闯王李自成的霹雳手段

文 / 子玉

传统的说法认为,高迎祥被杀之后,李自成就是明末义军的领头羊,最终灭掉了大明朝。实际上,义军前期都是各自为战,高迎祥并未做过义军的领头羊,李自成后期也是通过艰苦战斗和对各股义军势力的吸收才在江湖上确立了自己的绝对地位,而其对各股义军势力的吸收也经历了一个内部兼并的过程。

崇祯九年(1636)五月,卢象升率领明军聚集在洛阳一带,堵住义军势力从陕西折回中原的路,同时,陕西巡抚孙传庭和三边总督洪承畴也率领所部配合卢象升对义军作战。

七月份,双方在周至大战,义军大败,高迎祥被俘虏,随后被杀,明末农民战争遂陷入低潮,进而发生了义军首领张妙手和蝎子块投降明军的事。

崇祯十一年(1638),李自成部在陕甘作战不利的情况下决定进入四川发展。但义军随之又遭到了洪承畴率领的明军和四川巡抚傅宗龙组织的明军的联合攻击,八月十六日一战,义军战败后只剩下了一千四五百人,和李自成并肩作战的六队头目祁总管又在绝望的情况下以手下的六百人投降了明军。李自成呢,只能遁入深山、林海中保全性命。

于是,从崇祯十一年(1638)到十三年(1640)的这段时间区间内史书中关于李自成部的信息就很少,因为,张献忠和罗汝才部随之成为义军势力中抵抗明军的主力。

从这就可以看出,李自成并未继承高迎祥的江湖地位,甚至在很长一段时间还消失于历史舞台,有传言甚至说他已经死了。

在张献忠和罗汝才部吸引了明军注意力之后,李自成经过漫长时间的休整也慢慢恢复了元气,开始活动于湖广、四川、陕西三省的交界地区。

但李自成当时的实力毕竟有限,于是就采取和义军一斗谷、瓦罐子等部实行联合作战,并于十二月二十一日攻克了宜阳。接着,义军又连克偃师、灵宝、新安、宝丰,进而为进攻洛阳做准备。

在这段时间内,李自成不仅扫清了洛阳的外围,还通过不断的实战训练了新加入其部的义军将士,加强了各部义军之间协同作战的能力。

崇祯十四年(1641)正月十九日,李自成率兵进抵洛阳北门,开始攻城,二十一日,占领洛阳全城。

打下洛阳城,李自成部不仅获取了大量的粮食和财富、物资,更是确立了其在义军势力中的绝对地位,因此在短时间内吸收了大量人的加入,史书对此的形容是,“应之者如流水,日夜不绝,一呼百万”。

更重要的是,李自成部通过用兵洛阳积累了丰富的攻城经验,自此之后,“所过无坚城,所遇无劲敌,诸将皆望风走”。

当然,这也是因为义军拿下洛阳给明军在心理层面造成了重击。总之,形势当时已经发生了逆转,义军开始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

当年七月,由于和张献忠不和,罗汝才率领其部来到河南,同李自成部联合作战。罗汝才就相当于当时在张献忠和李自成之外的第三方势力,其在和李自成联合作战之后,使李自成一举成为当时义军势力中的最强者。

而且,由于李自成部善于攻,而罗汝才部善于战,双方发挥各自优势配合得是无比丝滑,成为明军的劲敌。

接下来就是开封之战,义军基本占领了河南全境。在打败三边总督孙传庭率领的明军并拔掉汝宁城这个据点之后,义军又于崇祯十五年(1642)闰十一月由河南南阳入湖广,向襄阳进军。

义军向湖广进军 图源/剧照

这里多说一下,李自成所部除了之前加入的罗汝才部,此时又吸收了革、左五营,势力大振。而不管是李自成、罗汝才,还是革、左五营都是在残酷的战争中被锻造、被筛选,活下来的精锐,此时都具备相当丰富的作战经验和坚强意志。

当然,他们之所以选择和李自成联合作战也是因为李自成的个人能力和在洛阳打出的声威。也就是说,李自成是以彪悍的个人能力和军功整合了当时的义军势力,使之前比较分散、各自为战的各义军势力形成合流,逐渐发展为一个整体。

不过呢,李自成能在绝境中重新崛起这还要感谢张献忠,是张献忠吸引了明军主力,李自成才有了喘息之机,用史书的话来说就是:“朝廷方急献忠,竭天下之兵马钱谷专向献忠。”

而李自成在占领河南之后之所以选择向湖广发展又是因为,孙传庭刚为义军所败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出关,而湖广的经济条件又相对较好,李自成想攻下湖广作为义军的供养基地。

十二月初四,在左良玉拔营东遁之后,义军进入襄阳,十六日,又进入荆州。接着,李自成又分兵连下枣阳、宜城、谷城、光化等县。

崇祯十六年(1643)正月初一,义军又攻克承天,明朝湖广巡抚宋一鹤自杀,李自成改承天府为扬武州。由于承天是兴献陵所在地,所以义军攻克承天和当年攻克凤阳对明朝的打击是同样巨大的。

