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利礼包赠送中】每天将在收藏、点赞并评论留言的读者中抽出幸运中奖者,欢迎大家参与活动!
“她老爱感冒,空调一吹就咳嗽,觉睡得不少,可人就是没精神,是不是底子太虚了?”一位三十出头的公司职员,趁着开会间隙随口问了一句。
他看上去挺疲惫的,衣领都皱了,手里拿着瓶止咳糖浆也没打开。
问完也没等别人答话,又低头看起了手机文件。
这种问题听着挺平常的,但背后其实藏着一个更深的健康话题——那种长期免疫力上不来的状态,它不算“得病”,可它就像身体这台机器在悄悄磨损,是日积月累的生活习惯给拖累的。
有研究团队专门观察了一批人,这些朋友过去两年里老感冒,病毒感染好得慢,时不时发个低烧,口腔溃疡、皮肤过敏也是常客。
奇怪的是,他们体检报告看着都还行,没啥大毛病,可就是免疫力老在低水平晃悠。
研究人员从他们的生活习惯、吃的东西、作息时间、心理状态还有身体代谢这几个方面仔细扒了扒,结果揪出来六种特别常见的行为,都跟免疫力低下扯上了关系。
首先一个问题是——睡得晚,而不是睡得少。
这点很多人没注意到。
研究就发现,那些老熬到凌晨一点以后才睡的人,他们体内T细胞的活性,平均比正常作息的人低了17%。
更关键的是,就算这些人睡够了7小时,那些免疫指标也补不回来。
问题就出在那个睡觉的“点”上。
咱们身体的免疫细胞,尤其是淋巴细胞,在晚上11点到凌晨2点这段时间特别活跃。
要是这时候你还没进入深度睡眠,这些细胞就没法好好干活,比如清除坏东西、更新免疫记忆啥的。
长期熬夜,会打乱身体的生物钟,干扰褪黑素分泌,连带着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这整条线的节奏都乱套了,这才是免疫力老提不起来的根本原因。
第二个常见情况是:糖吃得多,蔬菜吃得少。
调查显示,每天糖分摄入超过60克,蔬菜却吃不到200克的人,血液里负责快速反应的中性粒细胞比例偏高,而像T细胞、B细胞这些负责精准打击的免疫细胞,活性反而减弱了。
这种“高糖+低纤维”的组合,可不光影响血糖那么简单,它把肠道菌群都给搅乱了。
肠道可是免疫系统的大本营,九成以上的免疫细胞都跟肠道菌群有联系。
糖吃多了,菌群种类变少,一些不太友好的细菌反而多了起来。
这些细菌会刺激肠道,引起轻微的慢性炎症,让免疫系统长期处于一种“疲劳战备”状态,反应能力自然就下降了。
第三点,可能你觉得跟免疫没关系:动得太少,一天走不到2000步。
但数据说话,老坐着不动,会抑制一种叫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的活性。
NK细胞可是对付病毒和早期癌细胞的先锋部队。
当你活动肌肉的时候,肌肉会分泌一些像IL-15、BDNF这样的信号分子,它们能直接激活NK细胞,提高身体抗感染、抗肿瘤的能力。
研究里那些活动量少的人,NK细胞活性平均低了23%,得病毒感染的风险也更高。
所以说,免疫力不是吃药吃出来的,是靠活动带起来的。
肌肉动起来,免疫系统才清醒。
第四类问题:信息爆炸,心里那根弦老绷着。情绪状态本身就能调节免疫。
研究发现,那些工作压力山大、老看负面新闻、长期处于紧张状态的人,他们体内的皮质醇水平持续偏高。
皮质醇是身体的抗炎激素,但浓度太高了反而会抑制免疫——它会干扰T细胞发育,减少像IL-2这种重要的免疫信号分子。
数据显示,每天花超过5小时刷新闻、看社交媒体、刷短视频的人,体内像IL-6、CRP这些代表炎症的因子长期偏高,而重要的淋巴细胞数量却在下降。
这就是一种“沉默的炎症”,不发烧也不疼,但悄悄地让整个免疫系统功能减退,恢复力变差。
第五个风险因素:维生素D水平偏低,这在北方城市尤其明显。
研究里接近一半的人维生素D水平都不达标。
维生素D可不光管补钙,它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免疫激素。
缺乏维生素D,会直接影响巨噬细胞的活性和干扰素的分泌。
补充维生素D(比如每天1000-2000IU的D3),确实能帮助免疫低下的人更快地从呼吸道感染中恢复,坚持8周左右就能改善淋巴细胞活性。
但问题是,很多人晒不够太阳,也不重视去查这个指标,结果免疫系统就像少了关键的一环,遇到突发感染就招架不住。
最后一件大家常干的事:睡前抱着手机平板不放。
蓝光摄入太多,会干扰褪黑素的分泌节律。
这可不光是眼睛累的问题,它干扰的是神经免疫网络。褪黑素除了调节睡眠,晚上还参与免疫系统的修复工作。
研究发现,睡前刷屏超过一小时的人,他们晚上褪黑素分泌高峰会推迟一个半钟头左右,总量也少了至少20%。
这种延迟让免疫系统错过了它本该干活修复的时间窗,特别是影响那些负责记忆病毒的免疫细胞的更新。
时间长了,身体对像带状疱疹、水痘病毒这些“老对手”的反应就会变迟钝,更容易复发。
很多人觉得免疫力是天生的,其实它更像一个动态平衡的系统,靠的是咱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支撑。
你的习惯、睡眠质量、吃进肚子的东西、心情好坏、还有那些微量元素的补充,都在这个系统里扮演角色。
这些看起来跟免疫八竿子打不着的生活方式,正通过神经-免疫-内分泌这条看不见的线,一天天地削弱身体的防御能力。
要是把这些生活习惯都调整好了,免疫力能不能像练肌肉一样给“练回来”呢?
答案是:能改善,但别指望立竿见影。免疫系统不像肌肉,光靠练就能长。
它需要多个层次系统之间精细的配合,尤其是那些负责长期记忆的T细胞和浆细胞,它们的状态一旦掉下去,想靠短期干预拉回来很难。
研究也发现,调整生活方式对中性粒细胞、NK细胞、单核细胞这些“快速反应部队”的活性恢复相对快一些,但要想改善适应性免疫(就是精准识别特定病菌的能力),至少需要3到6个月持续稳定的调整。
这包括接触自然环境里的各种抗原、吃得丰富多样、作息规律、还要注意心理调节。
说白了,免疫力不是靠“猛补”就能回来的,它需要一种长期、稳定、少折腾的生活节奏,慢慢重建内部的协调和反应能力。
短期努力有用,但真想起效,时间和耐心缺一不可。
对此,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1]田嘉军,黄聘和,岳茜岚,等.免疫力低下小鼠动物模型建立及快速检测研究[J].中国比较医学杂志,2020,30(03):77-82.
更新时间:2025-08-1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