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说“大陆缺什么我就做什么”,三次创业都击中中国芯片命门

在制造瓶颈、材料空白、模式僵化的情况下,他却为国产半导体拼出一条生路,用一生践行了“产业报国”的朴素誓言

在中美芯片博弈的暗战里,他不是站在聚光灯下的商业明星,却是凿穿技术封锁的“工程愚公”。

一句“大陆缺什么我就做什么”,让他用三次孤勇创业,精准击中中国芯片产业的三个命门。

上世纪90年代的中国芯片产业,堪称“一穷二白”。

六百多家工厂的年产量加起来,不及日本一家工厂一个月的产出,国家砸下100亿的“909工程”,因缺人才、缺经验、缺方法论,最终效果寥寥。

当时的半导体江湖,台积电、德州仪器等巨头垄断技术,中国连登上牌桌的资格都没有。

就在这片荒原上,张汝京带着“我要在大陆建一家全球领先半导体公司”的誓言而来。

2000年,张汝京辞掉台湾世大半导体总经理职务,放弃台积电的巨额股票,举家搬到上海,中芯国际就此诞生。

没人想到,这个看似鲁莽的决定,会给中国芯片带来一场“快进三十年”的革命。

建厂初期的艰难远超想象,当时大陆技术落后国际三代,全球设备企业层层封锁,人才更是极度匮乏。

张汝京祭出了一套“组合拳”,逆周期扩张+全球挖人+极致节俭。

行业低谷时,张汝京趁机低价收购二手设备和摩托罗拉天津工厂,凭借个人威望,感召300多位台湾工程师、近百位欧美专家归国,甚至说服海外华人卖掉房子投身研发。

他用“铁皮屋当办公室、7元盒饭当正餐、老桑塔纳当座驾”的苦行僧作风,省出三成建厂资金。

更惊人的是张汝京的闪电速度,2000年打下第一根桩,2001年就投产8英寸产线,2003年突破90纳米工艺,首次将大陆芯片带入纳米时代。

2004年建成内地首条12英寸晶圆生产线,仅比全球第一条晚三年,短短九年,中芯国际从无到有,产能跃居全球第四,直接将中国芯片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缩短了三十年。

但锋芒太露必然招致围剿,台积电两次发起专利战,第一次逼中芯开放技术供其检查,第二次更是开出“赔款2亿美元+出让10%股权+创始人离职”的苛刻条件。

2009年,65岁的张汝京被迫离开亲手创办的中芯国际,在法庭上当场失声痛哭。

他的悲壮离场,不仅是个人的遗憾,更是中国芯片自主脉络被掐断的阵痛,中芯此后陷入多年低谷,技术停滞的局面。

离开中芯的张汝京,没有选择安享晚年。

竞业协议规定他三年内不得涉足晶圆代工,他便转头扎进LED产业,创办亿瑞光电、升瑞光电,从材料到设备,帮中国LED实现全链自控,为重返芯片战场积蓄力量。

2014年,禁令一解除,66岁的他立刻重披战甲,这一次,他瞄准了中国芯片最致命的短板大硅片。

硅片是半导体的基石,占芯片成本的30%,而当时国内300mm大硅片100%依赖进口,一旦被卡脖子,整个芯片制造产业都将停摆。

这是一块公认的硬骨头,技术门槛堪比攀登珠峰,全球仅少数几家企业能实现量产。

张汝京带着团队一头扎进实验室,日夜攻坚,没有经验就从零摸索,没有设备就改造升级。

两年时间里,张汝京和团队几乎住在了工厂,反复调试参数,优化工艺。

2016年,中国首根300mm单晶硅棒横空出世,纯度达到11N的顶尖标准,一举填补国内空白。

当首批国产大硅片顺利出厂时,张汝京却悄然退出,将企业交给上海硅产业集团运营,对张汝京而言,解决国家的缺芯之痛远比个人名利重要。

这场胜利的意义远超技术突破本身,它打破了国外企业对大硅片的垄断,让中国芯片产业链上游终于有了自主可控的底气,也为后续国产芯片制造成本降低、产能提升铺平了道路。

张汝京用实际行动证明,再难的技术壁垒,只要有愚公移山的韧劲,就一定能凿开缺口。

解决了制造和材料的难题,张汝京又发现了中国芯片产业的第三个命门,模式僵化。

当时行业主流的要么是英特尔式的IDM全流程模式,要么是台积电式的专业代工模式,前者投入巨大,后者容易造成设计与制造脱节,对中小芯片企业极不友好。

70岁的张汝京再次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在青岛创立芯恩半导体,探索全新的CIDM共享制造模式。

