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卿啊,我这次可不是衣锦还乡。”1959年6月25日清晨,韶山冲的晨雾还未散尽,毛泽东将手中的香烟掐灭在青石板上。罗瑞卿望着眼前这位坚持步行进村的主席,欲言又止地攥紧了随身携带的笔记本。此刻的毛泽东既不像运筹帷幄的领袖,也不似诗情勃发的文人,倒像是近乡情怯的游子。
三十二年前那个秋雨绵绵的清晨,毛泽东在板仓杨宅与杨开慧作别时,绝想不到这会成为永诀。1927年他握着妻子冰凉的手说: “待战事稳定下来,我会尽快回来接你和孩子们。”谁料这一转身,竟是天人永隔。当1959年的夏风掠过韶山冲的稻田,六十六岁的毛泽东终于踏上暌违三十二年的故土,此时距他母亲文七妹离世已四十年,父亲毛顺生辞世也四十二载春秋。
村口的老樟树下聚集着闻讯而来的乡亲。毛泽东解开中山装最上端的纽扣,大步流星走向人群。有个裹着蓝布头巾的老汉突然哽咽: “润之,你娘临终前攥着你的照片......”毛泽东脚步一顿,深陷的眼窝泛起水光,却很快扬起声调: “老表们莫要站着说话,都到树荫底下坐嘛!”话音未落,已有孩童搬来竹椅,妇女们提着陶罐倒出凉茶。在这片他放过牛、插过秧的土地上,毛泽东掏出自己的 “大前门”分给乡亲,火星明灭间,三十载光阴仿佛被晨雾抹去。
当夜幕笼罩韶山冲,毛泽东的临时住所亮起煤油灯。他执意用稿费置办二十桌农家饭,特意叮嘱炊事员: “莫搞大鱼大肉,要南瓜、辣椒、糙米饭。”宴席上,公社书记端着酒碗的手在颤抖——他比谁都清楚,眼前这些把菜汤喝得一滴不剩的乡亲,白天汇报的亩产数字掺了多少水分。毛泽东夹起一筷子蕨菜,突然转向旁边的毛霞生: “你家自留地种的红薯可还够吃?”老农手里的竹筷 “啪嗒”掉在桌上。
翌日破晓,警卫员发现毛泽东独自往南岸后山走去。露水打湿的裤脚沾满苍耳,六十六岁的老人却走得比年轻人还快。在几丛野蔷薇掩映的土堆前,他突然蹲下身,颤抖的手指抚过青苔斑驳的墓碑。罗瑞卿赶到时,正看见毛泽东捧起一抔黄土,仔细填堵着坟茔侧面的鼠洞。 “当年乡亲们用杂草盖住我爹娘的坟,倒是便宜了这些小东西。”他笑着,眼角的皱纹里却闪着水光。
这处险些被历史遗忘的坟茔,承载着惊心动魄的往事。1932年盛夏,何键派来的特务举着罗盘满山转悠时,韶山冲的赤卫队员连夜将毛家祖坟的碑石深埋地下。老篾匠毛德昌带着三个儿子,硬是在敌人眼皮底下把毛泽东父母的坟头伪装成荒冢。如今拨开半人高的狗尾草,还能看见当年匆忙堆砌的碎石痕迹。
“使不得!”当公社干部提议重修墓地,毛泽东的烟头在夜幕中划出坚决的弧线: “拿公家的钱修私人祖坟,我毛泽东成什么人了?”他转头望着漫山遍野的油茶林,语气突然柔软: “清明时节,劳烦乡亲们帮忙拔拔杂草就好。”
离乡前夜,毛泽东披着单衣在招待所院里踱步。蝉鸣声中,他忽然驻足问罗瑞卿: “你说,要是当年我留在韶山当个塾师......”话未说完,自己先笑出了声。月光把老人的影子拉得很长,恍惚间与1927年那个冒雨离家的青年身影重叠。三天后离乡的吉普车上,毛泽东把脸贴在车窗,直到韶峰化作天际线上的墨点。
更新时间:2025-04-2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