苛政废墟上重建藩国,江户版商鞅变法—丹羽氏二本松藩(7)

上文讲到丹羽长重作为战国名将之后,历经关原战败改易后凭借智谋与战功攀附德川政权,从浪人逆袭为五万石大名。

之后他又通过修筑棚仓城、白河小峰城奠定藩政基础,虽因财政负担陷入困境,但其坚韧性格与政治能力使家族重归十万石大名之列;

有没看过上一期的朋友可以点击下面链接,看看丹羽长重如何从浪人复归10万石级大名的:

二本松领民的血泪史,苛政下的逃亡与反抗—丹羽氏二本松藩(6)

其子丹羽光重继承家业后转封至饱受加藤氏苛政摧残的二本松地区,开启该藩二百余年统治,面对前任领主重税劳役导致的民生凋敝,丹羽氏将在此展开新的治理篇章。

那么转封到新领地的丹羽氏该如何治理这片饱受摧残的领地呢?被苛政压迫剥削的二本松领民在新的领主治理下,能否过上安定平稳的生活吗?

大家继续往下看!

丹羽氏入部

宽永20年(1643年)7月4日,丹羽光重正式被移封到陆奥安达郡、安积郡,他在二本松城的基础上建立居城和藩厅,成为二本松藩第一代藩主,并且被幕府委任了防备佐竹、伊达、上杉等外样大名的任务。

也是在移封二本松之后,丹羽家作为10万石的大名正式被幕府给予了准国主级大名的待遇,家格上升。

二本松藩领

丹羽家入部二本松之后,丹羽光重在制定成为藩的规范的各项制度的同时,还在大力推进藩内土木、建筑等各项工程的建设。

比如为了适配丹羽家作为10万石准国主级大名的身份,丹羽光重对二本松城的城郭进行改建,新增了三之丸御殿和箕轮门的建造等,并且开凿了新的道路,将之前通过城内的奥州街道更换为城外町的新线路。

二本松城结构

另外在之前的加藤氏时代,城郭内部除了武士屋敷外,还有市街和神社等建筑,为了安置丹羽氏庞大的家臣团,丹羽光重在城郭之外新建了城下町。

随后把之前处于杂居状态的郭内划分为武家町,将市街、佛阁、神社等转移到郭外的城下町等,并且花费了十多年的时间进行了城内和城下町的大规模整备,可以说是建立了现在二本松市区的雏形。

二本松城及城下町

丹羽光重还在二本松城下建造了秀忠·家光父子的庙宇,带头响应幕命进行东海道道路整备和日光东照宫·增上寺的普请役,可以说是掏心掏肺的以对德川将军家尽忠奉公。

除了大搞建设,丹羽光重也对藩政进行了一系列的治理,比如削减因前代苛政而困苦的领民的负担,吸引流亡领民回归领内,并对年贡征收做出了改革。

江户时代的经济结构以自给自足的农业为基础,供给幕府和藩财政主要收入来源的是农民缴纳的年贡和杂税。

年贡的决定方法有检查法和定免法两种,所谓检见法是指每年对领内各村的大米产量进行计量来决定年贡率的方法,是江户时代之前和早期的通用方法。

而定免法是指算出以前几年(3~5年)的平均年贡率,然后并在该年贡率上增加若干比例的征收方法,如果发生天灾、战乱造成歉收的话,统治者也会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年贡免除,以减轻农民负担。

丹羽光重在明历元年(1655年)将二本松藩的年贡从检见法改为了定免法,并废除了之前加藤家定下的离谱检地法和征收的一系列苛捐杂税,税率也从加藤家的五公五民降到四公六民,恢复了因人口流散而停滞的农业生产活动。

一般来说年贡缴纳原则上是用米缴纳,但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东北诸藩的年功缴纳逐渐改为半石半永,即年贡的一半用米缴纳,一半用金钱缴纳。

年贡缴纳改成半石半永之后,农民开始在田里种植桑树、红花、蓝、烟等可以变现的经济作物,以便种出半永需要缴纳的钱。

但是,藩担心种植用于在田地里变现的经济作物会导致年贡米的供给不周,所以对这种作物的栽培进行了限制或禁止,以确保农业粮食的产量。

在这种情况下,负担不起年贡米的农民被称为“质物奉公”,在加藤家时代因为交不齐年贡米,农村出现了纷纷将家人卖身以换取现金买米上交的情况,实在交不上的就逃出村子到别的藩谋生。

