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五代十国那个战火纷飞、政权更迭如走马灯般的乱世,李昪的人生堪称一部传奇大剧。他本出身卑微,自幼便在濠州(今安徽凤阳)、泗州(今安徽泗县)一带流浪,六岁时,父亲李荣在战乱中不知所踪,母亲不久后也去世 ,孤苦伶仃的他只能在濠州开元寺附近浪迹。谁能想到,这个命运多舛的流浪儿,日后竟能登上皇位,建立起南唐政权。
895 年,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吴太祖杨行密攻打濠州,将当时还叫彭奴的李昪收为养子。然而,杨行密的亲生儿子们却对这个外来的弟弟充满排斥,在儿子们的压力下,杨行密只好将李昪交给部将徐温抚养,李昪从此改名徐知诰。在徐温的悉心教导和培养下,徐知诰展现出了远超常人的聪慧和勤奋,他不仅喜好读书,还善于骑射,长大后更是身长七尺,方额隆准,声如洪钟,气质不凡,连杨行密都忍不住称赞:“徐知诰是个俊杰,众将的儿子中没人比得上他” 。
徐知诰的政治生涯从担任升州防遏使兼楼船副使开始,他在升州治理战舰,展现出卓越的军事才能。后来,因随柴再用攻打宣州李遇立下战功,他升任升州刺史。当时,江淮地区刚刚平定,地方长官大多是武夫出身,只知道搜刮民财来供养军队,百姓苦不堪言。而徐知诰却与众不同,他勤俭好学,重视儒生,推行宽仁之政,减免赋税,让百姓得以休养生息,很快便赢得了民众的赞誉和支持 。
917 年,徐温将镇海军治所迁到升州,改封徐知诰为润州团练使。起初,徐知诰并不愿意前往润州,他更想到宣州为官,可徐温并未答应。在谋士宋齐丘的劝说下,徐知诰才前往润州赴任。918 年,徐温长子徐知训被大将朱瑾所杀,徐知诰抓住这个时机,抢先赶到广陵平乱,随后担任淮南节度行军副使、内外马步都军副使,从而成功控制了南吴朝政。
此后,徐知诰在南吴的权力越来越大。927 年,徐温病逝,徐知诰诱骗徐知询入朝,留任左统军,褫夺了他的兵权,彻底扫清了权力路上的障碍。同年十一月,吴王杨溥称帝,任命徐知诰为太尉、中书令、都督中外诸军事,封浔阳公,后又改封豫章公。932 年,徐知诰担任镇海、宁国节度使,出镇金陵,并沿用当年徐温的做法,任命儿子徐景通(李璟)为司徒、同平章事、知中外左右诸军事,将他留在广陵辅理朝政 。
935 年,南吴加封徐知诰为尚父、太师、大丞相、大元帅、齐王,并将升州、润州等十州之地划为齐国。937 年,徐知诰建立齐国,同年十月受禅称帝,国号大齐,改元升元。939 年,徐知诰恢复李姓,改名为昪,自称是唐宪宗之子建王李恪的四世孙,又改国号为唐,史称南唐 。
李昪在位期间,深知百姓历经战乱,渴望和平与安宁,于是他推行 “息兵养民” 政策,与周边国家保持和平共处,避免战争的纷扰。在国内,他重用宋齐丘、常梦锡等文臣,大力整顿吏治,选拔贤能之士,致力于提升政府的治理水平和公信力;他还积极奖励农桑,鼓励百姓开垦荒地,兴修水利,使得南唐的农业生产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百姓生活逐渐富足起来;同时,他重视法制建设,颁布《升元删定条》,为社会的稳定和秩序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在李昪的精心治理下,南唐在五代乱世中迅速崛起,成为 “土宇最广,国力最强” 的割据政权之一,人口达 500 万,为江南经济文化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李昪晚年崇尚道术,渴望通过服用丹药来寻求长生不老之术,却没想到因此中毒,个性变得暴躁易怒。升元七年(943 年),李昪服食方士史守冲所献 “金丹” 后,背上生疮,病情迅速恶化。
这一年的二月庚午(3 月 30 日),李昪在金陵升元殿病逝,年仅五十四岁 。临终前,他册立长子齐王李璟为太子,将皇位传给他。为了确保政权的稳定过渡,李昪还留下遗诏,要求实行 “兄终弟及” 的继承制度,命次子李景遂、三子李景达等辅佐李璟治理国家 。他希望通过这种血缘盟约的方式,让兄弟之间相互扶持,共同维护南唐的统治,避免因权力争斗而导致国家陷入内乱。
