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造假牛肉”市场泛滥!做法极其恶心,以后买牛肉认准这4点

一斤牛肉六七十块,一斤猪肉二十来块,这中间的差价,足够让某些人铤而走险了。

前两天看牛肉,无意中刷到一则四川荣县6月份的新闻,一位刘女士花高价网购了三种风干牦牛肉,吃了一口就感觉不对劲。

这位女士比较较真,直接送去检测,结果发现三份所谓的牦牛肉干,一份检出猪肉成分,两份检出鸭肉成分,牦牛的影子都没见着,令她大跌眼镜。

两个开特产店的老板,一个32岁的男的,一个35岁的女的,在阿坝州搞了个明面上的正规的店面,线上线下两头忙活。

他们进货价20块一斤的鸭肉猪肉,摇身一变成了75块一斤的牦牛肉,这买卖中间的暴利比成本还要高,钱挣得比印钞机还快。

荣县这边刚查出一个,那边市场监管局又在一家食品店里抽检出问题。

老板堂而皇之地在展示柜上标着"特级牛肉干,79元一斤",实际上呢?检测报告白纸黑字写着,猪肉成分百分之百,牛肉成分零。

这两口子都是河南人,跑到四川来做这种缺德生意,差价高达三倍多,光这一个店就卖了三十多万。

这还只是冰山一角,随手一搜,又搜到贵阳5月份的一则新闻,那个更狠,直接查出三个团伙专门干这事。

他们的套路都差不多,低价收猪肉,然后开始“变魔术”了,事先声明,后面的操作有一点恶心。

这帮人先把买来的猪肉泡在一种叫"牛肉粉"的东西里,这玩意儿其实就是各种化学添加剂调出来的,什么牛肉香精、骨髓浸膏,满满的科技与狠活。

泡完了还不算,为了让颜色更像,还得加老抽、糖色给猪肉"化妆"。

除此之外,他们还会买点真牛头、牛脚来撑场面,甚至用胶水把假肉粘在牛脚上。

加工完成之后,这些人就专门瞄准乡镇集市,趁着赶集的日子摆摊,因为农村老百姓图个便宜,不知道这些内情,就算买回去也不知道是这种货色。

有个团伙的头目姓白,手下七八个人,就像传销一样,都是亲戚朋友拉进来的。

他们之间还互相串通,你帮我打掩护,我帮你望风,形成了一条完整的黑色产业链。

有个厨师爆料,说现在不光是小摊贩,连一些餐馆、夜宵摊都在用假牛肉,他亲眼看着同行怎么把猪肉变牛肉的,整个过程不到半小时。

先是把猪肉切块,然后放进调好的卤水里。

这卤水可不简单,除了常规的香料,关键是加了那些"科技与狠活",什么牛肉膏、牛肉香精,调出来的味道,一般人还真尝不出区别。

不过肯用猪肉的已经算“有点良心”的了,有些黑心商家更过分,甚至都用的不是普通猪肉,而是老母猪肉,或者淘汰的公种猪肉。

这些肉本来都该处理掉的,结果被他们收购过来,反复注水,和真牛肉的边角料一起煮,出锅后压缩成型,就成了市面上的"牛肉"。

还有一种更高级的造假,叫人工合成牛肉。

这种合成肉其实就是把鸡蛋白、蒟蒻粉混在一起,加上各种添加剂,再掺点牛肉边角料增加真实感,最后用氢氧化钠处理成糊状,通过机器拉成纤维状。

这种肉看起来纹理清晰,跟真的似的,但营养价值基本为零,吃多了对身体有害。

说到这里,肯定有人要问了,难道监管部门不管吗?其实还真谈不上他们失职,而是目前的监管流程确实存在漏洞。

这些造假的都是打游击战,今天这个集市,明天那个乡镇,流动作案很难抓。

而且他们往往是团伙作案,有人负责制作,有人负责销售,有人负责望风,分工明确。

等到有人举报,他们早就跑了。

四川那两个案子能破,还是因为受害者较真,自己掏钱去做检测。

要不是刘女士花钱验证,那家牦牛肉店还不知道要骗多少人。

贵阳那边也是,市民举报了大半年,相关部门才开始大规模行动。

法院判决下来了,这些人都被判了刑,最重的判了九年,罚款五十万。

但说实话,相比他们造成的危害,这处罚还是轻了。

想想看,多少人吃了这种假肉,对身体造成的伤害谁来负责?

那么问题来了,作为普通消费者,我们怎么避免买到假牛肉?

根据网上搜索官方资料,我总结了以下4点,或许可以帮助大家在挑选牛肉时减少踩坑的可能性。

第一招,看颜色和纹理。

真牛肉颜色深红,纹理不规则,有明显的肌肉纤维。

假牛肉颜色偏浅,有点发黄,纹理太过规整,一看就不自然。

牛肉的白色筋膜很坚韧,用手撕不容易断,猪肉的就软多了,一撕就破。

第二招,闻味道。

新鲜牛肉有股特有的腥味,不是臭味,是那种生肉特有的味道。

假牛肉要么没什么味道,要么有股化学香精味,闻起来太香反而有问题。

煮熟后,真牛肉的香味是自然的肉香,假的会有种说不出的怪味。

第三招,摸手感。

真牛肉摸起来有弹性,按下去能回弹,表面微干但不粘手。

假牛肉要么特别粘,要么特别干,按下去的坑半天回不来。

还有个细节,真牛肉切开后,切面会有点湿润但不会出很多水,假的会不停渗水。

第四招,看价格和购买渠道。

这个最简单也最实用,天上不会掉馅饼。

市场价六七十一斤的牛肉,有人三四十就卖,你觉得可能吗?还有那些流动摊贩,今天在这明天在那的,十有八九有问题。

买肉还是去正规市场、大超市,虽然贵点,但起码吃得放心。

现在想想也挺讽刺的,科技进步了,造假技术也跟着进步。

以前顶多是注水肉,现在直接能无中生有,把猪变牛。

这些人为了赚钱,什么下限都没有。

目前这种事还只能是曝光一起查一起,但背后还有多少没被发现的?那些小餐馆、路边摊用的肉,有多少是真的?我们天天在外面吃饭,谁知道吃进肚子里的是什么?

写到这里想起一个段子,说现在的牛肉分三种:真牛肉、假牛肉、不知道是什么肉。

参考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02

标签:美食   牛肉   做法   市场   猪肉   纹理   牦牛   香精   团伙   成分   味道   荣县   颜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