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伏五忌、一年顺利”,7月20三伏来临,“5忌”是啥?该咋做?

7月20日将正式开启三伏天。俗话说“夏养三伏,冬补三九”,三伏天,是出现在小暑与处暑之间,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日子。此时因为地表湿度变大,每天吸收的热量多,散发的热量少,地表层的热量累积下来,所以一天比一天热。进入三伏,地面积累热量达到最高峰,天气就最热。再加上今年又“闰六月”,很多专家猜测温度会比以往更热。

老话说“入伏五忌、一年顺利”,意思就是:三伏天虽然是最热最湿的时间段,但是,同时也是养生最好的时期,如果注意避开五种不利于身体健康的行为,能减少暑热、湿气对身体的伤害,帮助维持身体的阴阳平衡和脏腑功能,从而为一整年的健康打下基础,让人少生病、身体顺畅。

这也就是古人说的“顺时养生”,才能更好地维护健康。但这“5忌”具体是啥呢?咱们还咋做呢?接下来就一起来看一下吧!

一、5忌——忌大补

进入三伏天后,大自然阳气鼎盛,人体气血也拼命往外跑,此时五脏六腑反而像个被掏空了的仓库,气血空虚,尤其是长期待空调房、饮食不规律的人,适当进补能补充能量。不过,进补讲究“清补”,别选太滋腻的食材。

因为滋腻的食物会助长湿气,阻碍脾胃的运化,而且一般这种食材都是温热性的,湿+热一旦勾结,吃了以后反而容易让你口干舌燥、心烦失眠、身体沉重、胃口更差,上火和湿困会同时找上门的。此时可以选择清补的鲫鱼、鸭肉等,不仅健脾胃,还能够利水祛湿。

二、5忌——忌晚归

进入三伏天后,白天温度高且湿气大,而到了夜晚,地面散热慢,仍然很热,空气中湿度增大,加上可能有露水或雾气,湿气更重。如果晚归时衣着单薄,容易被夜间的湿寒之气伤害,尤其老人、小孩或体质较弱的人,可能引发关节不适、肠胃受凉等问题。

另外,三伏天的夜晚蚊子多,晚归也容易被叮咬,增加皮肤不适或感染风险。所以三伏天为了自身安全,还是不要长时间在外面逗留。

三、5忌——忌不出汗

三伏天天气热,新陈代谢快,出汗是正常情况,那我们应该顺应人体阳气走向体表的趋势,出几场透汗,尽情地把自己一些浊的东西排出体外,有利于我们的身心健康。如果你藏着、捂着、披着,就会导致该收敛的时候不收敛,该宣泄的时候不宣泄,时间长了就会落下病根。

所以,很多人为了不出汗,长时间待在空调房不出来,这样是不对的,因为空调寒凉,寒气多了阳气就少了,就更排不出汗了。晚上可以通过泡脚或者白天晒背的方式,排排汗。

四、5忌——忌只吃水果

夏天只吃水果可不是个好习惯,虽然水果富含维生素、水分和膳食纤维,能补充一些营养,但它的营养太单一。如果你连续三天只吃水果,身体直接进入“饥荒模式”,代谢变慢、掉头发,整个人虚到说话都没力气。

另外。夏天的水果糖分含量很高,比如葡萄、芒果、西瓜等,升糖速度比奶茶还猛,如果空腹吃或过量吃,血糖瞬间飙升又暴跌,头晕手抖、心慌出汗,糖尿病患者直接原地“踩雷。所以,一日三餐营养要均衡,蛋白质、膳食纤维等都要摄入。

五、5忌——忌隔夜饭

夏日炎炎,高温天气下,食物容易变质,细菌滋生速度加快,稍有不慎就可能引发食物中毒等健康问题。所以,如果有剩饭尽量早点处理或者赶紧倒掉。

因为隔夜菜产生可以致病的亚硝酸盐,可能会引起肠胃不适,肉类的剩菜,更是不能吃的,有害菌会在2个小时内附着在剩菜上开始繁殖,并产生一些有害物质,如硫化氢、胺、酚等。所以,菜最好当天吃完,或者一次少做点,避免浪费。

大家好,我是食养小厨,一个喜欢美食的营养师、食疗养生师,如果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击关注哦,感谢您的支持。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7-18

标签:养生   顺利   伏天   湿气   阳气   水果   身体   不适   剩菜   营养   天气   空调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