亡国146年:琉球人忘了汉语,却把"我是中国人"刻进骨子里

编辑|朝暮古今

一个民族被灭国146年,三代人过去了,母语说不利索了,祖先的文字也认不全了。

你以为他们会忘记自己的根吗?偏偏有这么一群人,每年飘洋过海去福建寻祖,在日本的土地上守着中国人的牌位,甚至有人宁可一死也不当日本人。

这些琉球后裔到底在坚守什么?他们的祖先又经历了怎样的悲剧?

琉球:中国的附属国

说到琉球,很多人以为是日本的冲绳,其实说的是历史上曾经的琉球王国。

琉球从明朝开始,就是我们的附属国了。

1372年,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就派了使臣杨载远渡重洋来到琉球,宣告新王朝的建立,从此开启了向中国朝贡的悠久传统。

琉球人对这份关系看得特别重。

每一任新国王上任,都必须派使臣远赴中国,向皇帝报丧并恭请册封。

而中国皇帝也从不怠慢,必定会派出钦差大臣,带着册封诏书和厚礼漂洋过海来举行正式典礼。

明朝对这个小弟可谓出手阔绰,光是洪武年间,就赏赐了《大统历》、精美丝绸、陶瓷铁器等珍贵物品。

明朝直接从福建精选了三十六户擅长航海的船工,举家迁往琉球定居。

这些闽人落户在那霸港附近的久米村,不仅帮琉球打理航海造船,还负责外交文书、文献翻译和对外贸易。

琉球人也特别好学,从1392年起就定期派遣王室和官员子弟到南京国子监读书。

到了清朝,留学名额更多了,而且多数都是久米村的子弟。

除了公费留学的官生,还有不少自费到福州求学的勤学,他们在那里钻研天文、地理、医学、音乐等实用学问。这些海归回国后都成了国家的栋梁之材。

走在当时的琉球,中华文化的印记随处可见。

然而,直到日本的插手,琉球平静的日子才结束。

日本的侵略

1609年,日本九州南部的萨摩藩,仗着德川幕府在背后撑腰,派出三千多名武士乘着战船,浩浩荡荡杀向琉球。

当时的琉球还是个世外桃源般的海岛王国,哪见过这阵势?

根本挡不住这些凶悍的倭寇,没几天首里城就被攻破,连国王尚宁都被五花大绑押去了日本。

在刀架脖子的威胁下,琉球被迫签下了屈辱的《掟十五条》,这就是历史上臭名昭著的“城下之盟”。

这份条约让琉球陷入了一个极其尴尬的境地,表面上它还是个独立王国,照常向中国明朝和清朝进贡,中国皇帝也照样派使者来册封新王;可背地里,它早就成了萨摩藩的提线木偶。

萨摩藩控制琉球的手段那叫一个狠,他们派了叫做“在番奉行”的监视官,常年驻扎在那霸港,像盯贼一样盯着琉球王室的一举一动。

琉球靠着海外贸易赚的钱,大部分都得“上缴”给萨摩藩。

那时候的琉球,既要维持和中国的传统关系,又要在日本人的眼皮底下讨生活,日子过得那叫一个憋屈。

这种憋屈日子一过就是两百多年,直到日本搞起了明治维新。

新上台的明治政府野心勃勃,第一个开刀的就是琉球。

1872年,他们趁着琉球使臣到东京道贺的机会,居然单方面宣布把琉球国降格成“琉球藩”,连国王尚泰都被贬成了“藩王”。

琉球人这下彻底慌了,他们知道靠自己根本斗不过日本,只能拼命向老大哥清朝求救。

琉球官员冒着生命危险,偷偷乘船到福州,一把鼻涕一把泪地向清朝官员递求救信,请求清朝出兵保护。

可惜这时的清朝自己都自身难保,鸦片战争把家底打空了,太平天国运动又让国内乱成一团,虽然口头上抗议了几句,但根本不敢真和日本动手。

看到清朝这么软弱,日本的胆子就更肥了。

1879年3月,他们直接派出军队冲进首里城,给尚泰王下了最后通牒,逼他卷铺盖走人。

随着琉球处分令的颁布,存在了五百多年的琉球王国就这么没了,取而代之的是冲绳县。

在琉球灭亡后,有一部分人选择了反抗。

反抗的琉球人

他们想要复国,其中一人就是林世功,他本是琉球王国精心培养的优秀人才,年轻时作为官生在北京国子监留学,说得一口流利汉语,写得一手好诗文。

他做梦都没想到,学成归国时面对的会是一个正在分崩离析的祖国。

日本人的铁蹄踏破了琉球五百年的宁静,他毅然加入了向清朝求救的行列。

那些年,他不知疲倦地奔走呼号。

作为琉球陈情通事,他一次又一次地跪在清朝官员面前,双手呈上血泪写就的请愿书,字字泣血地描述着琉球百姓在日本人统治下的苦难。

可惜那时的清廷早已自顾不暇,虽然同情琉球的遭遇,却始终下不了与日本动武的决心。

时间一年年过去,希望越来越渺茫。

1880年,清朝甚至开始和日本谈判分岛改约方案,打算将琉球南部小岛归还原王室,而北部和中部则划给日本。

这个消息对林世功来说简直是晴天霹雳,这不就等于承认日本对琉球大部分领土的占领吗?

