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屠杀纯属捏造”,公开称日本无需道歉的马立诚,如今怎样

“日本已经道歉了,中国不应该一直纠缠”,“日本不用向中国谢罪”,“南京大屠杀是假的”……

谁能想到,这些话竟然出自一个中国人之口,而且他还是在南京长大,后来还当上了《人民日报》评论部主任编辑。

可是当《南京照相馆》在网上火起来的时候,连很多不懂历史的小孩都知道这段家国仇恨有多沉重,马立诚怎么可能不懂呢?

他不是真的不懂,而是可能被日本给的好处迷住了,这样的人,一旦失去利用价值,结局也就很难想象了。

一个精英知识分子,怎么会公开否认南京大屠杀?

马立诚本来是个该捍卫历史的知识分子,他是南京人,毕业于武汉大学历史系,还曾在《人民日报》当评论部主任编辑。

按理说,他的身份和经历应该让他成为保护历史真相的人,但让很多人震惊的是,他竟然公开说“南京大屠杀是假的”,还说“日本不必向中国道歉”。

这种说法让人很难理解:一个受过系统历史教育、有权威背景的人,怎么会说出这种话?

其实这背后是一场精心策划的“思想置换”实验,而马立诚是这个实验中最典型、也最可悲的例子。

而故事的转折发生在2002年1月,那时马立诚已经因为写了《交锋三十年》这样的书,在思想圈里有一定影响力。

那年,他受邀去了日本,这本该是学术交流,但实际情况远比想象复杂,日本方面把他当贵宾一样接待,安排了豪华的行程,物质上的好处让他警觉性降低。

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改造”,他被带去参观日本的各种“历史馆”,里面展示的不是日军侵华的铁证,而是一张张精心摆拍的“友好”照片,日本士兵笑着给中国孩子糖吃,日本妇女和中国农民一起吃饭。

这些画面让他大为震撼,这种“眼见为实”的历史篡改,比起单纯的说教更具迷惑性和冲击力,他开始怀疑从祖辈和书本上学来的历史故事,心里的防线慢慢崩溃了。

之后,马立诚经常去东京大学和北海道大学,成了日本学术圈的一员,他不再是局外人,而是主动融入了这套体系,曾经那个有“中国魂”的历史学者,已经被慢慢“重塑”,思想被置换,成了另一种声音。

震惊四座的“新思维”

马立诚回到中国没多久,就发表了一篇让国内外都震惊的文章《对日关系新思维》,这篇文章并不单纯是个人的观点,而是一整套思想置换的成果,成了为日本右翼史观服务的理论基础。

文章的政治立场十分明显,他主张中国应该彻底放下历史包袱,不要老是关注过去的事情,甚至建议中国不要过分敌视日本右翼势力。

简单来说,就是他劝告中国放下历史的伤痛,去理解加害者日本,这样的立场,显然是站在日本的角度,为他们开脱,似乎在为日本侵略历史涂抹上“和解”的色彩。

在社会事件方面,马立诚的看法更加偏向“亲日”,他对于赵薇穿军装被批评的事件持轻视态度,认为那些抗议的人是“极端民族主义者”。

这显然是无视中国民众对历史记忆的情感,淡化了公众对于历史伤痛的反应,他甚至在这种敏感话题上直接站在日本支持者的立场,为日本站台。

更令人震惊的是,马立诚在军事层面也开始传播一堆假数据,他声称日本有年产两万枚导弹、四十万到六十万辆坦克和二十万架飞机可是这些数据完全没有事实依据,明显是用来制造恐慌,同时讨好日本的言论。

通过这些无根据的数据,他故意营造一种“日本威胁”的假象,用这种方式恐吓中国社会,迎合日本的需求。

可以说,这个时候的马立诚,已经完全不是曾经那个有独立思考的历史学者了,他被“改造”成了一个思想的“传声筒”,为那些否认历史、粉饰侵略的日本右翼提供理论支持,成了中国内部的帮凶。

他的这些言论和行为,实际上是在为日本的历史否定主义推波助澜,彻底背离了作为学者应有的责任。

两边都不讨好,成了“过街老鼠”

文章一发布,国内立刻掀起了轩然大波,学术界的声讨铺天盖地,愤怒的网友甚至高喊要到北京“宰了”他。

曾经受人尊敬的学者形象瞬间崩塌,原本属于他的荣誉和地位也随着那篇文章消失得无影无踪,《人民日报》毫不犹豫地开除了他,彻底与他划清了界限。

马立诚从一个备受尊敬的历史学者,瞬间变成了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在中国完全没有了立足之地,眼看着在国内已经无处可去,他只能转身跑到日本,想要在那里重新开始,找一个他曾美化过的庇护所。

可是现实远没有那么美好,当年日方对他豪华的款待瞬间消失,换来的是最低限度的生活保障,日本人需要的是有影响力、有话语权的学者,而马立诚的价值早已随着他在中国的身份和声望消失殆尽。

失去了《人民日报》主任编辑的头衔,他在日本也不过是一个普通的流亡者,已不再是他们需要的那种代表中国发声的“代言人”。

到了2015年,马立诚的态度开始发生微妙的变化,他又开始改口,表示要警惕日本,但不要过度解读,这种态度摇摆不定、前后矛盾的言辞,既可笑又让人感到悲哀。

只见他在两种力量之间摇摆,却又两头不得宠,最终变得没有任何价值,中国看穿了他的本质,彻底对他失去了信任,日本也觉得他没有用处,再也不关心他。

马立诚最终成为了一个两头不讨好的“废弃样本”,深陷自己制造的困境中,无法自拔,这个曾经自以为是的学者,最终走到了这样一个境地,实在让人唏嘘不已。

马立诚的故事给我们上了一课:当一个工具不再有价值时,它就会被操纵者毫不留情地抛弃,马立诚以为自己掌握了命运,实际上他从一开始就是棋盘上的一颗随时会被丢弃的棋子。

马立诚用自己的选择为自己铺设了一条走向被丢弃的道路,最终失去了所有的支持,留下的只是曾经的背叛与空洞的言辞。

信息来源

环球网 2015-11-26 马立诚:东京大学客座研究员、人民日报高级记者

人民网 2015-7-16 万里离休后自定“三不”:不问事不管事不惹事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15

标签:历史   日本   马立   中国   人民日报   学者   新思维   思想   右翼   过街老鼠   文章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