们不再都是一个国家的中国人,统称为“中华民族。”

尤其是在一战后的“巴黎和会”上,协约国竟然同意将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这显然违背了当初对中国的承诺。

因此在欧洲的华工们为了国家主权,即便深处异国他乡纷纷组成游行队伍,在欧洲进行抗议游行。甚至还主动把参战的工资捐给北京代表团,让他们把腰杆子硬起来,不在条约上签字坚决维护国家利益。

巴黎和会的消息传到国内后,更是引发了“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在巴黎的中国学生、工人以及法国华侨也纷纷向北洋政府施压,要求拒绝在条约上签字。

从这个时候就已经能看出来,“民族”、“国家”这两个概念相较于晚清时期已经在很多中国人的心中被唤醒,最终在国内外的压力下,北洋政府拒绝在条约上签字,悍然离开会场。

正是在海内外中国人的团结一心下才避免了青岛乃至整个山东落到日本人手中的局面。

可以说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中国带来的很多利益,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唤醒了越来越多中国人的家国民族情怀。

参考资料:中国知网——第一次世界大战与中华民族的新觉醒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5-07

标签:历史   中国   好处   很大   利益   北洋   协约国   日本   政府   德国   英法   条约   列强   战胜国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