但李昪或许没有料到,他精心设计的权力交接和辅政安排,虽然在表面上看似平稳有序,却在无形中埋下了南唐宗室权力博弈的隐患。在权力的诱惑面前,亲情往往显得不堪一击,李璟继位后,南唐的朝堂之上即将掀起一场激烈的权力斗争风暴 。
李璟,这位在南唐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一笔的君主,在父亲李昪病逝后,于升元七年(943 年)登上了皇位,改元 “保大” 。然而,他接手的南唐,看似繁荣昌盛,实则内忧外患,危机四伏。
李璟即位之初,南唐朝廷内部就存在着激烈的权力斗争。李昪生前为了平衡各方势力,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但这些措施在他去世后却成为了李璟面临的难题。李璟的弟弟们,尤其是李景遂和李景达,在朝中拥有一定的势力,他们对皇位也有着自己的想法 。为了安抚弟弟们,李璟在父亲灵柩前与他们立下 “兄弟世世继立” 的盟誓 。同年秋天,李璟册封李景遂为齐王、诸道兵马元帅、太尉、中书令,李景达为燕王、副元帅,给予他们极高的地位和权力,试图以此来换取政权的稳定 。
除了宗室分权的问题,李璟还面临着朝臣之间的党争。李璟自幼喜爱文学,与冯延巳、冯延鲁、陈觉、魏岑、查文徽等人关系密切。这些人在李璟即位后,纷纷得到重用,形成了一个以冯延巳为首的 “五鬼” 集团 。他们善于迎合李璟的喜好,在朝中结党营私,排斥异己,导致朝政日益腐败 。而以宋齐丘为首的另一派老臣,对 “五鬼” 集团的行为极为不满,双方在朝堂上明争暗斗,使得朝廷内部矛盾重重 。
面对这种局面,李璟并没有采取果断的措施来整顿朝纲。他性格温和,优柔寡断,在处理政治事务时常常犹豫不决,缺乏父亲李昪那种果断和魄力 。他一方面依赖 “五鬼” 集团来推行自己的政策,另一方面又不想得罪宋齐丘等老臣,试图在两者之间寻求平衡,结果却导致双方的矛盾越来越深 。
例如,李璟曾下令将中外庶政委托给齐王李景遂参预决断,只有陈觉、查文徽得以奏事,群臣不被召见者,不得入内 。这一命令引起了许多朝臣的不满,给事中萧俨上疏直言极谏,却不被上报 。侍卫军都虞候贾崇更是声泪俱下地求见李璟,他说:“臣侍奉先帝三十年,知道先帝所以成就功业的原因,在于都用群贤的谋议,所以连接疏远,未曾阻隔,但是下情还有不能上达的。现在陛下新近即位,所信用的是什么人呢?为什么立即与臣下隔绝?百年老将死,恐怕不能再见你一面 。” 李璟被贾崇的话所感动,于是停止了所发的命令 。这件事充分体现了李璟在处理政治问题时的软弱和妥协,他没有坚定地支持自己的决策,也没有有效地解决朝臣之间的矛盾 。
尽管李璟在即位初期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但他还是通过一系列的政治手段,初步稳固了自己的帝位。他利用 “五鬼” 集团来削弱宋齐丘等老臣的势力,同时又通过与弟弟们的盟誓,暂时安抚了宗室的情绪 。在这个过程中,南唐的政治格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为李璟日后的统治奠定了基础 。
李璟在位期间,南唐的军事行动成为了其统治时期的一大亮点。他一改父亲李昪 “息兵养民” 的政策,积极对外扩张,试图通过战争来扩大南唐的版图,提升南唐的国力 。在他的领导下,南唐先后发动了对闽国和楚国的战争,取得了一系列看似辉煌的胜利 。
保大二年(944 年),闽国国内发生内乱,连重遇、朱文进弑杀其君王延羲,朱文进自立为君 。王延羲的弟弟王延政也在建州自立,国号殷 。王氏兄弟互相征伐,连年用兵,导致闽国大乱 。李璟抓住这个机会,派查文徽及待诏臧循发兵攻打建州 。王延政听说南唐要进攻,派人欺骗福州守将说:“南唐军帮助我征讨逆贼 。” 福州百姓守将相信了他的话,于保大三年(945 年),共同杀死朱文进等人而降王延政,王延政恢复国号为 “大闽”,派侄子王继昌镇守福州 。查文徽屯兵建阳,福州守将李仁达杀王继昌自称留后,泉州守将留从效也杀刺史黄绍颇,并送钱物给查文徽 。保大四年(946 年)八月,查文徽乘胜攻克建、汀、泉、漳四州,王延政战败,闽国灭亡 。李璟分出延平、剑浦、富沙三县,设置剑州,迁王延政家族到金陵 。以王延政为饶州节度使、李仁达为福州节度使、留从效为清源军节度使 。