而农民减少的话,年贡缴纳量也会相应减少,财政收入大大降低,藩国运行就会难以维持。

所以二本松藩除了改变年贡制度,减轻农民负担的同时,还进一步的向各组村提出了“御条目”的法规,强制其遵守。

这个“御条目”在江户时代经常被各藩国提出,其主要内容有孝敬父母、兄弟关系好、房子的修建要简单、和服除了布、木棉以外不能使用、酒、茶、香烟等不沉迷等,二本松藩的御条目还要求农民禁止逃亡的条例。

每年正月,名主家都会聚集各家的主人,由名主朗读并解释这个“御条目”,把藩政策传达下去要求农民各家遵守。

道中奉行御条目

光是有政策还不够,二本松藩为了让居住在领内的所有领民遵守条款,忠实地服从其支配,联合承担责任,专门设立了“五人组”的制度。

这个五人组由居住在附近的5家组成,互相监视,使之不违反领主的命令,让5家一起联合起来履行责任,如果五人组中出现了逃亡、违法的人,那么五人组其他4家就都会受到藩内追究和年贡增加负担。

反正是商鞅搞连坐的那套,在这种胡萝卜+大棒的政策下,二本松藩的领民逃亡现象大大减少,藩国运行也进入正轨。

除了处理藩政,丹羽光重在当时也以著名的文化人大名而闻名海内,他茶道学习于石州流祖片桐贞昌,号为“半古庵”,作为极尽奥义的茶人在江户广为人知。

丹羽光重

在画画上学习于狩野益信·常信两位大才,给自己取了个画号为“玉峰”,其创作的狩野派画风的优秀作品至今仍保留着,此外他还精通花道和书法。

在领内,他还邀请在当时的二本松藩宗教界影响力和功绩很大的名僧到城内,响起学习佛法和学问,在领内促进了宗教和寺社的发展。

丹羽光重一代,他一手建立了二本松藩的各项制度和基础设施,为二本松藩的藩政打下了早期基础,被二本松百姓称赞为一代明君,在其他藩国也获得了很高的评价。

根据当时记载各大名八卦的《土芥寇讎记》记载,丹羽光重虽然在文武禅学上造诣很高,但是据说非常喜欢美貌童子,有娈童的嗜好,据说二本松领内的台云寺还留有其宠幸的美貌小姓西村志摩之助的画像。

延宝6年(1678年),丹羽光重向幕府返还了之前由其代管的陆奥田村郡幕领,并在次年让位给其长子丹羽长次,过上了每天画画研究书法的悠闲生活。

在其退休期间,日本发生了有名的元禄赤穗事件,丹羽光重也跟这事有点关系,他的妹妹是赤穗藩初代藩主浅野长直的正室,按着层关系算,丹羽光重是在江户城砍人那个浅野长矩的亲舅公

二本松藩在江户的藩邸

据说丹羽光重听到浅野长矩在松之廊下砍伤高家旗本·吉良义央的消息之后,他生气地说:

“为什么要砍呢?只要捅一下不就能把他杀了吗!”

因为丹羽家武士惯用的刀法是刺击术,估计丹羽光重也在为这个甥孙激情杀人却没把人杀掉,却把自己搞得切腹和家名断绝的下场而惋惜吧。

之后丹羽光重一直活到元禄14年(1701年)才去世,享年80岁,算是圆满的一生了。

在丹羽光重时代,虽然二本松藩的各项建设和藩政都走上了正轨,但是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从长重时代就存在的藩财政恶化的问题。

丹羽家的财政从入部二本松之初就很困难,之后再贯彻主持下的二本松城的改建、城下町的整备扩大、正保年间的大旱、以及幕府命令的赋役负担等原因,进一步加剧了二本松藩的财政恶化。

江户时代初期的二本松藩领

如果后续无灾无害,藩主细心经营的话还有改善的可能,但是随着日本进入江户时代中期,小冰河期开始发力,天灾频发农业减产严重,二本松藩的财政也恶化到崩溃的边缘。

幕府普请役+天灾不断

在光重之后,二本松藩经历了丹羽长次、长之、秀延等三任藩主,在这三代期间二本松藩的主要历程就是财政的不断恶化,而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幕府的普请役征发。

从丹羽长次开始,幕府对二本松藩的普请役、夫役征发就开始持续加重,因为藩祖丹羽长重的遗命,二本松藩对于幕府的普请要求都是积极回应,出钱又出力。

我简单列一下幕府摊派给二本松藩的普请役:

