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21 世纪的全球经济舞台上,金砖国家的发展历程可谓跌宕起伏,充满戏剧性。2001 年,经济学家吉姆・奥尼尔首次提出 “金砖四国” 概念,巴西、俄罗斯、印度和中国这四个新兴经济体,瞬间成为全球关注的中心,承载着世界对新兴市场的无限期望。然而,二十多年过去了,金砖国家却走上了截然不同的经济发展道路。它们的经历,就像一面镜子,清晰地反映出不同发展路径的巨大差异,也为当今全球经济治理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教训。
世界金融中心-上海
先来说说中国,中国经济的崛起堪称现代经济史上的一大奇迹。2001 年,中国的人均 GDP 在金砖国家中只排在第二,但从那时起,中国通过一系列大胆而有效的举措,开启了一段波澜壮阔的发展征程。中国全力打造完整的产业链,积极拥抱数字技术革命,同时不断推进制度创新,这三方面的努力就像三驾强劲的马车,共同拉动中国经济一路飞驰。
世界银行的数据最能说明问题:2004 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在全球的占比只有 8.6%,到了 2022 年,这个数字飙升至 31.2%,中国成为当之无愧的 “世界工厂”。与此同时,中国的数字经济规模也迅速扩张,突破了 50 万亿元大关。在产业迭代的过程中,中国对科技创新的投入更是毫不吝啬。2024 年,中国的研发投入强度达到 2.68%,超过欧盟国家2.11%的平均水平。这种对创新的高度重视,正逐步改变着全球产业格局,让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位置。
繁忙的港口
与中国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巴西。2011 年,巴西的经济总量高达 2.62 万亿美元,本有机会成为全球制造业的新中心。然而,巴西经济过度依赖大宗商品出口,患上了经济学上所说的 “荷兰病”,最终导致经济发展失去动力。从 1985 年到 2022 年,巴西制造业占 GDP 的比重从 36% 一路下滑至 10.8%。当铁矿石价格从 2011 年的每吨 187 美元暴跌至 2020 年的每吨 93 美元时,巴西经济结构的脆弱性暴露无遗。更糟糕的是,巴西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投入严重不足,长期以来,基础设施投资占 GDP 的比重只维持在 2% 左右,远低于新兴市场国家 4% 的平均水平。这种短视的发展策略,让巴西错失了经济转型的最佳时机。
俄罗斯和南非的情况也不容乐观,它们各自面临着深层次的结构性问题。俄罗斯主要依靠能源出口,虽然人均 GDP 能够维持在 1 万美元左右,但制造业的竞争力却在不断下降。2013 年至 2021 年间,俄罗斯机械和设备出口占比从 7.3% 降至 3.8%,产业结构失衡的问题日益严重。南非则陷入了 “制度空心化” 的困境,世界银行的营商环境排名显示,2010 年南非还位居第 34 位,到了 2022 年,已经下滑至第 84 位。腐败和权力寻租现象严重,消耗了大量的资源,使得南非原本的资源优势荡然无存。这两个国家的经历告诉我们,良好的制度环境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石。
城市CBD
印度的发展则充满了矛盾和挑战。印度拥有极为年轻的人口结构,预计到 2030 年,劳动年龄人口占比将达到 68.3% 的峰值,这是印度经济发展的一大优势。然而,世界劳工组织的数据显示,印度劳动力的技能匹配度为 34%,远低于中国的 61%。尽管莫迪政府大力推行 “印度制造” 战略,使得制造业占 GDP 的比重回升至 17.3%,但与 2001 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时的情况相比,如今的全球价值链已经呈现出区域化、短链化的趋势。这意味着印度在承接产业转移时将面临更高的成本和更多的困难,工业化进程受到了严重制约。
孟买
站在 2023 年这个时间节点回望,金砖国家之间的经济分化,实际上是全球化 3.0 时代不同发展模式的一次 “压力测试”。中国的成功,得益于构建了 “技术创新 - 产业迭代 - 制度演进” 的良性循环;巴西的失败,警示我们要合理管理资源红利,避免过度依赖单一产业;俄罗斯和南非的困境,则强调了制度建设的重要性;印度的难题,凸显了后发国家在追赶过程中面临的时间窗口限制。如今,全球经济进入了 “慢全球化” 时代,金砖国家的这些经验和教训,正在重塑新兴经济体发展的理论框架。
展望未来,如果中国能够在 2030 年前后实现经济总量的进一步突破,其意义将不只是体现在数字上的超越,更重要的是,中国将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一条可借鉴、可复制的现代化发展道路。这将为全球经济治理体系的变革注入新的活力,开启一个全新的时代。
更新时间:2025-04-1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