灭闽之战的胜利,让南唐的疆域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大,也让李璟的威望得到了提升 。然而,这场战争并没有给南唐带来实质性的好处 。闽国灭亡后,南唐虽然占领了福建大部分地区,但由于当地局势动荡,百姓对南唐的统治并不认同,南唐不得不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来维持对闽地的统治 。而且,南唐在灭闽过程中,与吴越国发生了冲突 。吴越国出兵支援闽国残余势力,与南唐军队展开了激烈的战斗 。南唐军队在与吴越国的战争中损失惨重,不仅未能完全控制闽地,还让自己的实力受到了削弱 。
在灭闽之后,李璟并没有停止他的军事扩张步伐 。保大九年(951 年),楚国也发生了内乱 。楚武平节度使马希萼在南唐军的帮助下攻陷长沙,自立为楚王 。但马希萼为政残暴,不得人心,不久后就被部下废除,马希崇被立为楚王 。此后,楚国内争不止,百姓苦不堪言 。李璟趁机派遣大将边镐,统率万人出征长沙 。马希崇不战而降,南唐顺利占领楚国全境 。
南唐灭楚,看似是一场辉煌的胜利,使得南岭(今广东、江西与湖南交界处)以北隶属南唐,以南隶归南汉,惟朗州一隅,由留守刘言所据,但亦不属于马氏,楚国就此灭亡 。然而,这场胜利背后却隐藏着巨大的隐患 。南唐在占领楚国后,并没有采取有效的治理措施,而是对楚地百姓进行残酷的剥削和压迫,导致楚地百姓对南唐的统治极为不满 。楚将刘言趁机起兵反抗,率领军队攻打南唐军队 。边镐无法抵挡刘言的进攻,只得逃归南唐 。南唐在楚国的统治仅仅维持了不到两年的时间,就宣告失败 。
频繁的对外战争,虽然让南唐的疆域在短期内得到了极大的扩张,达到了极盛,其领土范围含今江苏、江西、福建及两湖部分地区 。但也给南唐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战争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这使得南唐的财政状况日益恶化,府库为空 。而且,战争也让南唐的百姓承受了巨大的痛苦,他们不仅要承担繁重的赋税,还要面临战争的威胁 。长期的战争还导致南唐军队疲惫不堪,战斗力下降,为南唐日后的衰落埋下了伏笔 。
李璟在位期间,南唐的经济政策经历了一系列的调整和变革,这些政策的实施对南唐的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李璟即位初期,南唐的经济形势还算稳定。李昪在位时推行的 “息兵养民” 政策,使得南唐的农业生产得到了恢复和发展,百姓生活相对富足。然而,随着李璟对外战争的不断进行,南唐的财政状况逐渐陷入困境。
为了解决军粮短缺的问题,李璟采纳了李德明的建议,“广置屯田” ,在淮南地区推行营田制度 。这一制度的实施,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粮食产量,缓解了军粮短缺的压力,但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 。营田制度下,农民被强制编入营田,他们不仅要承担繁重的农业生产任务,还要服兵役和劳役,生活负担沉重 。而且,营田的管理不善,官员贪污腐败现象严重,导致农民的劳动成果被大量剥削,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了极大的打击 。
为了缓解财政危机,李璟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加重赋税、增加徭役等 。这些措施使得百姓的生活更加困苦,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在这种情况下,南唐的经济逐渐陷入了困境,商业活动受到了严重的抑制,城市经济也开始衰退 。