十五日,义军接着又攻克了汉川县,十八日,攻克了汉阳府,缴获船只四五千艘。自此,义军基本在湖广站稳了脚跟。

也就是说,和之前的运动战不同的是,义军此时已经有了以河南和湖广为基本盘的根据地,进可攻,退可守。更重要的是,李自成可以将随军将士家属安置在后方,从而一意作战。

只是,随着义军有了固定的地盘,其松散的联盟组织也要随之升级,如此才能适应形势的发展,战争的需要。也就是说,义军要想取得对明军作战的绝对性胜利,在合流之后还要进一步统一事权。由于义军各部的独立性都较强,李自成和罗汝才等人都是乱世枭雄,所以这个过程必然会通过内部的火并来完成,就如当年瓦岗军的李密火并翟让一样。

当时,李自成虽然被推举为“奉天倡义营文武大元帅”,但却只拥有对义军各部发布号令的权力,各部实际上还是独立存在、听他们各自首领的指挥。

而现实却是,义军在组织层面的升级迫在眉睫,这是事物发展的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更要命的是,明军也对义军内部的矛盾是倍清,如明督师侯恂就曾说:“曹操(罗汝才)一支,窥李自成有兼并之心,阴相猜贰。”

因而,他们就想利用义军的内部矛盾使其自相残杀。于是,史书中就记载了当时明朝内部对义军施展的各种离间计,有伪造信件的,有派人渗入义军内部挑拨的,目的只有一个,加剧义军的内部矛盾,然后趁乱攻击。

和当年的瓦岗军一样,如果李自成不能很好地解决内部矛盾,那么义军很可能就会从内部崩塌,进而被明军歼灭。这是迫在眉睫的事,根本不敢拖。

于是,三月初,李自成就设下鸿门宴先杀了贺一龙,第二天又率兵杀了罗汝才。虽然李自成以霹雳手段解决了内部矛盾,但也造成了罗汝才部将杨承祖和王龙等人与李自成结下仇怨进而率部投降了明陕西总督孙传庭。

但话又说回来,这种内部火并的副作用是必然的,毕竟事权不统一才是义军内部此时最大的矛盾。不过,此事还是对义军内部造成了巨大影响,如明大学士蒋德璟所说:“操既被闯杀害,其部下哨目精兵与闯自相携贰。”

这里,不得不说一下当时历史的一个有趣现象:李自成各部存在着大量加入义军的明军;明军左良玉等部吸收了大量投降的义军。义军和明军当时在兵员素质层面的差距已经越来越小,成为领兵将军之间的能力博弈。

由于革、左五营的另一个首领马守应当时正在外带兵,所以就拒绝接受李自成的领导,其部最终辗转加入了张献忠的队伍。

从大历史的角度来看,这又是必然,不管是建立大汉朝的刘邦还是建立大明朝的朱元璋,都发生过兼并盟友的事,何况李自成呢。

接着,李自成又派兵搞定了后方袁时忠的叛乱,稳定了河南局势,初步统一了事权,形成了对义军的绝对领导。

李自成统一了事权 图源/剧照

可见,李自成先是通过能力和军功吸引大批义军势力的加入,然后又将这种强大势能转化到战场,攻城略地,在有了稳固的根据地之后又通过内部兼并统一了事权,使其部成为义军势力中最大的一部,为抗击明军的主力。当时,就连张献忠在名义上都承认李自成的地位。

只能说,李自成的军事能力足够彪悍,其处理内部矛盾也具霹雳手段。在搞定了内部矛盾之后,李自成就开始尝试在襄阳建政,将襄阳改名“昌(倡)义府”,以牛金星为丞相,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各置侍郎一人,侍郎之下有从事等官。

对于地方,李自成于道设防御使、各府设府尹、州设州牧、县设县令,同时设立都尉、掌旅、部总、哨总等武职,统领地方军队,形成了覆盖北至黄河南岸,南达湖广的澧州、安乡、华容的局面,其组织结构已经初步正规化。

另外,李自成还将其军队划分为负责攻城、野战的五营和镇守各战略要地的地方军,五营设权将军二人,为田见秀和刘宗敏。地方上则是设置了襄阳卫、通达卫、扬武卫等军事机构。

同时,李自成还在经济层面也采取了一定的措施,比如,“不催科”、“三年不征粮”,并为农民提供耕牛和种子。为了养活军队,李自成部当时还发展了军屯。

所以,对于江湖上所说李自成没有建立根据地的意识这样的说法是不对的,其实他早在打下河南之后就已经开始尝试转型,从纯粹的军事开拓转为军事和政治并举。

再说了,李自成部当时发展到那种规模不解决经济和结构问题也是不符合规律的。另外,李自成在占领荆州之后还通过招募和考试的方式为义军筛选人才。

只能说,任何事物都是在客观条件成熟之后的自然结果,所以,李自成在襄阳打出的这套组合拳也属必然。

这样看的话,闯王绝对属于枭雄式的人物。

写文不易,看完记得点个“”。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4-28

标签:闯王   湖广   崇祯   襄阳   明朝   事权   洛阳   作战   陕西   河南   霹雳   势力   手段   历史   李自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