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权阉鱼朝恩,玩弄皇帝于股掌,整惨郭子仪和李光弼,下场如何

在古代,宦官专权之事屡见不鲜。其中以东汉、唐朝以及明朝最为严重。


虽然东汉的十常侍,明朝的刘瑾、魏忠贤更有名,但是论起权势最大的,还得是唐朝的宦官。而这鱼朝恩就是唐朝权宦的代表人物。

鱼朝恩巅峰时期有多嚣张?功高震主的郭子仪都要对他客客气气;很多事情,身为皇帝的唐代宗都要征询他的意见。


如果说魏忠贤是“九千岁”,那这鱼朝恩就是“九千九百岁”。纵观历史,鱼朝恩足以在一众权宦中名列前三。


那么,鱼朝恩都做了些什么事情?结局又如何呢?


本事不大,心胸特小的鱼朝恩

说起来,鱼朝恩能得势,还真要感谢安禄山。

在“安史之乱”之前,虽然也有高力士这样的“大宦官”,但是高力士距离权宦还有很大的距离。他虽然受到唐玄宗宠幸,但是手中的权力并不算大,只能算是皇帝身边的亲信罢了。


值得一提的是,高力士这人对唐玄宗忠心耿耿。在唐玄宗成为太上皇,且多次受到唐肃宗猜忌的情况下,依然不离不弃,忠心护主。因此高力士的口碑还是很不错的。


等到“安史之乱”爆发后,唐肃宗对于那些手握重兵的武将,尤其是那些节度使缺乏信任。他总担心这些人也会像安禄山一样失控。


为此,唐肃宗开始大量在军中安排“监军”。而这些监军大多都是皇帝身边的亲近之人,皇帝身边除了嫔妃、宫女,也就只有宦官了。因此只能派宦官去当监军。

而鱼朝恩的发迹,就是从当监军开始的。


他一开始被派到李光弼身边当监军,因为工作做得好。后来一路升迁,到了乾元元年的时候,出任观军容宣慰处置使。


这观军容宣慰处置使,是唐肃宗发明的。


当时,安禄山已死,其军队由其子安庆绪掌握。朝廷调集九大节度使的军队围攻安庆绪。

这九位节度使是平级的,按理说,在上面还要设置一名元帅,居中指挥。可是唐肃宗对武将不放心,作为元帅的替代品,便有了这观军容宣慰处置使一职位。由唐肃宗的心腹宦官鱼朝恩出任。


事实证明,让外行指挥内行,简直是一场灾难。原本朝廷大军一鼓作气,用绝对的兵力优势灭掉安庆绪就完事了。但是因为鱼朝恩的胡乱指挥,使得朝廷军队进退失据,多次错过攻下城池的机会。


这也给了安庆绪喘息的机会,他派出使者,向史思明求援。出于唇亡齿寒的道理,史思明只得前来增援安庆绪。毕竟一旦安庆绪没了,那史思明身上的压力可就大了。


很快,史思明便攻下魏州,与安庆绪成掎角之势,使得朝廷大军不敢轻举妄动,以免陷入腹背受敌的状态。

这时候,李光弼请求出战史思明,但是却被鱼朝恩给拒绝了。在鱼朝恩看来,自己胜券在握,又怎么会让李光弼分了自己的功劳呢?


结果到了最后,由于鱼朝恩胡乱指挥,导致朝廷军队大败,史思明顺势攻取了洛阳。


不过鱼朝恩并没有因为此事获罪受罚。不得不说,能在宫里待得久的人没别的本领可以没有,但是“甩锅”那可是必备技能。鱼朝恩就是利用唐肃宗忌惮武将的心态,将战败的责任全甩给了郭子仪。


郭子仪因此受到唐肃宗的严惩,而鱼朝恩则被派去陕州防守,抵御敌人。

身为宦官,鱼朝恩很清楚,离开皇帝太久,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因此,他在陕州没待多久,就主动请缨攻打洛阳。