李璟还进行了币制改革 。交泰元年(958 年),李璟听从钟谟的建议,铸造大钱 “永通泉货”,以一当十 。大钱的铸行实际上等于公开掠夺百姓财富,使得物价高涨,私铸泛滥,人民生活更加困难 。由于小钱在兑换中明显吃亏,故民间匿币而不出,甚至销钱铸器,以获厚利 。后来,韩熙载又建议 “铸铁‘永通泉货’钱,以一当二”,与旧铸并行,结果更造成 “农商失业,食货俱废” 。
李璟的经济改革措施,虽然在短期内可能缓解了财政危机,但从长远来看,却给南唐的经济发展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这些措施不仅加剧了社会矛盾,还破坏了经济的正常运行,使得南唐的经济逐渐走向衰退 。
在李璟统治时期,南唐的外交和军事局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李璟即位后,一改父亲李昪的 “息兵养民” 政策,积极对外扩张,试图通过战争来扩大南唐的版图,提升南唐的国力 。然而,他的军事行动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反而导致南唐与周边国家的关系日益紧张,最终引发了后周的南征 。
显德二年(955 年),后周世宗柴荣为了摆脱南北受敌的威胁,完成统一大业,采纳了大臣王朴提出的先南后北的方略,率军进攻南唐 。李璟闻知周军将至,急忙以神武统军刘彦贞为北面行营都部署,率兵 2 万增援淮西重地寿州(今安徽寿县) 。
显德三年(956 年)正月,柴荣亲自出征 。二十二日,柴荣抵达寿州城下 。随后,殿前都虞侯赵匡胤袭取清流关及滁州,生擒南唐大将皇甫晖和姚凤 。侍卫马军都指挥使韩令坤也攻占了扬州 。南唐军队接连失利,李璟见状,急忙遣使求和 。然而,柴荣欲尽得江北之地,拒绝了南唐的求和请求 。
李璟无奈,只得命齐王李景达为元帅,枢密使陈觉为监军使,边镐为应援都军使,领兵两万抗击周军 。四月,李景达率领的南唐军队进至六合,被赵匡胤击败 。五月,柴荣留下李重进等继续围攻寿州,自己则返回东京(今开封),大造战船,组训水军 。
周军围攻寿州连年未下,朝臣多请撤军 。显德四年(957 年)二月十七日,柴荣再次亲征,自率大军南下 。三月初五,周军攻破紫金山诸寨,斩获万余人 。柴荣得到寿州后,返回东京 。同年十月,柴荣第三次亲征 。
显德五年(958 年),李璟恐周军南渡,派陈觉谒见柴荣,尽献庐、舒、蕲、黄四州,以江为界,纳贡称臣 。后周共得 14 州 60 县,遂罢兵休战 。这场战争,史称 “后周攻南唐之战”,又称 “周世宗三征南唐” 。
后周攻南唐之战,是南唐历史上的一次重大挫折 。南唐在这场战争中屡战屡败,不仅失去了淮南 14 州 60 县的土地,还被迫去帝号,改称 “唐国主”,年号从 “保大” 改为后周 “显德”,从独立王朝沦为后周附庸 。这场战争使得南唐的国力受到了极大的削弱,国都金陵暴露于外敌之下,李璟被迫迁都洪州(今南昌) 。
李璟的外交和军事失败,使得南唐的国势急转直下 。曾经在五代乱世中风光无限的南唐,从此走向了衰落的道路 。而李璟,也在这场战争的失败中,陷入了深深的自责和悔恨之中 。他的政治生涯,也随着这场战争的结束,画上了一个沉重的句号 。
李璟虽然在政治上未能延续南唐的辉煌,甚至导致南唐走向衰落,但在文学领域,他却展现出了极高的天赋和才情,成为了一位备受赞誉的词人 。
李璟天性文雅,自幼便对文学有着浓厚的兴趣和热爱 。据《马氏南唐书》记载:“(嗣主)美容止,气宇高迈,性宽仁,有文学。” 他十岁时就写下了《新竹诗》:“栖凤枝梢犹软弱,化龙形状已依稀” ,展现出了不凡的文学功底和志向 。十五岁在庐山隐居读书时,他又留下了 “苍苔迷古道,红叶乱朝霞” 的名句 ,其文学造诣可见一斑 。
