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3年,天猫双11美妆第一!85后温州小伙,为国货美妆戴上王冠


2025年双11刚结束,珀莱雅再次拿下美妆榜第一。


2025年11月12日凌晨,天猫双11美妆榜单新鲜出炉。珀莱雅不出所料,再次登顶。这已经是它连续第三年坐在这个宝座上了。



但翻开最新财报,情况却不太妙。今年第三季度,公司营收17.36亿元,同比下降11.63%;净利润2.27亿元,同比下降23.64%。


更让人担心的是,珀莱雅的线上收入占比已经高达95.4%,几乎把所有鸡蛋都放在了一个篮子里。而站在这个百亿帝国十字路口的,是一位刚接班一年的85后温州小伙侯亚孟。


他手里握着父亲打下的江山,眼前是市值蒸发200亿的残局,肩上扛着“冲进全球前十”的野心。一场国货美妆的突围战,才刚刚开始。


No.01

双11三连冠背后,藏不住的焦虑



要说今年双11最风光的国货品牌,非珀莱雅莫属。开售仅6分钟,销售额就破亿了。这个速度,比很多国际大牌还要快。想象一下,你刚把商品加入购物车,那边已经完成了一个“小目标”。


最终,珀莱雅稳稳地坐在了美妆品类第一的宝座上,把雅诗兰黛、兰蔻这些老牌国际巨头都甩在了身后。


三连冠,这个成绩确实耀眼。在体育比赛里,三连冠可以叫“王朝”了。但在商业世界里,这个王座坐得并不安稳。


但如果你只看这个成绩单,那就大错特错了。就在双11如火如荼进行的时候,珀莱雅发布了三季度财报,数据相当难看。营收下降11.63%,净利润下降23.64%。


这是什么概念?就好像一个学霸,每次考试都拿第一,但最近一次模拟考,分数却大幅下滑。老师家长都开始担心:这孩子是不是遇到什么瓶颈了?


业内人士都清楚,珀莱雅遇到增长瓶颈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说白了,就是过去的打法不太好使了。珀莱雅能有今天的成绩,很大程度上是靠线上渠道和爆款产品撑起来的。


2024年,珀莱雅线上收入占比高达95.1%,今年上半年更是升到95.4%。这个数字,听起来很厉害,实际上却很危险。


太依赖线上了。就像一个人只会用一条腿走路,短跑可能很快,长跑肯定吃亏。


现在的线上流量越来越贵,消费者也越来越挑剔。以前那种靠砸钱投流、打造爆款的打法,效果已经大不如前。


有个比喻很形象:以前的流量像自来水,打开水龙头就有;现在的流量像矿泉水,得花钱买,还越来越贵。


珀莱雅的创始人之一方玉友,曾经是公司的“总操盘手”。他在任时,带领珀莱雅实现了从0到100亿的跨越。但就在公司达到顶峰的时候,他选择了急流勇退。


2024年9月,方玉友卸任总经理职务,退居二线担任董事会顾问。接替他的人,是他的外甥,也是创始人侯军呈的儿子——侯亚孟。


一个85后温州小伙,就这样接过了百亿帝国的权杖。他接手的,不光是荣耀,更是一堆棘手的难题。


No.02

从“山寨货”到“国货之光”



要理解珀莱雅今天的困境,得先知道它是怎么起来的。这就好比你要诊断一个病人的病情,得先了解他的病史。


时间回到2003年。那时的珀莱雅,还常常被人调侃是“山寨欧莱雅”。名字听起来像,产品定位也差不多,但就是没人觉得它能和国际大牌掰手腕。


当时有人说,这就像个小跟班,永远追在大哥后面跑。创始人侯军呈和方玉友,一个是姐夫,一个是小舅子,都是地道的温州人。


温州商人的特点是什么?敢闯、务实、嗅觉灵敏。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接地气,会来事”。他们很清楚,正面刚不过国际大牌,那就换个打法。