1747年(延享4年)在美浓国的诸河川的建筑手传、1763年(宝历13年)在增上寺的修复手传、1775年(安永4年)在甲斐国的河川的建筑、1789年(宽政元)年·1796年(宽政8年)在美浓国·伊势国的河川的建筑手传、1803年(享和3年)在东海道筋和甲斐国的河川的建筑手传、1808年(文化5年)在朝鲜通信使来聘请的本坊(1813年)、在御本坊文化中的建筑手传1828(文政11年)上野御灵屋和御庙向建筑手传、1848(嘉永元年)大阪城建筑手传、1863(文久3年)·1865(庆应元)年京都守卫,1867(庆应3)年被命令大宫御所造立御用等

但是在不断地压迫之下,二本松藩的财政也越来越吃力,这些普请役最后还是被以年贡加增和借款的形式转移到了领内百姓和商人的头上。

根据资料来看,二本松藩因幕府各种普请役而向商人的借款累积到了数万两的地步,更要命的是这一时期正处小冰河期,受层出不穷的天灾影响,整个日本都发生了农业减产,二本松藩也不例外。

比如在享保年间(1716~1735年)就发生了13次自然灾害,其中除了干旱和冷害,就数洪水泛滥的损失最大。

享保8年(1723年),二本松藩领的日出山村、笹原村因洪水冲破堤坝,大水裹挟着泥沙一冲而下,退去之后田地里被沙子填满难以耕作,以溃坝点为中心共有20个城镇的田地受灾。

享保14年(1729年),领内的北小泉村又因洪水颗粒无收无法缴纳年贡,还向藩内请求借用大麦13石余,以维持农民的生计。

第二年连续三日的大台风又在领内造成了巨大的损失,据二本松藩向幕府的报告,田地受灾的有1万200户(1万200石的错误)、桥梁崩塌314处、山崩425处、堀崩366处等,还没恢复过来又在第二年再次遭受大雨袭击,造成了桥塌99处、山崩199处、堀崩221处的影响。

到了天明年间,持续性的低温冻害让农业产量爆减,造成了大歉收,尤其是在水稻开花期持续下雨,造成江户时代的最大歉收,也是最大的天明大饥荒。

二本松藩的领地总石高为10万700石,天灾侵袭的领地多达9万9000多石,几乎造成全领绝收的惨况,只剩平原地带的耕地收获少许粮食,阿武隈山地和奥羽山脉的村庄大部分都没有收获。

领内出现了大量的灾民,这些人腰上挂着写有出身村名、同行者名、自己名字的牌子,在领内到处乞讨。

为了应对饥荒,二本松藩发布了一系列措施,比如禁止领内酿酒,减少了家臣大米的发放以节省救济粮,另外,在阿武隈川的渡口和领境的街道上设置了谷止番所,防止谷物带出领外。

在郡山宿,让富商等进行了救援金的捐献、大米的廉价出售、粥的煮饭等,对饥饿者进行了救济,鼓励一些高产量的粮食种植以代替绝收的大米。

这些救济灾民的政策也是其他藩的通用政策,虽然在努力减少灾荒造成的损失,但也还是无法挽救人口的急剧减少。

二本松藩在初代藩主丹羽光重统治末期的延宝5年(1677年)人口快速增长到7万9894人,之后在贞享元年(1684年)达到巅峰的8万3853人。

但是从元禄年开始,受财政恶化影响,二本松藩加重了对农民的剥削,年贡征收持续上涨,除此之外还有劳役负担、天灾、货币经济的发展等因素影响,人口开始持续下降。

延享元年(1744年)下降7万2589人,在天明大饥荒中,二本松受灾严重,人口下降到62821人。

在藩国剥削+天灾侵袭的影响下,二本松藩发生了其历史上唯一一次一揆,活不下去的农民铤而走险开始反抗藩国的剥削,史称宽延一揆。

这场二本松藩史上唯一一场农民一揆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爆发的?又会有什么样的经过和解决?二本松藩是如何平息这次农民一揆的?

篇幅有限,留到下一章更出,大家等不及的话可以给我点个赞和关注,新文章上线之后会第一时间提醒你们。

另外大家如果有任何疑问的话,也可以直接在评论区问我,我会第一时间解答,码字不易,大家的点赞和关注是我创作的最大动力,抱拳了!


新一期链接:

一块石碑引发的血案,二本松宽延一揆始末​—丹羽氏二本松藩(8)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4-29

标签:藩国   苛政   幕府   城下   天灾   废墟   大名   财政   农民   建筑   时代   历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