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员 刘玉婧
从入门版的东方荒野海岛求生赛,到硬核版的张家界七星山荒野挑战赛,荒野求生赛事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一股热潮。“开局一把刀,装备全靠搓”的荒野生存模式,如今在流量裹挟下有“跑偏”的迹象。
当“挨饿时长”成比拼指标、“危险动作”变流量密码,无视身体极限的“强撑”被美化为毅力品质……这种本应考验生存智慧的赛事,如果控制不好走向,却有可能滑向“自虐表演”的危险边缘,荒野求生赛事也会从专业比拼异化为网红闹剧。
11月21日,第三届张家界“七星山·骆驼杯”极限荒野求生挑战赛的线下报名现场人潮涌动,10万人争抢100个名额。这一火爆现象背后,有人期望通过肉体受苦换来精神解放,有人企图通过“邪修”方式为身体减重,有人是奔着冠军50万奖金、带着“逆天改命”的动机而来,还有人盯着直播打赏的商机入局。
赛事初衷本应是对生存技能的极致考验,但实际比赛中,选手们的操作渐渐偏离本质,沦为“谁能扛饿、谁能耗”的较量。选手“冷美人”杨朝芹长期营养不良,暴瘦20斤后因胃萎缩晕倒被强制退赛;选手“道友”在41天内始终未能生火,全程生食野果与昆虫,身体长期处于低温应激状态。这些凭借自身“血条”强托时长的做法,换不来比赛的冠军,但可能会让身体健康受到威胁。
为确保荒野求生能够健康、可持续开展,保持警惕并及时纠偏很有必要。首先,主办方要划定底线,守住赛事的初心,坚决杜绝刻意制造危险噱头的行为,将考核重点放在生存技能、应急应变能力上,用专业规则引导选手回归本质。其次,流量变现不能凌驾于安全之上,直播互动应设置正向导向,鼓励选手分享生存知识、野外常识,让观众在欣赏赛事的同时获得价值。
荒野挑战赛的魅力,在于人类在自然环境下展现的求生能力,在于传播普及户外生存的实用知识。当每场赛事都守住安全与专业底线,荒野之旅才能真正传递生活智慧的正能量,而非沦为“拼狠较劲”的畸形狂欢。
更新时间:2025-11-2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