于是,珀莱雅选择了“农村包围城市”的策略,从三四线城市的日化店起步。


那个时候,国际大牌都盯着一二线市场,对下沉市场不太上心。他们觉得小地方的消费者不懂品牌,卖不上价。这就给了珀莱雅机会。就像田忌赛马,用我的上等马对你的中等马。


2007年左右,珀莱雅找准了“补水”这个赛道,还请来大S徐熙媛代言。


“深层补水专家”这个定位,一下子击中了大量年轻女性用户。那时候,很多女孩的梳妆台上,终于有了一瓶买得起的“大牌护肤品”。


到2008年,珀莱雅年营收突破1亿元,终于在中国美妆市场有了一席之地。从0到1亿,他们用了5年时间。


但真正的转折点,是2017年上市。那一年,珀莱雅成功登陆上交所,成了“国货美妆第一股”。


上市那天,侯军呈在上交所敲钟,手都是抖的。从一个温州小商人,到上市公司董事长,这条路他走了14年。钱有了,品牌知名度也上来了,珀莱雅开始全力押注线上。


2018年,直播电商刚刚兴起,珀莱雅就和李佳琦等头部主播深度合作。那时候,很多传统品牌还看不上直播,觉得low。


后来抖音切断外链,它又第一时间布局抖音小店,自播做得风生水起。别人还在研究规则,它已经把店开起来了。


别人还在犹豫,它已经all in了。 这种敢赌敢干的劲儿,很温州。


这一把,赌对了。2021年,珀莱雅首次成为中国最大的本土化妆品集团。这时候,再也没有人叫它“山寨货”了。


2024年,珀莱雅营收突破107.78亿元,成为第一家跨入“百亿俱乐部”的中国美妆上市企业。从“山寨欧莱雅”到“国货之王”,它用了将近20年。


这20年,正好是中国化妆品行业从萌芽到成熟的整个周期。珀莱雅踩准了每一个节点,这是它成功的根本原因。


No.03

88年温州小伙接班,接过的不只是权杖


在珀莱雅跨入百亿俱乐部的同一年,一场权力交接悄然发生。



侯亚孟,这个1988年出生的温州小伙,正式走到了台前。他的接班,不是空降,而是一步一个脚印走上来的。用老话说,这是“扶上马,送一程”。


2014年,侯亚孟留学回国后进入珀莱雅,第一站就是电商部。那时候,线上渠道还只是补充,没人想到它会成为未来十年的主战场。公司里的老员工都觉得,线下专柜才是根本。


但他不这么想。在加拿大留学的经历让他明白,电商是未来。他从微商项目经理做起,后来管过腾讯电商,当过首席新闻官。每个岗位都干过,每个坑都踩过。


可以说,他是跟着珀莱雅的线上业务一起长大的。 电商部从几个人发展到几百人,他全程参与。


2021年9月,他进入董事会,担任副总经理。三年后,正式接任总经理。这时他才36岁,而肩上的担子,是一个年入百亿的美妆帝国。


他接班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提出“双十战略”:未来十年,珀莱雅要冲进全球化妆品行业前十。这意味着,到2035年,公司营收至少要达到500亿元。


目标很宏大,现实却很骨感。他刚上任一年,就遇上了公司上市以来最严峻的业绩下滑。有人说他“运气不好”,有人说他“能力不够”。但事实上,这场下滑早就有迹可循。


No.04

增长见顶、营销内卷,珀莱雅的中年危机


珀莱雅的增长乏力,其实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了。最明显的信号是:主品牌卖不动了。2025年上半年,主品牌“珀莱雅”营收39.79亿元,同比下滑0.08%。



