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产业,对于传播国家和地区文化、传承非遗技艺以及拉动消费有着重要作用。新时代文旅人不仅有“工匠精神”,也能拥抱创新。2025年“五一”假期即将到来,《问道1039》推出“文旅追光者”系列报道,讲述北京市六位荣获“2025年全国劳动模范”称号的文旅从业者的人生故事与行业梦想。赵会连,从事中式面点制作已近30年,从默默无闻的传菜员到如今充满匠心的面点大师,“择一事、终一生”在他身上有了具象体现。系列报道第一期,让我们跟随北京交通广播记者张赛男前往民族饭店,瞧瞧栩栩如生的中式面点,聆听赵会连的匠心故事。
手工制作的“文玩核桃”/记者拍摄
赵会连:你要是把这个鸡蛋一下倒进去,鸡蛋和油就容易分离,就做不到那么完美的融合。它现在就乳化的特别好。
乍一看,直径约三四厘米的核桃酥竟和平日见到的文玩核桃毫无二致,连纹路、侧缝和尖角都十分逼真。工作台前,鸡蛋、面粉、黄油、可可粉、白砂糖再加上提前制作好的馅芯,就是中式点心“核桃酥”的全部配料。
赵会连: 需要用那个侧边压一下,轻轻的就行了,我们再来试试。
赵会连制作中式面点/受访者提供
赵会连是北京首旅酒店(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北京市民族饭店 面点厨师长,17岁初到北京时,他还只是一名传菜员,一次偶然的机会,他见到了精美的“硕果花篮”面点。从此,成为中式面点师的种子便在他心中萌芽。
赵会连:刚开始是服务生,大概干了一个多月,后厨缺人就去热菜了,在热菜干了不到两个月。然后有一天路过面点间,就是做中式糕点的加工间,看见我师傅做了一个面编的花篮,我一看就觉得这个好,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当时就是喜欢。从那会儿一直到现在没有离开过中式面点,1995年8月去的面点,到现在应该是还有几个月就30年了。
平日师傅制作时,他全神贯注学习;下班后,还会留下来边回忆白天的制作要点,边动手制作练习。
赵会连:那会就想着怎么把师傅的手艺都学过来,师傅做一样东西我必须学会,那是第一要素。白天做一遍,晚上他们都下班了,我必须再做一遍。
各类中式点心/受访者提供
经过近30年的磨砺,他不仅在传统中式面点的制作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还将翻糖、面塑等各种技法“修炼”得炉火纯青,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灯笼酥、山竹酥、柿子酥等象形中式面点相继问世,核桃酥也是其中之一。
赵会连:四季餐厅堂食的这个产品是咱们原创的,我们叫“富士苹果”,代表咱们中国的文化,寓意也好:平平安安。这一部分就是我们外卖的产品,这是我们的经典产品叫“枣如意”,它里边馅儿芯是用枣子自己炒制的,皮是一个酥面,包括外边的颜色是一个梅拉德反应的焦糖色,它是如意的形状,预祝大家事事如意。
制作核桃酥所需材料/记者拍摄
创作并非一蹴而就,想让核桃酥惟妙惟肖,面皮颜色、核桃造型等都需要多次调整,甚至制作核桃酥纹路的多齿镊子也是赵会连自行研发的。为了达到真实的纹路效果,每个核桃要捏80到100下。
赵会连:核桃的形状,包括怎么做出这个纹路来,还有就是我们做这个纹路自制的小工具,就改了很多个版本。这就是我们平常的罐头铁皮自己剪的,到现在为止几乎定型了。
外形相似,只是第一步,点心的馅料也要有所创新。为了补齐传统五仁馅缺少干香的“短板”,赵会连又对馅料进行改良,前前后后不下百次。从研发到正式问世,长达两年之久。