那年深秋,林世功做出了最后的决定。

十一月二十日清晨,他穿戴整齐官服,来到总理衙门门前。

寒风萧瑟,他望着这座象征着大清最高权力的衙门,想起这些年在此处的无数次跪求,心中百感交集。

他掏出早已写好的绝命诗,然后毅然拔刀自刎,年仅三十六岁。

在他怀中发现的绝笔书上,字字血泪:吾以身殉国,死不瞑目!生不愿为日国属人,死不愿为日国属鬼!

这壮烈的一幕震惊了整个北京城。清朝官员们被这位琉球义士的忠烈所震撼,他们以大臣之礼厚葬了林世功,墓碑上刻着琉球节臣四个大字。

他的坟墓至今仍在北京通州,静静诉说着那段悲壮的历史。

林世功的死不是孤例。

在他身后,还有无数琉球志士在坚持抗争。有人暗中保持着明朝的衣冠服饰,有人在深夜里偷偷传授汉字汉文,更有许多人冒着生命危险向福建漂流,将琉球的情报传递给流亡的琉球王室成员。

这些看似微弱的抵抗,如同暗夜中的星火,维系着琉球复国的希望。

逐渐被日本化的琉球

然而,琉球却没能成功复国,反而在日本的打压下,一点点失去了他们曾经漂洋过海学来的中国文化。

日语一下子成了唯一的官方语言,学校里严禁说琉球话,更别提什么汉语了。

你要是敢在课堂上讲半句祖辈传下来的方言,老师立马就让你吃不了兜着走。

那些曾经满口“之乎者也”的琉球文人,转眼间就成了跟不上时代的落伍者。

就这么硬生生折腾了两三代人,现在你去冲绳逛一圈,基本上听不到有人说普通话了,连地道的琉球方言都快成了老古董,只有七八十岁的老人才会偶尔念叨几句。

日本人连穿衣吃饭这些生活细节都不放过,传统的琉球服饰?不许穿!全都得换成和服。

琉球人引以为傲的“御座乐”?被说成是土里土气的民间小调。

就连盖房子都得照着日本本土的样式来。

日本还在历史课本上做文章,把吞并琉球说得轻描淡写,就跟日本国内取消个藩镇没什么两样,绝口不提琉球曾经是个和中国往来五百年的独立王国。

而在中国这边,随着时间流逝,关于琉球的记忆也慢慢淡了。

当年频繁往返福州和那霸的商船不见了,那些记载着两国友好往来的档案,也静静地躺在图书馆里积灰。

照这个架势,好像什么都该被遗忘了。

但偏偏就有这么一群倔强的琉球后人,在强大的文化同化压力下,硬是用最朴素的方式守护着祖先的记忆。

在冲绳的乡间,不少人家还珍藏着用繁体字写的族谱,纸都泛黄发脆了,上面工工整整地写着祖上是从福建哪个村渡海而来的。

每到清明节,他们还是会按老规矩祭祖,虽然年轻人已经看不太懂祭文上写的什么了。

在冲绳还有一种叫“门中”的家族组织,把同一个祖宗的后人们聚在一起。

那霸的久米村至今还在办“清明祭”,参与者穿着仿明朝样式的衣服,行着古老的礼节,虽然很多人已经说不清这些仪式背后的故事了。

最让人感动的是,每年都有琉球后人带着族谱来福建寻根。

在福州的柔远驿,这个当年专门接待琉球使者的地方,常常能看到上了年纪的琉球人站在那里久久不愿离去,好像在聆听那些被岁月尘封的故事。

说来也怪,文化这东西就像野草,表面上被割得干干净净,地下的根却一直在悄悄生长。

一本破旧的族谱,一块供奉着的牌位,一次次的寻根之旅,这些看似不起眼的东西,却在漫长的岁月里拼凑出一个民族不愿遗忘的记忆。

就在日本人以为大功告成的时候,在冲绳普通人家的神龛前,在古老祠堂的角落里,琉球文化的火种其实一直在静静地燃烧,等待着重新点亮的那一天。

《琉球不是日本的!琉球擺脫日本殖民百年斗爭【3】》——2013年05月15日08:33 來源:環球網

《琉球大事记:以1879年琉球亡国为中心【2】》——2013年06月13日13:09来源:海外网

《是时候聊聊琉球了》——长安街知事 11-18 14:58

《明清两朝藩属国琉球 如何覆灭成为日本冲绳(图)》——来源:环球时报

《琉球王国对古代中国古典文化的受容》——发布时间:2020-11-13 07:49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刘刚

渊源深厚/明朝闽人三十六姓移居琉球 后代福建寻根》——2025-11-21 05:02:58大公报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25

标签:历史   琉球   汉语   亡国   骨子里   中国人   日本   冲绳   明朝   清朝   中国   王国   福建   日本人   那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