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资本抢筹国产GPU,我们却怕“高”?A股该治治了

海外资本追着SpaceX砸钱,3500亿估值问都不问短期获利,国内摩尔线程88天估值涨500亿,却被一群人追着喊“泡沫”。

这种离谱的双标,怕是A股常年没起色的核心原因,本来想吐槽这届投资者太双标,后来发现背后藏着的是投资逻辑的天壤之别。

当年杨延庆翘着腿质问马斯克“卖了几辆车”,如今太多人把这种短视复刻到了国产科技股上,总盯着EPS算来算去,却忘了科技突破从来不是报表里能算出来的。

估值双标,中外科技两重天

SpaceX亏了快20年,直到去年才第一次盈利,可估值十年间涨了近十倍,特斯拉的机器人至今没带来一分钱收入,海外资本照样把它当宝贝。

这些企业的估值逻辑很简单,赌的是未来的技术壁垒和市场空间,国内的情况却完全相反,语数科技半年内从20亿估值冲到千亿预期。

摩尔线程3个月不到估值翻了一倍多,本该是技术被认可的信号,却被贴上“炒作”的标签,中芯国际磨合制程工艺,没人看见背后的艰难。

只骂“不如台积电”,芯片公司被代工限制,无奈之下谎称“做游戏芯片”,这种心酸也没人共情,反而盯着“量产要等两年”挑刺。

海外资本不是傻,他们知道科技研发需要时间试错,国内很多投资者却只想赚快钱,眼里容不下一点“不确定性”,这种心态差真的很致命。

国产科技的硬核底气

所谓的“泡沫”,其实都有实打实的技术支撑,英伟达断供后,国内算力缺口一下子暴露出来,是国产GPU企业顶了上去。

摩尔线程推出了能支持大模型训练的四代芯片,沐曦的C500在不少场景里,已经能和英伟达A100掰手腕。

中科曙光搭建的国产算力超集群,让科学大模型的开发效率提了百倍,沐曦手里握着14.3亿的订单,这些订单不是靠概念骗来的,是实打实的市场需求。

这些企业的研发人员占比大多超过六成,每年把大量资金投进研发,顶着制裁压力日夜攻关,才换来了这些突破。

这些突破不是凭空出现的,“东数西算”工程启动后,国内对算力的需求越来越大,AI大模型、气象预测、生物医药这些领域,都离不开国产算力的支撑。

如此看来,国产科技股的估值上涨,本质是对自主可控的投票,根本不是什么盲目炒作。

A股“恐高症”的病根在哪

A股的“恐高症”,根源还是思维僵化,海外资本已经通过北向资金悄悄增持国产科技股,国内投资者却扎堆白酒股求安稳,甚至买美股的英伟达,转头就骂国内科技股虚高。

这种一边错过一边吐槽的操作,真的让人看不懂,海外市场里,机构投资者占比高,他们更愿意做长期投资,陪着企业成长。

A股里散户多,短期投机的倾向明显,大家都想快速获利,没人愿意等科技企业慢慢成长,这种投资结构导致市场对科技企业的容忍度极低。

稍微估值高点就慌了,忘了科技股的价值本就不在当下,而在未来,搞不清为啥大家总喜欢用老眼光衡量新事物,当年错过特斯拉,现在又要错过国产GPU吗?

思维僵化才是真的泡沫,抱着旧逻辑不放,永远抓不住科技浪潮。

破局要靠换个思路

A股要摆脱低迷,首先得治好“恐高症”,投资者得学会把目光放长远,认可科技研发的长周期特性,给企业多些耐心。

别再做“杨延庆式”的质问,科技企业不是卖快消品,不可能马上赚钱,陪着企业成长,才能分享技术突破的红利。

企业也得用硬实力说话,少玩概念炒作,多把精力放在核心技术攻关和订单落地上面,同时多和市场沟通,把技术进展、行业前景讲清楚,让投资者真正了解企业的价值。

市场层面也得完善制度,鼓励机构投资者长期持股,减少短期投机对估值的干扰,毫无疑问,今天被吐槽的“泡沫”,很可能就是明天的核心资产。

国产科技的估值溢价,是技术突破和自主可控需求的必然结果,少点短视,多点耐心,A股才能培育出属于自己的核心科技企业,在全球科技竞争中站稳脚跟。

毕竟,科技浪潮不等人,再抱着旧思维不放,只会继续错过下一个“特斯拉”。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27

标签:财经   资本   海外   科技   企业   特斯拉   国内   科技股   英伟   投资者   泡沫   市场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