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产值全球第一,为何中国没有盟友?这是一种怎样的顶级阳谋?

本文严格依据权威信源(官媒占比超80%),结合最新动态及历史数据,最终观点保持中立。结尾附有参考资料。如有新动态,望提醒博主。

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工业强国,从建国开始我国就一直大力发展工业实行实业兴国战略。

截止如今,我国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

多种工业产品每年净出口均属于世界前列,例如钢铁,煤炭,电解铝等等。

但就是这样一个工业强国却有一个明显的特点,那就是我国在世界范围内没有一个盟国。

哪怕强如美国也会选择跟欧洲诸国组建北约抵抗苏联和华约,这其实都是历史的教训换来的经验。

一、历史的血泪

了解我国建国历史的都知道,我国之所以推行不结盟其实都是有原因的。

从第二次鸦片战争以来,我国的先烈前辈们一直游走在国际社会,企图通过外交手段在国际上获得盟友,从而改善当时落后的局面,但是最终的结果大都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例如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我国作为战胜国之一,不仅没有享有该有的政治待遇,反而将德国在山东享有的特权转让给了日本。

这些“背叛”让我国逐渐地对结盟失去了兴趣,也看透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嘴脸。

同时在二战结束后,周边国家对于我国的态度一直是颇为的忌惮。

要知道我国已经存在了五千年,“东亚的罗马”一直围绕在周边国家的心头上,生怕我们成为第二个“日本”。

我国为了打消这种顾虑,在1953年12月接见印度代表团时,提出了影响深远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既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主权的完整成为我国的底线

结盟的态度在最初建国之际就已经形成,当然真正让我国决定不结盟的决心,还是因下面的几件事。

在新中国建国初期百废待兴,国内尚未完全解放,匪患时有发生,美帝国一直在朝鲜地区虎视眈眈。

在这种内忧外患的背景之下,我国为了国家的发展,主动与“老大哥”苏联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在“老大哥”苏联的帮助下,中国工业发展有了基础鞍钢。