这是近五年来第一次出现负增长。虽然只下降了0.08%,但这个信号很危险。就像体温计上的数字,37.1度虽然只比正常高一点,但说明身体出问题了。


而在此之前,它的增速已经从37%掉到19%,一路下滑。这个趋势,明眼人都看得出来。


为什么卖不动了?一方面,是市场竞争太激烈。韩束、上美、花西子……一堆国货品牌都在抢市场,而且打法一个比一个狠。


韩束靠着抖音短剧和超高性价比,2024年营收增速高达62%,远高于珀莱雅。


举个例子:韩束的红蛮腰套盒,双11期间价格约360元,包含洁面、水、乳、精华、面霜五大单品。而珀莱雅的红宝石套盒,价格要773元,是韩束的两倍还多。


在消费降级的大环境下,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追求性价比。”平替”这个词,从来没有像现在这么火过。



另一方面,是珀莱雅自己“营销依赖症”太严重。2025年上半年,公司销售费用26.59亿元,占营收比重49.59%。


什么意思?每赚100块钱,要花将近50块去做营销。这个比例,比很多互联网公司还高。互联网公司虽然也烧钱,但人家烧的是未来的增长。珀莱雅烧的是现在的利润。


其中,光是宣传推广费就花了23.99亿元。三年半时间,珀莱雅在宣传推广上累计投入了129.18亿元。真是个天文数字。这些钱要是用来搞研发,能建多少个实验室?



“重营销、轻研发”的问题,一直被人诟病。同期,珀莱雅的研发费用只有9502万元,占营收1.77%。相比之下,欧莱雅集团每年的研发投入在30亿元左右。这就是差距。



当然,也不是没有亮点。第二梯队的品牌,正在快速成长。彩妆品牌“彩棠”上半年营收7.05亿元,增长21%;洗护品牌“Off&Relax”营收2.79亿元,暴涨102%。


特别是Off&Relax,今年第三季度继续保持138%的高速增长,成了新的增长引擎。这个增速,在整个美妆行业都很罕见。


侯亚孟亲自担任彩棠的总经理,对这个品牌寄予厚望。他把彩棠当作自己的“亲儿子”在培养。但这些小品牌,暂时还撑不起百亿体量。就像几棵小树苗,还成不了森林。


珀莱雅,急需找到第二增长曲线。


No.05

换血、并购、出海,一场全面的突围战



面对困局,侯亚孟没有坐以待毙。他上任后,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改革。这个88年小伙子的手腕,比他想象中还要硬。


第一招:管理层大换血。他很清楚,要带领珀莱雅走向全球,需要更专业、更国际化的团队。原来的老臣子虽然忠诚,但眼界有限。


从2024年底到2025年,珀莱雅引进了大量有外企背景的高管:

①黄虎,首席科学官,前宝洁研发专家

②孙培文,首席研发创新官,也是宝洁出身

③金昶,财务负责人,前欧莱雅财务高管

④胡宁波,首席数字官,来自LVMH集团


这些人的共同特点是:国际化、高学历、专业化。他们见过的世面,比很多本土高管要多得多。


侯亚孟在下一盘大棋。他要打造的,不是一家传统的家族企业,而是一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美妆集团。


这次换血动作很大,有人支持,也有人质疑。公司内部流传着一句话:“侯总要把珀莱雅变成‘小欧莱雅’了。”


第二招:多品牌并购。2025年9月,珀莱雅投资了彩妆品牌花知晓,以38.45%的持股比例成为其第二大股东。这是珀莱雅成立投资公司后的第一笔投资,但肯定不是最后一笔。


业内人都看得出来,珀莱雅想学安踏。安踏通过收购FILA、始祖鸟等品牌,构建了一个多品牌帝国。从大众到高端,从专业运动到户外休闲,全覆盖。


这正是珀莱雅向往的蓝图。侯亚孟在接受采访时说过:“未来十年,我们要在全球范围内寻找优质的并购标的。”


