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不能重来,焦虑却会遗传

前几天跟朋友约在楼下茶馆聊天,她刚坐下就把包往旁边一扔,端起茶杯猛灌了两口,叹口气说“真快被我家那小子折磨疯了”。

我当时还打趣她,说一年级小孩能有多大能耐,结果她一细数日程,我都惊了——周一放了学直奔钢琴课,指尖还没练熟do、re、mi,周二晚上又得对着英语绘本死磕,周三更别提,奥数题上的符号看得我都眼晕,他一个刚认全数字的小孩能懂多少?

好不容易熬到周末,还得被拽去游泳馆,水里扑腾俩小时,回来浑身湿透还得补作业。

“你是没见着晚上那阵仗。”她揉了揉太阳穴,眼底的红血丝特明显。

“一张数学卷子,他能磨磨蹭蹭写俩小时,一会儿说橡皮丢了,一会儿又要去厕所,我坐在旁边盯着,从一开始好好说‘宝贝快点’,到后来忍不住提高音量,最后嗓子都喊哑了,他还在那儿抹眼泪。每次吵完我都后悔,可转头看见小区群里别的家长晒孩子的奖状,又忍不住心慌,怕他跟不上。”

其实家长的心思都特简单,无非是“我不要求孩子多优秀,只要别比别人差就行”。可偏偏就是这个“别比别人差”,把人绕进了死胡同。

每天盯着“别人家的孩子”,看人家报什么班、考多少分,再回头看自己家的,总觉得像辆待检修的二手车,哪儿都不满意,总怕他掉队。

最后呢?

自己的焦虑一股脑全压在孩子身上,美其名曰“鸡娃”,结果鸡到最后,家里天天鸡飞狗跳,谁都没讨着好。

一、父母的焦虑,压得孩子喘不过气

说真的,现在教育里最拧巴的就是这点:父母嘴上天天说“你开心就好”,手上却没闲着,报班APP翻来覆去刷,生怕自家孩子落了队。

孩子其实没输给同龄人,反倒是先被父母的焦虑拖垮了。

就说辅导作业这事儿,真不全是孩子的问题。

你想啊,家长白天上班已经累得够呛,挤地铁、应付老板、处理同事关系,回到家连口气都没喘匀,就得变身“兼职老师”,对着一个坐不住、魂儿早飘到窗外的小学生。桌上摊着作业本,孩子手里转着铅笔,眼神一会儿飘向电视,一会儿又盯着墙上的时钟,换谁能不火大?

可火发完了又能怎样?

孩子没记住几个知识点,倒先记住了“写作业=挨骂”,对学习的抵触情绪,就这么一点点扎在心里,拔都拔不掉。

问题是,教育的本质该是让孩子成为自己,不是让他去赢别人。

要是父母总把孩子当成战场上的棋子,逼着他往前冲,那孩子自然也会把学习当成折磨。你见过哪个孩子是被骂着、逼着爱上学习的?

反正我没见过。

二、除了学习,路还有很多条

现在的人特有意思,嘴上都认同“条条大路通罗马”,一到实际操作,就只认“高考是独木桥”。

可孩子又不是流水线上的零件,哪能都按一个模子刻出来?有的孩子就适合坐在书桌前做题,有的孩子动手能力强,拆个玩具再装回去都不带错的,有的孩子嘴甜会说话,跟谁都能聊得来,还有的孩子对画画、跳舞特别有天赋,一听见音乐就能跟着动起来。

你非要把所有孩子都摁在书桌前,指望他们都考高分,最后出不来奇迹,只能出悲剧。

其实,孩子的天赋早有苗头。

那些能坐得住、自己愿意琢磨题、能调节情绪、对新鲜事儿总好奇的孩子,学习上确实能省点心。但这绝不代表没这些特质的孩子就没出路。历史上“学渣逆袭”的故事还少吗?

关键是得给孩子时间,帮他找到适合自己的路。

所以说做父母的,最该做的是观察孩子、理解孩子、陪着孩子,不是拿着别人的模板往自家孩子身上套。学习可以是生活里的重头戏,但不能是唯一的戏。要是把孩子的所有优点都只放在“成绩”上衡量,那真是太小看他们了。

你发现没?

好多小时候成绩一般的人,长大了在别的领域照样做得风生水起。

三、陪着孩子走,比拽着孩子跑管用

好多父母都弄错了,觉得教育就是“盯紧点”,孩子一偷懒就骂,一出错就说,其实更重要的是“相信孩子”。

一个孩子能不能坚持做一件事,往往看他能从家里得到多少支持,不是看被多少份作业盯着。

与其天天吼孩子“你怎么又不专心”,不如坐下来陪他一起找节奏。

比如写作业前,先帮他把书桌收拾干净,台灯调亮些,别让玩具在旁边分心;把大作业拆成小任务,比如“先写10道计算题,写完咱们吃点水果休息5分钟”,这样孩子能看到头,也容易有成就感。

等孩子能自己安排时间了,父母就往后退半步,别总想着拉着他跑。毕竟孩子总有一天要自己走路,你总拽着他,他怎么能学会判断方向?

教育里最可怕的,从来不是孩子笨,也不是成绩差,而是父母的不耐烦。

你要是天天皱着眉头、唉声叹气,孩子能对学习有好感才怪。我邻居家孩子以前就是,他妈妈总说“你怎么这么慢”,结果孩子写作业越来越怕,后来他妈妈试着不催了,哪怕孩子写得慢,也先夸“今天比昨天快了5分钟”。

慢慢的,孩子反而愿意主动写了。

最后想跟那些焦虑的父母说句实在话:

孩子不是用来跟别人比的,是用来好好养的。能安安稳稳读书是福气,要是暂时读不进去,也别着急下结论。

他可能在别的地方亮着光呢,只是你总拿着成绩单当显微镜,没看见而已。

总之,父母的焦虑,孩子会照单全收;父母的耐心,孩子也会记在心里。想让孩子将来能有底气面对生活里的难,不如先给他一个不用天天紧张的童年。

学习总会有结束的时候,但童年里的那些感受——是被理解还是被催促,是被相信还是被否定,会跟着他一辈子。

别等孩子长大了,想起童年全是写不完的作业和父母的唠叨,多可惜啊。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17

标签:育儿   焦虑   童年   孩子   父母   作业   书桌   会儿   家长   成绩   情绪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