李璟的词作,情感真挚,风格清新,语言不事雕琢,充满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他的作品虽然存世仅 4 首,却篇篇经典,每一首都蕴含着深刻的情感和细腻的笔触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浣溪沙・菡萏香销翠叶残》 。“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还与韶光共憔悴,不堪看 。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多少泪珠何限恨,倚阑干 。” 这首词以婉约的笔触,描绘了一幅深秋残荷的画面,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写,抒发了作者内心深处的哀愁和无奈 。词中的 “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 更是成为了千古名句,以其独特的意境和细腻的情感,打动了无数读者的心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对这两句词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认为其 “大有众芳芜秽,美人迟暮之感” 。
李璟的词风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对他的儿子李煜 。李煜在继承父亲词风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和创新,将词的艺术水平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父子二人的作品合辑为《南唐二主词》,成为了中国词史上的经典之作,也为宋词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被后世誉为 “词家正宗” 。
除了词作之外,李璟还喜爱读书,擅长诗词歌赋,对文学艺术的热爱贯穿了他的一生 。他在位期间,身边聚集了大批文学家,如冯延巳、韩熙载等 。他常与这些臣下议论词章,饮酒赋诗,形成了浓厚的文学氛围 。冯延巳也是五代时期著名的词人,他与李璟之间的诗词唱和,成为了当时文坛的一段佳话 。据说,冯延巳作《谒金门》,其中有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 句,李璟尝戏之曰:“吹皱一池春水,干卿何事?” 冯延巳则对曰:“未若陛下‘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也’ 。” 从这段对话中,不仅可以看出两人之间的深厚情谊,也能感受到他们对诗词的热爱和对艺术的追求 。
961 年,李璟在南昌走完了他四十六年的人生历程 。临终前,他目睹着南唐疆域的不断缩水,国力的日益衰微,心中充满了无奈和悔恨 。曾经那个在五代乱世中风光无限、疆域辽阔的南唐,如今已在风雨中摇摇欲坠 。他深知自己的统治虽然曾经让南唐一度 “拓地千里”,但也因穷兵黩武、用人失当等原因,成为了南唐由盛转衰的关键转折点 。
李璟在位期间,重用冯延巳、冯延鲁、陈觉、魏岑、查文徽等 “五鬼” 。这些人擅长文学,却在政治上贪功逐利、滋事生非、器小识浅、结党营私、排斥异己 。他们的存在导致了南唐朝政的混乱,政治腐败日益严重 。李璟在他们的怂恿下,放弃了父亲李昪 “保境安民” 的国策,频繁对外用兵 。虽然在短期内南唐的疆域得到了扩张,先后消灭了闽国和楚国,但这些胜利并没有给南唐带来实质性的好处 。战争不仅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使得南唐的国库空虚,百姓生活困苦,还让南唐树敌众多,陷入了孤立无援的境地 。
后周的崛起,成为了南唐的巨大威胁 。在与后周的战争中,南唐屡战屡败,失去了淮南江北之地,被迫削去帝号,改称 “国主”,从一个独立的王朝沦为后周的附庸 。李璟也被迫迁都南昌,离开他熟悉的金陵 。南昌的 “南都迫隘”,让李璟和他的臣下们都思念着故都金陵 。李璟在南昌的日子里,常常北望金陵,心中充满了忧愁和无奈 。他的生命也在这种无尽的焦虑和忧愁中逐渐走向尽头 。
李璟的去世,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 。他将那个千疮百孔的南唐留给了他的儿子李煜 。李煜虽然在文学上有着极高的成就,被誉为 “千古词帝”,但在政治上却同样无力回天 。南唐在李煜的统治下,最终还是走向了灭亡 。