结果自然是大败而归。好在唐肃宗看他“忠心可嘉”,加上正是用人之际,也就没和他计较,让他继续在陕州待着。


等到唐代宗继位,鱼朝恩才彻底迎来了自己的春天。当时,由于“安史之乱”,中原地区已经残破不堪。吐蕃趁火打劫,唐代宗哪里见过这种场面?急忙逃离长安。


当时兵荒马乱的,唐代宗竟然和大臣还有禁军走散了,身边只有少量随从。当时唐代宗等人不辨方向,歪打正着地来到陕州地界。鱼朝恩急忙率领麾下禁军、神策军前来护驾。

唐代宗感动得泪流满面,握着鱼朝恩的手说道:“满朝文武,都不如你忠心呀。


也正是因此,唐代宗对鱼朝恩信赖有加,十分倚重。而鱼朝恩也因此得以手握大权,成为显赫一时的权宦。


值得一提的是,鱼朝恩虽然权倾朝野,但是他也是有害怕的人,这个人就是郭子仪。


起初,他只是因为嫉妒郭子仪战功赫赫。可是多次算计下来,郭子仪非但毫发无损,反倒是官越做越大。

最关键的是,郭子仪手握重兵,且在军中威望极高。就连那些桀骜不驯的节度使,都对郭子仪十分敬佩。所以鱼朝恩总是想方设法诬陷郭子仪,好在郭子仪是个人精。每次都能顺利化解危机,鱼朝恩的算计从没成功一次。


到最后,鱼朝恩彻底明白了:这郭子仪不是他能招惹的人,如果他再这么不懂事下去,怕是要小命不保。至此才停止了对郭子仪无尽的诋毁和打击。


嚣张跋扈,连皇帝都不放在眼里

鱼朝恩虽然不敢招惹郭子仪,但是其他人他还真不放在眼里,即使是当朝宰相,在他眼里也算不了什么。他可没少对那些朝廷重臣冷嘲热讽,这些人都敢怒不敢言。


因为,但凡敢和鱼朝恩作对的,准没好下场。到了后来,就连唐代宗这个皇帝,鱼朝恩都不放在眼里。

据《资治通鉴》记载,鱼朝恩有句“名言”:天下之事,怎么不由我?


意思是说,天下大事,都要由我(鱼朝恩)说了算。由此足以看出其嚣张跋扈。


宦官有个习惯,那就是喜欢认“义子”。鱼朝恩就有几十个宦官“义子”,其中最得宠的是一个叫鱼令徽的义子。


这鱼令徽才十四五岁,但是能说会道,很会讨鱼朝恩的欢心。为了这个义子,鱼朝恩特意向唐代宗求旨,希望能给这个孩子一官半职。

唐代宗看在鱼朝恩的面子上下旨了,赐予鱼令徽绿服,允许他上朝。


在唐朝,不同品级的官服颜色是不一样的。三品以上是紫衣服,四品是深色绯服,五品是浅色绯服。至于五品以下的,则统统身着绿服。


也就是说,鱼令徽虽然得以上朝,但是他在朝堂上的地位是最低的。这也正常,一个十四五岁的孩子,要本事没本事,要功绩没功绩,能允许他上朝已经算恩赐了,地位自然不可能高。


结果,没过几天就出事了。

鱼令徽在上朝的时候,与一个五品官发生了冲突。


上朝的时候,根据官职品级的不同,站的位置是不一样的。一般来说,品级越高,站的位置越靠前。


鱼令徽自然想往前面挤挤,但是前面那五品官一看鱼令徽的衣服,直接将其往后推。一边推,还一边说道:“懂不懂规矩?你区区绿服,怎么敢站我前面?”


鱼令徽还想和那人争执,可惜对方正值壮年,人高马大,鱼令徽根本不是对手。

退朝后,鱼令徽立刻找到鱼朝恩告状去了:“义父,孩儿被人欺负倒没什么。可是那人不把您放在眼里,还说就算是您来了,他也该怎么样就怎么样。


鱼朝恩这人特别护短,“儿子”被人欺负了,他本就不爽,听到这话,更是火冒三丈。不过鱼令徽一琢磨,这事情的关键还是鱼令徽的品级太低。收拾人不急,为今之计,还是先去求唐代宗给儿子升官。


于是他急忙来到皇宫,见了唐代宗,就开始哭诉。说他“儿子”如何受人欺负,希望唐太宗给鱼令徽升官,最好赐套紫服。


唐代宗觉得此事完全是“无理取闹”,刚准备开口拒绝。谁知鱼朝恩直接转头,对着管事的宦官说道:“还不快把紫服拿来?”

