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1945 | 郑增民:“会把卢沟桥的故事讲下去”

郑福来是土生土长的宛平人,从卢沟桥到宛平城的石板路,他走过成千上万次。

一河一桥一座城,这片镌刻着民族血泪的土地,是生于斯长于斯的郑福来一辈子忘不掉的记忆。新中国成立后,郑福来成为卢沟桥事变的义务讲解员,一遍又一遍地讲述着发生在这里的故事,讲述着中华民族的不屈与崛起。

2024年7月2日,这位与卢沟桥相守一生的老人溘然长逝。离开前,郑福来不止一次嘱咐家人,一定要把卢沟桥的故事讲下去。


郑增民手捧父亲郑福来的“时代楷模”奖章。 韩泽平摄

在郑福来家,记者见到了郑福来的儿子郑增民,听他讲述他父亲与卢沟桥的故事。

郑福来的家在卢沟桥西畔。1937年7月7日,枪炮声划破卢沟桥的夜空,日本侵略者炮轰宛平城,悍然发动全面侵华战争。这一年,郑福来只有6岁。

炮弹就落在郑福来家北房西边,他顶着锅盖跑出家门,就看到邻居家的哥哥被落下的炮弹炸开了肚子。“前一天还活蹦乱跳一起玩的伙伴,转眼间就咽了气,父亲每次讲起这一段,眼圈都忍不住泛红。”郑增民说。

战斗持续了很多天,宛平城里到处都有炮弹落下,郑福来跟着母亲踏上了逃难的路。

“每次回忆起逃亡之路,父亲总说那是人间炼狱。一路上,尸体遍地,成堆成堆的死人,多到将铁道两侧的路都堵住了,男女老少都有,有的还被开膛破肚。”每次路过死人堆,母亲都让小福来闭着眼睛走,但小福来总是忍不住偷看这残酷的现实。

北平沦陷后,郑福来随母亲冒险返乡,发现村里设了很多日军岗哨,过往的人必须接受盘查,给日军行礼。门前只隔一条小马路的岱王庙,也成了日军的兵营。

“那会儿中国人在自己的土地上,活得毫无尊严。父亲亲眼看见日本人把在永定河打鱼的乡亲当‘活靶子’,举枪便射。乡亲们还要被迫给日军挑水、做饭,学校里被迫开始上日语课,甚至上早操要唱日本国歌,稍有不从,命就可能没了。”这些故事,郑增民不知道听父亲讲过多少遍,侵华日军的暴行,深深烙在郑增民的心里。

“我是听着这些故事长大的,所以我从小就明白,落后就要挨打,我们永远不能做亡国奴。我父亲不厌其烦一遍又一遍地讲这些故事,就是想让所有人都明白这个道理。”郑增民说。

在卢沟桥到宛平城近一公里的石板路上,曾有逃难者的脚步,有侵略者的铁蹄,有中华儿女奋起反抗的身姿,也有郑福来几十年如一日讲述历史的背影。

1951年初春,郑福来接待了美国友好人士、记者爱泼斯坦。在卢沟桥上,郑福来给他讲述了卢沟桥事变的经过和当地人的抗战史。从那之后,郑福来成为这里的义务讲解员。

炮弹落在谁家院?乡亲们怎么出逃?29军战士怎么拼死抵抗?郑福来的讲解里,没有夸张的渲染,只有最朴素的事实,历史书上的那些记录,在郑福来口中格外有重量。“他文化程度不高,但能把故事讲得声情并茂,不用讲稿,坐下来就能说俩小时,句句不离史实。”郑增民说。

70多年里,郑福来为70多个国家、数以万计的人讲述卢沟桥的故事,从青丝讲到白发。只要有人邀请,他绝不推脱,也从不收一分钱。郑福来说,这是他作为亲历者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这条路我父亲数不清走过了多少遍,每道坎儿他都能记得住。他老说卢沟桥这一亩三分地的历史,是搁在他心底的事儿,讲卢沟桥的抗战史是我们全家的大事儿。”郑增民说。

直到去世前,郑福来一直住在卢沟桥的西头,他常对着卢沟桥的石狮子念叨:“历史是根,是魂,忘了它,咱就没了精神气。”

新中国成立后,郑福来成为卢沟桥镇第一任镇长,上任后第一件大事便是修复卢沟桥与宛平城。施工时,有人提议填补城墙上的弹坑,为了保留日本侵华的铁证,郑福来当即拒绝。

如今,宛平城墙上那些残留的弹坑,仍保持着1937年时触目惊心的原貌,无声诉说着中华民族“抗击侵略、救亡图存”的意志。

“国破家亡是什么滋味?我们这一代人没有体会过,父亲那辈人体会过了,我们都不愿那段血泪交织的历史被人遗忘。”郑增民说,“我们家土生土长在卢沟桥,我们有责任讲好卢沟桥的故事,也会把卢沟桥的故事讲下去。”


来 源:北京日报

编 辑:韩昕媛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14

标签:历史   卢沟桥   故事   郑增民   父亲   炮弹   日军   日本   乡亲   弹坑   遍地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