长春,一汽等一系列工业大厂拔地而起,但是这种靠外力的增长始终是一种外力不是长久之计。

国与国之间并无真正的朋友只有利益,这一点我们在上年的封建历史中早已“看透”。

盟友只存在利益之中,随时都有可能刀剑相对,我国与“老大哥”苏联也不例外。

60年代,随着我国的发展,苏联与我国在意识形态上发生重大变化,曾经的老大哥与我国之间的矛盾愈发严重。

1969年3月,更是爆发珍宝岛冲突,而后更是放出扬言在要在中苏边境屯兵百万,必要的时候还会使用核武器。

面对苏联的“核威慑”一时间中苏关系降到了冰点,援助我国的专家被连夜撤回,资料就地焚毁,就连机床也要一并带走。

如果说与苏联老大哥的结盟破裂是因为“矛盾”,那么接下来与阿尔巴尼亚,越南的结盟则是让中国彻底放弃了结盟的想法。

二、彻底放弃结盟想法

1949年11月刚刚成立的新中国与阿尔巴尼亚建交。

同身为社会主义阵营的国家,阿尔巴尼亚在欧洲的日子并不好过,欧洲诸多资本主义国家对阿尔巴尼亚进行了全面封锁。

这种国际环境导致阿尔巴尼亚国内经济严重下滑,长期处于欧洲最不发国家的行列,所以同属于社会主义阵营的苏联与中国就一直援助阿尔巴尼亚的经济发展。

1960年后更是接替苏联成为援助的主力,仅仅从54~78年中国对阿尔巴尼亚的援助就超过100亿元人民币。

当然这种支援不仅仅只停留在经济上,在军事上我国也对阿尔巴尼亚进行了大量援助,就连第一批制造的歼—7轰炸机,都赠予了部分给阿尔巴尼亚。

阿尔巴尼亚通过中国的各种援助,国内经济飞速发展,人均GDP也是远超我国。

但是这种援助却换来了阿尔巴尼亚无情的“背刺”,多年的援助使得阿尔巴尼亚认为中国的“友情”是一种义务是理所当然。

同时也因为意识形态的改变逐渐阿尔巴尼亚与中国背道而驰,以至于在国际舞台上“炮轰”我国,认为我国与美国关系的缓和是背叛了社会主义抛弃了社会主义的理想。

所以最终在1978年7月4日邓小平宣布停止对阿尔巴尼亚援助,两国同盟彻底走向毁灭。

如果说苏联与阿尔巴尼亚的背刺让我国对同盟大失所望,那么南越的背刺则是让我国恨之入骨。

作为我国的邻国,越南与我国有着上千年的渊源,在被法国殖民之后,一直并未独立。

直到在我国与苏联的帮助下,越南才赶跑了法国的殖民者,建立了统一的国家。

又因为领导人胡志明在中国生活过一段时间,对毛主席,周总理也比较熟悉。

所以在胡志明在世的时候越南与中国之间的关系一直不错,再加上同属于社会主义阵营的国家,我国一直在各个方面援助越南,农业,军事,经济上一直没停过。

在越南抗法战争中,我国亲派陈赓将军率领军事顾问团前往越南进行战术指导,“堑壕推进、分割包围”的战术,为越南的独立打下基础。

抗美战争中,我国更是倾囊相授为越南援助各式枪支27万,火炮1万余门,枪弹不计其数。

但是这些援助却没有换来一丝感恩,反而是上演了“农夫与蛇”的戏码。

‌随着胡志明的离世,中苏关系的恶劣,越南对我国的态度逐渐发生了变化,忌惮之心越来越重,毕竟“东亚的罗马”一直在身边谁能不担心呢?

所以越南最终选择了苏联,而且随着“越南战争”的胜利,越南缴获了大量美式装备,站队苏联后军事力量有一次得到了加强。

因此内心也滋生了执掌东南亚的野心,而中苏关系的紧张就是最好的时机。

从1975年开始,越南内部的反华势力就在背后尝试搞各种小动作,有计划的在国内排挤华人,时不时的制作流血事件。

而这种种行为自然而然的引起我国的不满,1979年2月17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广西,云南边防部队对越开启了自卫反击。

1982年在中共十二大首次系统提出“不结盟”原则,至此中国算是彻底放弃了结盟的想法。

毕竟“盟友”这种关系看似牢不可破,但只要涉及利益,那么这种“盟友”的关系就容易一张薄纸一般一捅就破。

三、结伴不结盟

从今天的视角来看,毫无疑问这种不结盟的政策是一种正确的选择,甚至可以说是一种阳谋,一种让人无处使力的阳谋。

因为国与国之间的结盟是一件很容易“吃力不讨好”的事情,而且与他国结盟也就意味,也会加大军费的开支,以及对其他国家的投资,同时也很容易被他国牵连。

就拿俄乌战场举例子,如果我国真的与俄罗斯结盟的话,那么我国是否下场加入俄罗斯与北约的争斗呢?

如果我们要是下场加入俄乌战争,那么我国对欧洲的市场必然遭到损失。

同时这种被牵连会严重降低我国经济增长速度,甚至延缓我国的产业升级,以及“一带一路”的战略布局,这种被牵连也一直是欧洲国家以及美国所期望看到的。

所以俄乌战争爆发至今国际上一直有“跳梁小丑”,在拿中国援助俄罗斯说事,其实这都是“买卖”是伙伴,是国与国之间正常贸易的往来。

就例如耿大使说的那样“如果中国真的下场参加俄乌冲突,那么俄乌冲突早就不是今天这个局面了”。

所以“结伴不结盟”才是最为正确的外交方式,再加上我国一直是一个热爱和平的国家,在国际上一直是一个认真负责的伙伴,结盟是冷战思维,我们没有必要去画个圈子拉帮结派,去树立假想敌。

世界上每一个国家都可以是朋友,无论美国也好,韩国也罢,只要能够带来收益就行。

我们不站队任何人,也不去挑衅任何一个国家。

并且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国家,发展建设才是最为重要的,结盟站队这种事压根不值得,我们去搞。

只有认认真真地发展才是硬道理,所以这才有了今天的“一带一路”计划,147个国家加入200多份合作协议,这才是真正的大国博弈,远比一纸条约要实在。

结语

现如今的中国早已今非昔比,不再是当年那个我们了。

“结伴不结盟”的原则让我们拥有可以左右逢源的灵活性,从而避免了大量冲突,以及各种“暗箭”,让我国更好的发展的空间,用共赢取代对抗,这难道不是一种“阳谋”?

[免责声明]文章的时间、过程、图片均来自于网络,文章旨在传播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请观众勿对号入座,并上升到人身攻击等方面。理性看待本事件,切勿留下主观臆断的恶意评论,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本文如若真实性存在争议、事件版权或图片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作者,我们将予以删除。

参考资料:

《中俄两国的相处之道》 俄罗斯研究 2023年5月15日

《中苏交恶》百度百科

《对越自卫反击战》百度百科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5-05

标签:财经   盟友   中国   全球   阿尔巴尼亚   我国   苏联   越南   国家   老大哥   关系   俄罗斯   欧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