CIDM模式的核心的是联合出资+资源共享,张汝京联合十多家企业交叉持股,让设计端和制造端从对立走向合作,不仅降低了单个企业的投资风险,还能实现工艺资源的高效利用,让中小芯片企业不再陷入“设计出芯片却找不到工厂代工”的死局。

这种模式精准契合了中国芯片产业小而散的现状,为行业发展提供了全新的解题思路。

就在CIDM模式逐步落地时,新的缺芯危机又出现了。

随着新能源汽车爆发式增长,车规芯片成为新的短板,国内车规芯片进口率超90%,严重制约汽车产业发展。

74岁的张汝京再度披挂上阵,加入上海积塔半导体,专攻车规芯片。

他双管齐下,一方面将中芯国际的成熟制程移植到车规芯片产线,快速实现技术突破,另一方面联合吉利共建芯片联盟,推动芯片与整车同步开发,彻底打破国外企业的垄断。

从CIDM模式到车规芯片,张汝京的每一步都踩在产业发展的痛点上。

他不纠结于单点技术的突破,而是从产业链全局出发,用工程师的严谨和战略家的眼光,为中国芯片产业开辟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径。

张汝京的三次创业,看似是一次次被动补位,实则都源于他心中早已绘就的“缺芯地图”,而这张地图的底色,是刻在骨子里的家国情怀。

他的父母都是抗战时期的技术报国者,父亲在重庆兵工厂炼钢造枪炮,母亲放弃留洋机会钻研火药,这种“国家需要什么就做什么”的家风,从小就深深影响着他。

在德州仪器工作的20年里,张汝京从工程师做到高管,在全球建了十几家半导体工厂,本可以沿着技术移民的路线一路高飞,但父亲一句“你为什么不回大陆建厂”,让他毅然放弃国外的优渥生活。

为了给大陆储备人才,他早在1992年就在新加坡工厂偷偷招聘大陆员工,为了在上海建厂,他放弃台积电的巨额股票,甚至不惜放弃台湾户籍,面对台湾当局的三次罚款,始终不为所动。

这位被业内称为“工程师将军”的老人,一辈子过着苦行僧般的生活,不穿西装,不住豪宅,常年吃7元盒饭,开着老式桑塔纳。

但他却把省下来的钱都用在刀刃上,给技术团队盖宿舍、建学校,甚至在工厂旁边建教堂,只为让人才感受到家的温暖。

他培养的弟子遍布中国半导体行业,很多企业的CTO、CEO都尊称他为“师父”,他播下的人才种子,如今已长成参天大树。

如今77岁的张汝京,依然每天泡在积塔半导体的产线上,盯着车规芯片的良率数据。

他的办公室里没有豪华装饰,只有一张贴满技术参数的书桌和一摞厚厚的工程图纸。

对他而言,“中国芯”从来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每一次焊死技术缺口的坚持,每一次填补产业空白的执着。

从中芯国际到新昇半导体,再到芯恩和积塔,张汝京用三次创业,精准击中中国芯片产业的三个命门,为国产半导体拼出了一条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道路。

他没有惊天动地的豪言壮语,只有“大陆缺什么我就做什么”的朴素承诺,他不是流量加持的商业明星,却是中国芯片产业最硬的脊梁。

如今,国产芯片已经在手机、汽车、卫星等领域崭露头角,中芯国际的市场份额跃居全球第三,大硅片实现自主量产,车规芯片打破进口依赖。

这一切的背后,都离不开张汝京当年的孤勇与坚持。

或许正如他所说:“芯片产业没有捷径可走,缺什么就补什么,只要肯坚持,中国人一定能造出自己的高端芯片。”

而这位白发苍苍的工程愚公,还在这条路上继续前行,用一生诠释着何为产业报国。

参考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06

标签:科技   命门   中国   芯片   大陆   半导体   产业   硅片   技术   模式   工厂   企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