赵会连:我们的核桃为什么说2~3年才能定型,当时看了好多文玩核桃,包括这核桃里边的馅,我们就是一再试,做了不下上百回实验,才定了现在的产品的馅心。这个馅你会吃到第一有花椒的焦香味,再到嘴里面你会吃到甜甜的味道,然后再是咸的味道,后面就是果粒的那个脆感和香感就出来了。
各式各样的中式点心/受访者提供
蜜枣酥的红色、核桃酥的棕色、黑金酥的黑色……多年来,尽管民族饭店的面点已经发展到五颜六色,却从不使用色素,而是坚持用纯天然的蔬果汁及各种鲜花代替,使中式点心更接近天然。面皮也沿用了手工制作,坚守品质初心。
赵会连:现在我们这些都是用手工和的皮子,上机器我就怕品质变了。
时光饽饽外卖点/来自网络
2019年赵会连发起建立“赵会连品牌工作室”,为传承和发展中式面点技艺搭建平台。2022年8月,饭店推出民族传统茶食品牌“饽饽时光”,成立“饽饽时光”外卖站。没想到,整合中西面点精髓的外卖产品,一“站”成名,收到了广大食客的认可。
赵会连:我们西门有个特别小的岗亭,大概两三平方米,装修完以后,弄了这个外卖点。从那会开始,一年一年做到了现在,几乎就是今天做的今天就卖完了。保质期也就3~5天,因为还是纯手工做的,自己做皮面和馅芯。
各式可外带的中式点心/记者拍摄
在“饽饽时光”外卖站销售的这些中式面点,因遵循无添加、少油、少糖的健康饮食理念,深受广大食客喜爱。
工作人员:美团几?
外卖小哥: 13
工作人员:预定的呀,给您,里面有糕点啊小心。
工作人员表示,点心涵盖甜咸等多种口味,还会适时推出时令产品,例如青团、玉兰酥等。
工作人员:少油少糖,主要是不含任何添加剂,所以买的人也多一点。这个沙琪玛咱们做的是金桔口味的,不甜不粘牙,老人更爱一点;这个是紫苏芝麻花生的,就是咸口的,还有椒盐的;像这种小兔子的就是小孩子会买的比较多一点;这个斑斓春笋酥就是味道比较清淡。今年的新款的玉兰酥,咱们到下午就卖没了。
赵会连介绍各类点心/记者拍摄
近年来,围炉煮茶逐渐盛行,传统文化的演绎频繁出现在大众视野。在赵会连看来,传统与现代并非对立,而是可以相辅相成的。
赵会连:我感觉文化承载特别重要,我们中式烹调的文化到现在为止有4000多年的历史了,清朝之前,宋朝那会就有专门卖糕点的铺子。我们现在围炉煮茶,这是近几年形成了一个国潮。我感觉唯一就是中式糕点推广的力度还是小了,未来慢慢的人人都会做了,下一步推广到世界那不是很快吗?
凭借高超的面点手艺,赵会连还多次负责重大活动接待,传播中华面点文化。他用自己的双手,创造了跃动的松鼠、以假乱真的面点大枣、极富意境的柿子酥,一个个栩栩如生,呈现在国际友人的面前,让广大海外宾朋感受巧夺天工的中式面点技艺。
赵会连: 这些大型活动,我们第一考虑的就是能不能代表中国的文化,第二就是又要好吃还要好看。冬奥会这个活动当中,只要承载中国文化的能呈现出来的,我们尽最大能力都呈现了,要让更多的国际友人能体会到中式糕点的魅力。
鲜活灵动的中式点心/受访者提供
他曾被评为全国技术能手、北京市劳动模范、第二届北京大工匠,并荣获首都劳动奖章。诸多荣誉加身,也未能改变他创作出好作品的朴实愿望。赵会连说,中式面点的制作不仅是对历史的回顾,更是对未来的展望。
赵会连:中式糕点你要发展也要创新,适合大家的那才叫真正的创新发展。怎么把中式和西式融合的更好,这是以后的一个主题,还有一种就是以后要做药食同源的,有一定药用价值的。第三块就是中西合璧,要吃着像西式,外边一看像中式,一定是要带有中国文化。
择一事,匠一心,终一生,成一作。赵会连不仅仅是一位面点师傅,更是一位文化的传播者与创新者。通过他的巧手,必将打造出承载深厚文化底蕴的“中国味道”。
记者/编辑:张赛男
主编:朱来生
更新时间:2025-04-3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