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日
人民日报整版报道
文物里的“中国”印记
(文化中国行·文物有话说)
其中大篇幅聚焦
武汉博物馆藏文物
五乳神兽镜
全文如下
湖北武汉博物馆藏五乳神兽镜
千百年的“中国”愿景
任晓飞
“中国人民”一词出现得有多早?在湖北武汉博物馆,珍藏着一件五乳神兽镜,因其主题纹饰外围所铸铭文中出现了“中国人民”,被视为该词在已知实物文物上的最早例证。
该五乳神兽镜,直径18厘米,重约500克。镜体呈圆形,中央为圆钮座,钮座四周环绕四只猛虎,两两相峙,神态威猛。五枚圆座乳钉将镜背主纹饰区划分为5个部分,分别铸刻着双虎、双鹿、独角兽、双角兽、神人戏龙等不同纹饰,整体布局严谨有致,工艺精湛,体现出当时成熟的青铜铸造水平。
汉代铜镜通常会被研究者按照铭文类型分类,该五乳神兽镜属汉代“青盖镜”一类。镜背外圈一周环绕篆书体阳铭文,共21字:“青盖作竟(镜)四夷服,多贺中国人民富,云雨时节五谷熟。”这里的“多贺中国人民富”意为祝愿汉代疆域内百姓安居乐业、社会安定。另有专家认为此句应释读为“多贺中国人民息”,取休养生息之意。
“中国人民”一词最早可见于《史记·货殖列传》。司马迁细数四方物产后,提到“皆中国人民所喜好”。这面铜镜上的铭文,将宏大的国家意识与百姓生活的祈愿结合在一起,折射出汉代社会的文化心理。
铜镜在古代用途广泛,除了作为照面的日用品,也常被用作嫁妆与馈赠的礼物,或是随葬器物。在众多汉代铜镜铭文中,最常见的是如“长宜子孙”之类的祝颂语,反映人们对家族延续和生命健康的重视。五乳神兽镜上的这段铭文,不仅是吉祥祈愿的表达,也是研究汉代社会的重要材料。
从铜镜上的“多贺中国人民富”,到今天我们耳熟能详的“中国人民”,“中国人民”一词已跨越千百年。它不仅是语言文字的传承,更是文化认同的延续。通过这面小小的铜镜,我们能感受到自古以来百姓对国家安定、生活富足的共同期盼。
一面铜镜,铭刻着汉代的风云与愿景;一句“多贺中国人民富”,仿佛仍回荡在我们耳畔。走进博物馆,面对这些静静陈列的文物,我们感受到的不只是历史的宏伟与壮阔,更是中华文明绵延不断的生命力与凝聚力。
(作者为湖北武汉博物馆馆长,本报记者范昊天采访整理)
见报版面如下
来源| 人民日报、武汉博物馆
更新时间:2025-10-0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