他的目光,已经投向海外。据说,珀莱雅在欧洲设立了投资团队,专门物色收购标的。


第三招:出海。对珀莱雅来说,国内市场已经接近饱和,出海是必然选择。就像一条鱼长大了,就得游向更广阔的大海。


目前,彩棠、Off&Relax等品牌已经开始试水日本、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市场。但和国际巨头相比,珀莱雅的海外收入占比还很低。这条路,才刚刚开始。


这也是为什么侯亚孟要推动公司在香港上市。


No.06

港股上市,一场不能输的战役


2025年10月30日,珀莱雅正式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这意味着,珀莱雅要成为美妆行业首个“A+H”上市企业。这在国货美妆圈里,还是头一遭。



为什么要在香港上市?侯亚孟说的很直白:“为了全球化。”不仅要供应链出海,更要品牌出海。香港是个跳板,从这里可以跳向全世界。


港股上市能提升公司在全球市场的品牌形象,吸引国际投资者,为海外并购提供资金支持。


但时机不太巧。受管理层变动、业绩下滑等多重因素影响,珀莱雅A股股价从年初至今下跌超过13%。


以2023年高点来计算,珀莱雅市值至今蒸发超200亿元。200亿啊,这可不是个小数目。


投资者都在观望:这位85后接班人,到底能不能带领珀莱雅走出困境?侯亚孟的压力,可想而知。据说他办公室里常备着胃药,压力大的时候就得来两片。


但他似乎很有信心。在最近的内部会议上,他说:“我们现在遇到的困难,是成长中的烦恼。任何一个想成为全球巨头的企业,都要经历这个阶段。”


在他看来,珀莱雅正处在从“中国爆款”到“全球品牌”的转型期。阵痛是难免的,但方向是正确的。


No.07

国货美妆的未来,路在何方?



侯亚孟的故事,其实是中国新一代企业家的缩影。他们大多有海外留学背景,见过世面,懂得国际规则。


他们的英语说得比父辈好,PPT做得比父辈漂亮,但对本土市场的理解,还需要时间积累。他们接手的,是父辈打下的江山,但面临的,却是全新的挑战。


全球化竞争、数字化转型、品牌升级……这些都是父辈没遇到过的新课题。对侯亚孟来说,他既要守住珀莱雅在国内市场的地位,又要开拓国际市场。


既要维持主品牌的增长,又要培育新品牌。既要控制成本,又要加大研发投入。难度不小。 这就像在高速上开车,一边要加速,一边要换轮胎。


但机会也很大。中国正在从“制造大国”向“品牌强国”转型。在这个过程中,一定会诞生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中国品牌。


美妆行业,很可能率先突破。因为化妆品不只是产品,更是文化自信的体现。珀莱雅已经有了一定的品牌基础、研发能力和渠道优势。现在需要的,是时间和耐心。


侯亚孟说,他的目标是未来十年进入全球前十。按照现在的行业格局,这意味着要超过资生堂、爱茉莉太平洋等亚洲对手,直接挑战欧莱雅、雅诗兰黛等欧美巨头。


能实现吗?没人知道答案。这条路,没有人走过。但可以肯定的是,这位85后温州小伙,已经踏上了征程。


他说:“我父亲用了20年时间,让珀莱雅成为国货第一。我要用10年时间,让珀莱雅成为世界前十。”这话听起来很狂,但年轻人不狂,还叫年轻人吗?



眼下,侯亚孟正带领珀莱雅奔赴香港上市,试图借助国际资本力量,与欧莱雅、雅诗兰黛等巨头展开直接竞争。


这位温州小伙能否在父辈打造的百亿基础上,真正将珀莱雅带入全球美妆前十的殿堂,是国货美妆品牌高端化与全球化进程中最为关键的试金石。


中国美妆的全球化之路,已从侯亚孟开始换挡提速。这条路注定不会平坦,但值得所有国货品牌期待。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24

标签:时尚   王冠   温州   国货   小伙   品牌   公司   全球   国际   父辈   市场   山寨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