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人突发中暑怎么办?医生教你4个急救步骤,关键时刻能保命

福利礼包赠送中】每天将在收藏、点赞并评论留言的读者中抽出幸运中奖者,欢迎大家参与活动!

“你有没有想过,如果妈妈突然在外面晕倒了,会不会就是中暑?”在傍晚的厨房里,一个中年上班族边洗菜边发问。

他手上还留着刚从地铁站赶回来的汗,衣领湿了大半。

他的女儿刚从医学院实习回来,脸色一沉,停顿了几秒,没有说话。

她知道,这不是个随便的问题。

在夏天的街头,中暑早已不是新鲜事,但多数人对它的判断和处理方法,依然停留在十几年前的经验上。

多喝水、吹空调、躺下休息,这是人们挂在嘴边的“应急措施”,但这些听起来简单的操作,在关键时候,很可能什么用也没有。

真正的问题不是中暑,而是人们对它的无知。

尤其在高温、湿度大、通风差的环境里,有一种最危险的类型,几分钟之内就能发展成神志不清、器官衰竭。

每年七八月,急诊里总有一批人,是带着“只是热到了”这样的轻视心理,被家属送来的。

等到医生接手时,已经错过了最佳处理时间。

人一旦出现高热、出汗停止、意识模糊,有些人还在等“出汗退烧”。

这是个极大的误区。

出汗是一种体温调节的信号,但当身体热到极限后,汗腺功能就会瘫痪,不再出汗,这时候不是“快好了”,而是“已经崩了”。

体温持续升高,肌肉代谢加快,血液黏稠度上升,脑细胞首先受到打击,接着是肾、肝、心脏等器官。

几个小时内不处理,后果就是不可逆。

抢救的黄金窗口,只有10分钟。普通人能做的,并不是模仿医生的操作,而是用最基础的动作,去为下一步争取时间。

很多人都认为,要立刻给水喝,这是错的。

因为如果人已经神志模糊甚至无法自主吞咽,这时候灌水只会增加误吸风险,水直接呛入气道,可能引发窒息或吸入性肺炎。

所以第一步不是喂水,而是降温。但不是所有的“降温”都有效。

市面上很多降温贴、冰袋、甚至酒精擦身,其实都无法在短时间里有效降低深部体温。

一个数据是,美国国防部的研究显示,在战地高温训练中,最快的体温下降方式是冰水浸泡,每分钟体温下降可达0.2到0.3°C。

但问题是,大多数家庭根本做不到这个条件。

所以,替代方案,是使用湿毛巾快速擦拭大血管区域,如脖子、腋下、腹股沟,并不断扇风,配合蒸发带走热量。

这里还有一个常被忽略的点:如果周围环境本身闷热且通风差,只靠“扇风”也不够。

必须人为制造通风,比如打开窗户、用电风扇定向吹,或用车内空调快速调节。

曾经有研究记录,在封闭空间中进行降温,效果是开放空间的不到一半。

环境对急救效果的影响,远比很多人想象中大。

接下来一个常见误区是“把人扶回家再说”。但从地面抬起一个热衰竭的人,过程本身就可能让病情加重。

人的姿势改变会影响血液回流,加速低血压。尤其是突然站立或者大幅度挪动,都可能造成晕厥、跌倒、甚至心律紊乱。

所以如果条件允许,应就地处理,确保平躺、垫高双腿,保持气道畅通,再寻求专业救护。

很少有人关注到的一点是,中暑本质上是一种代谢性危机

身体在极热状态下会进入一种代谢过载,肝细胞、肾小管的损伤不是来自外部环境,而是来源于身体内部氧化应激、乳酸堆积、电解质紊乱。

这些变化在临床上常常伴随高钾血症、代谢性酸中毒等表现。

所以,最深层的救命不是“降温”,而是纠正这种代谢失衡。

但这一步,只有医院能做。也因此,家属要做的,其实很简单:识别,判断,呼救,拖延病情。

这四个环节里,最容易被忽略的是“判断”。不是每一个脸红出汗的人都中暑,也不是每一个晕倒的人都该急救。

如果连基本的判断都错了,后面的动作只会是误导。

比如有的老年人本身就有低钠倾向,如果在热天出汗多、饮水少,就会诱发低钠性脑病,表现也类似中暑,但急救措施完全不同。

如果贸然补水,只会加重脑水肿。所以判断的核心是“体温”+“意识”。

只要这两个出现异常,就必须启动急救程序。

很多人会问:体温计怎么随身带?其实新一代红外额温枪,已经可以做到口袋大小,而且测温误差在0.2°C以内,足够用于紧急判断。

医生在热射病诊断中,往往就靠这一步初筛。

还有一个冷知识,是很多中老年人不愿承认的:中暑风险不是最高温的时候最大,而是从高温开始转凉的几天里最大

统计数据显示,极端高温第三天后的中暑死亡率,远高于第一天。

这是因为,连续高温让身体长期处于高负荷状态,到了“看起来凉快”的时候,心理警觉下降,而身体已经进入亚急性疲劳期,抗热能力下降,反而最容易出事。

这也是为什么急救不能只靠“经验”。经验很可能是在过去不严峻气候条件下积累的,但现在的气候不一样了。

过去十年中,全球因高温导致的中暑死亡人数增长了57%。

在中国,这个数据每年都在创新高。2021年江苏某地,单一高温天的中暑就诊人数比2010年同期翻了近三倍。

与其说这是气候的问题,不如说是人对“适应性”的误判。

身体的确可以适应温度,但心理很难适应错误的认知。

越是轻敌,越容易在变化中犯错。

就像很多人相信“我年轻,不怕热”,但根据一项覆盖12省的调查,20-35岁群体的重症中暑率反而高于60岁以上人群。

这是因为年轻人更可能进行剧烈活动,脱水更快,出汗更多,但往往不及时补充电解质,反而加速病情恶化。

真正的预防,不是靠“身体好”,而是靠认知对的方式。

识别风险,准备好工具,学会最基础的处理方法,比一味依赖“抗热体质”要靠谱得多。

每一次高温天的出门前,问问自己有没有随身携带必要物品,比如水、盐片、小风扇、额温枪。

别等危险来临才想起什么该做、什么不能做。

问题:在家庭中哪些物品可以替代冰水浸泡进行高效降温?

答案:家用降温替代方案要结合可操作性与有效性。

首选是将毛巾泡在冷水中后,集中敷在大血管密集区域,如腋下、颈侧、腹股沟,同时持续扇风。

如果有保冷袋、冷冻饮料瓶、退烧贴等低温物件,可以临时作为冷敷用具,但一定要包裹毛巾避免冻伤。

如果家里有便携制冰机或冰箱储冰,可以用塑料袋装冰块进行包裹敷用。

在无法制冷的环境下,湿毛巾+风扇仍是最高效的家庭降温组合,甚至可比低效的降温贴更快降低皮表温度。

所有这些操作都必须同时监测意识和体温变化,确认降温是否有效。

对此,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参考资料

[1]宋青,毛汉丁,刘树元.中暑的定义与分级诊断[J].解放军医学杂志,2019,44(07):541-545.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7-30

标签:养生   步骤   家人   医生   高温   体温   身体   毛巾   病情   腹股沟   风扇   电解质   气候   高效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