宫里的宦官都是鱼朝恩的徒子徒孙,鱼朝恩的话比皇帝还管用。那宦官闻言,立刻小跑离去,不一会儿就拿了一套紫服进来。


鱼朝恩也不等唐代宗开口,立刻就“谢主隆恩”,然后拿着紫服就离去了。其飞扬跋扈的程度可见一斑。


皇帝尚且如此,那些朝中大臣的情况可想而知,他们对于鱼朝恩可谓是敢怒不敢言。


嚣张,是要付出代价的

鱼朝恩之所以敢如此嚣张,自然是有嚣张的本钱。因为他手里有兵权,无论是神策军还是皇宫禁卫,都掌握在他的手中。

皇宫禁卫就不说了,这神策军则是在“安史之乱”后组建的。在朝廷看来,那些节度使都靠不住了,自己手里必须有一支军队,这便是神策军。


由于对大臣们不放心,这支军队连同皇宫禁卫都交由宦官负责。


这也是为什么鱼朝恩敢在唐代宗面前如此肆无忌惮,而唐代宗为何又一忍再忍的原因。


其实唐代宗早就对鱼朝恩专权不满了,只是担心一个处理不好,会危及性命,所以才一忍再忍。

但是到了此时,他已经忍无可忍。再这样下去,鱼朝恩迟早要将自己取而代之。


想要对付鱼朝恩,唐代宗第一个想到的就是郭子仪。毕竟纵观朝堂,有实力对付鱼朝恩的,也就只有郭子仪了。


不过郭子仪看得很明白,唐代宗一直对他很是忌惮。今天他帮唐代宗除掉鱼朝恩,明天他就要步鱼朝恩的后尘。因此,当唐代宗向他寻求帮助的时候,郭子仪选址称病不上朝。


对此,唐代宗十分头痛,但是又无能为力。好在郭子仪此举表明他不愿意掺和进此事,虽然他不会帮助唐代宗,但是往好的方面想,他也不会帮助鱼朝恩。

只不过该选择哪些人来到对付鱼朝恩,又该如何对付鱼朝恩,显然需要从长计议。


最终,唐代宗选中了宰相元载。这元载不仅不是鱼朝恩的人,反倒是对鱼朝恩恨之入骨。更重要的是,元载此人心机很深。


有一次,鱼朝恩借着讲典故的机会对几位宰辅重臣冷嘲热讽。其他人都拂袖而去,唯独元载满脸笑意地看着鱼朝恩。到后来,鱼朝恩被他盯得浑身不自在,干脆找了个理由匆匆离去。


此后鱼朝恩就对元载颇为忌惮。虽然说不出缘由,但是直觉告诉他,元载此人才是满朝文武中仅次于郭子仪的可怕存在。

而唐代宗也通过长期观察,发现这元载四个厉害角色。经过一番试探后,唐太宗确定元载这人可靠,便与其密谋除掉鱼朝恩。


元载便以唐代宗的名义许以好处,成功笼络了鱼朝恩的心腹周皓和皇甫温,让他们盯着鱼朝恩的一举一动,以便寻找时机。


最终,唐代宗决定在寒食节的时候动手。当天,宫里设宴,文武百官都有赴宴,鱼朝恩自然也在其中。


酒宴结束后,鱼朝恩已经醉醺醺的。唐代宗以有要事相商为由,将其留下。至于他的侍卫,都被周皓和皇甫温给支开了。

唐代宗这些年也不是什么都没做,他暗中培养了一批忠心的侍卫。趁着鱼朝恩毫无防备,这些人一哄而上,将其千刀万剐。一代权宦就这么死了。


鱼朝恩直到最后一刻,都不明白自己为何会死。相较之下,郭子仪才是明白人。论起权势,郭子仪还在鱼朝恩之上。但是他却很懂得隐忍、低调。


因为郭子仪明白,嚣张是要付出代价的。而这个代价,就是自己的性命。搞不好还会株连九族。二人一比较,高下立判。


参考资料:

《旧唐书》

《新唐书》

《资治通鉴》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4-28

标签:皇帝   安庆   安史之乱   义子   节度使   品级   宦官   朝廷   唐代   嚣张   下场   历史   唐朝权   李光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