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中旬,上海闵行区市场监管局的人去一家网红面包店检查,推开后厨门就愣了。
墙角堆着好几个黑色垃圾袋,撑得鼓鼓的,里面全是还带着麦香的面包。
数了数,118个蓝莓蛋挞、96个脏脏包,还有32个卖40块一个的熊治大奶酥,离赏味期还有两天,就这么等着被拉去扔。
店员说这是公司规定,“当天卖不完就得销毁,打折卖会砸了‘当日现烤’的招牌”。
无独有偶,颛桥万达广场里的几家面包店也这样,闭店前不管剩多少,全往垃圾桶里塞。
可同一时间,法国那边传来的数据是,2025年上半年面包捐赠量比去年多了28%,大超市几乎都在捐。
同样是没卖完的面包,怎么差距这么大?法国的“罚款强制捐”为啥在咱这儿行不通?中国面包店宁愿扔了也不便宜卖,到底在怕啥?
上海那家网红面包店不是傻,是算过账的。
现在的人买面包,就认“当日现烤”这四个字,觉得新鲜、高档,愿意花二三十块买一个。
可要是晚上把没卖完的面包打五折,第二天开始,就有人等着打折,原价的面包反而没人买了。
有连锁烘焙品牌私下算过,要是真搞临期折扣,短期内销量能多30%,但时间一长,大家就觉得“这牌子的面包不值原价”,品牌溢价得掉20%。
尤其是30多岁到50岁的顾客,对临期食品特别敏感,接受度才30%,要是看到店里卖打折面包,可能以后都不光顾了。
静安大悦城有家面包店,之前试过闭店前降价,结果没几天,原价面包的销量就少了一半,最后只能停了。
除了怕砸招牌,还有更实际的成本和风险,面包这东西娇贵,要捐出去得用冷链车运,一天运费就得占营业额的3%到5%,小门店根本扛不住。
更怕的是食品安全问题,2024年有家面包店捐了临期面包,有人吃了之后说拉肚子。
虽然最后检测证明不是面包的问题,但店里的生意还是差了12%,口碑修复花了好几个月。
从那以后,不少老板就觉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扔了最省心”。
消费者这边也不给力,有报告说,超过一半的中国人把“临期”和“变质”画等号。有面包店试过晚上卖打折面包,退货的比平时多3倍,理由全是“担心不新鲜”。
你想,商家这边怕赔钱、怕担责,消费者这边又不买账,最后只能把面包扔了。
法国能让超市乖乖捐面包,不是只靠“不捐就罚7500欧元”这么简单。
2016年立法之后,他们搭了一套完整的体系,让商家捐面包不费劲、没风险。
首先是有专门的“食品银行”帮忙处理,巴黎街头的食品银行,工作人员会拿着检测仪逐个查面包。
还能放一两天的,就装袋分给困难家庭;只剩不到24小时的,就送去社区食堂,做成三明治或者烤面包片,一点不浪费。
这么一来,面包的利用率能到89%,比随便捐出去好多了。
商家捐面包也不亏,家乐福这些大超市有个法子,捐出去的面包能折算成“社会责任分”,最后可以抵税。
2025年的数据显示,超市每捐1欧元的面包,最后能拿到0.3欧元的好处,要么是少交税,要么是品牌名声变好了,客流量能多一点。
这么一算,捐面包比扔了划算,商家自然愿意干。
还有个关键是“不担责”,每个捐出去的面包上都有个二维码,扫一下就能看到从烤出来到运到食品银行的全过程。
要是有人吃了不舒服,一看记录就知道问题出在哪,不用商家背锅。有了这套保障,超市不用怕惹麻烦,捐面包就成了常态。
其实咱中国的商家也在琢磨,怎么既不砸招牌,又不浪费面包。
盒马的“日日鲜”尾货盒就是个好例子,晚上七八点,把当天没卖完的面包装成盒,按成本价卖。
既没丢“当日鲜”的招牌,又把报废率降到了行业平均的三分之一。
晚上去盒马,经常能看到年轻人盯着尾货盒抢,好多人每周都来,就等着这波,复购率能到65%。
泉州那边还流行“面包盲盒”,店里把剩下来的面包随便打包,按原价的三五折卖。
2025年临期食品市场都快到400亿了,买的大多是25到40岁的人,每周买一两次的占了62%。
大家不是图便宜,还觉得“不浪费挺环保”,相关话题的播放量都超5亿了,反而成了营销亮点。
社区也在帮忙搭桥,深圳福城街道有个麦芝语面包店,四年了,每周二到周四早上,都会给15个环卫工人和5户困难家庭送面包,一共送了3500多份。
志愿者会来店里取,再分给需要的人,商家不用自己跑运输,也不用担风险。现在全国好多社区都学这个法子,面包店愿意捐,需要的人能拿到,两全其美。
还有用技术减少浪费的,原麦山丘这些连锁品牌,装了AI系统,能根据天气、节假日算销量。
比如下雨天人少,就少烤20%的面包;周末人多,就多烤点。
这么一来,报废率从8%降到了3.5%,上海之前那家因暴雨销毁面包的情况,就少多了。
说到底,面包是扔是捐,其实是大家对“食品价值”的看法不一样。
法国有78%的人觉得领捐赠面包很正常,不丢人;但咱这儿还有快一半的人觉得,买临期面包没面子,怕别人说“抠门”。
这种想法不改变,商家再怎么努力也难。
其实临期面包不是坏面包,南京有家面包店,拍了短视频,让烘焙师出镜,说“这些面包离赏味期还有两天,跟早上刚烤的一样安全”。
没想到效果特别好,打折面包的满意度涨到了92%,好多人看完视频就去买了。只要说清楚、讲明白,大家是愿意接受的。
长沙还有个志愿者团队,定期把面包店捐的面包送到福利院,孩子们拿到面包时笑得特别开心,店员说“看到这场景,比多卖几个面包还值”。
这种看得见的温暖,反而能帮品牌攒口碑,比硬邦邦的营销管用多了。
其实不用非得学法国罚款,也不用逼商家怎么样。
企业可以用AI算准销量,少烤点;消费者别觉得临期面包掉价,有需要就买;社区多搭个桥,帮着把面包送到该去的地方。
这样一来,每个面包不管是按原价卖,还是便宜卖,或是捐出去,都能发挥用处,总比扔在垃圾桶里强。
没卖完的面包,不该只有“扔”和“捐”两种选择。
只要大家多一份理解,商家多一点巧思,就能让每一个带着麦香的面包,都找到合适的归宿,这才是真正的不浪费。
更新时间:2025-09-1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