李璟的一生,充满了矛盾和悲剧色彩 。他既是一位拥有卓越文学才华的词人,又是一位在政治上失败的君主 。他的治国得失,成为了后世人们评价他的重要依据 。有人认为他是一个昏庸无能的君主,因为他的决策导致了南唐的衰落;也有人认为他是一个有情有义的文人,他的词作和文学贡献不可忽视 。无论如何,李璟都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独特的印记 。他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帝王在乱世中的挣扎与无奈,也让我们感受到了文学的魅力和力量 。
943 年,李昪的离世与李璟的继位,无疑是南唐历史乃至五代十国格局变迁的关键节点。这一年,命运的齿轮悄然转动,一场深刻的变革在南唐这片土地上徐徐拉开帷幕。
李昪,这位从乱世中崛起的开国之君,以其卓越的政治智慧和坚韧不拔的毅力,在五代十国的混乱局面中,为南唐开辟出一片繁荣昌盛的天地。他深知百姓历经战乱之苦,渴望和平与安宁,于是推行 “息兵养民” 的政策,与周边国家保持和平共处,避免战争的纷扰。在国内,他重用贤能之士,整顿吏治,奖励农桑,兴修水利,重视法制建设,使得南唐的经济迅速发展,社会秩序稳定,百姓生活富足。他的这些举措,不仅为南唐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让南唐成为了五代乱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然而,李璟的继位却让南唐走上了一条截然不同的道路。李璟即位后,摒弃了父亲李昪 “保境安民” 的国策,在 “五鬼” 集团的怂恿下,频繁对外用兵。他先后发动了对闽国和楚国的战争,虽然在短期内扩大了南唐的疆域,但也让南唐陷入了战争的泥潭。战争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使得南唐的国库空虚,百姓生活困苦。而且,李璟在战争中决策失误,未能有效地巩固对新占领地区的统治,导致新占领地区的局势动荡不安,最终得而复失。
李璟的这些决策,不仅让南唐的国力受到了极大的削弱,也让南唐在与后周的对抗中处于劣势。后周世宗柴荣即位后,为了实现统一大业,对南唐发动了多次进攻。李璟在与后周的战争中屡战屡败,最终被迫割地赔款,去帝号,改称国主,南唐从此沦为后周的附庸。
943 年的这场权力交接,看似只是一次普通的君主更迭,实则是南唐命运的转折点。李昪与李璟的治国理念和政策截然不同,他们的决策对南唐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李昪的 “守成” 政策让南唐在乱世中得以繁荣发展,而李璟的 “开拓” 政策则让南唐陷入了困境。这一正一反的对比,让我们深刻地认识到了君主决策对国家命运的重要性。
从更宏观的五代十国历史视角来看,南唐的兴衰也是整个时代的一个缩影。在那个动荡不安的时期,各个政权都在为了生存和发展而努力。有的政权像南唐一样,因为君主的决策失误而走向衰落;有的政权则因为君主的英明领导而逐渐强大。南唐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历史的无常和残酷,也让我们更加珍惜今天的和平与稳定。
在历史的长河中,943 年或许只是短暂的一瞬,但李昪与李璟父子的故事,却永远地铭刻在了历史的记忆中。他们的治国得失,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教训,让我们在回顾这段历史时,不禁感叹:历史的选择,往往就在一念之间,而这一念之差,可能就会改变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命运 。
更新时间:2025-04-2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