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丽江融媒】
作为我国在建规模最大、建设难度高的水资源配置工程,滇中引水工程面临岩溶地下水、活动断裂、软岩大变形等一系列世界级施工难题。山东大学充分发挥高校科研优势,组织精锐团队扎根工程一线,以创新技术为隧洞安全掘进构筑起坚实防线。
滇中引水工程全长约664公里,建成后年均引水量34亿立方米,惠及云南6州(市)36县(区),受益人口超1100万。自2021年11月开始,山东大学积极响应“科技入滇”号召,组建由50多名师生组成的科研团队。针对超前地质预报及突泥涌水灾害防控等核心难题展开攻关。通过“边研究、边应用、边提升”的产学研一体化模式,自主研发的隧道地震波技术、隧道激发极化技术,构建起适应极复杂地质条件的综合超前预报技术体系,并成功应用于工程实践。
7月16日,山东大学科研团队在滇中引水工程太安2号洞内进行数据采集工作。(供图)
“坚持预报与预警结合、预报与治理结合,依托智慧滇中数字孪生平台进行成果流转应用,为滇中引水工程重大灾害控制提供决策依据,多次避免重大突泥涌水灾害,助力香炉山隧洞1号洞、4号支洞,狮子山隧洞4号上游等50多个工作面顺利贯通,为隧洞安全掘进筑牢技术防线。” 山东大学教授、滇中引水工程专项超前地质预报项目部项目负责人聂利超说。
据悉,该团队以问题为导向,对接国家发展战略需求,发挥高校在 “三个第一”(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结合点的优势,与工程建管局等参建方联合攻关,不仅缩短了灾害处置时间,还形成标准化解决方案,实现 “技术落地+人才本土化” 双重目标。
隧道激发极化仪。(丽江融媒记者 赵丽军 摄)
聂利超表示,团队将继续坚守高风险洞段,践行 “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的理念,深化与工程的科研合作,推动更多创新成果服务国家重大工程,为边疆高质量发展贡献山大力量。
记者/赵丽军
责编/雷凤姣
二审 /李 桥
终审 /和继贤
丽江市融媒体中心 出品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
更新时间:2025-07-1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