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以来,银行定期存款、大额存单利率纷纷下调,存款利率普遍进入“1.0时代”。近日,记者从多家银行处了解到,定期存款利率少见“2”字头,3年期年利率可达1.9%,且存在利率“倒挂”现象。5年期大额存单年利率下调40个基点,但依然名额紧俏,需要投资者“蹲点”抢购。对于此次调整,业内认为是商业银行为了维护净息差水平,采取更加灵活的资产负债配置策略,对此,投资者可以进行多样化配置,稳定自身收益。
定期存款利率“倒挂”
近日,记者走访中国银行、交通银行等多家银行了解到,多家银行机构对存款、大额存单利率进行调整。
“最近刚调整了存款利率。现在行内存期3年、5年的整存整取的年利率分别是1.5%、1.55%。”中国银行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建设银行3个月期、半年期、1年期、2年期的年利率分别为0.8%、1%、1.1%、1.2%,3年期、5年期年利率则分别为1.5%、1.55%。
此外,交通银行等出现了存款利率“倒挂”的情况。交通银行手机银行显示,整存整取的2年期、3年期的最高可执行年利率分别为1.6%、1.9%,均高于5年期的1.55%,即存2年期、3年期要比存5年期的年利率更高,更划算。招商银行1年期、2年期的“灵动存”年利率分别为1.6%、1.7%,均高于3年期的1.5%;6个月期的年利率则为1.5%,与3年期相同。至于为何会出现存款利率“倒挂”,交通银行的一位工作人员表示,“现在很多银行都有这种现象,可能现在银行更想吸收流动性好的短期存款。”
大额存单的年利率也出现调整。中国银行存期1个月、6个月的大额存单的起存金额均为20万元,年利率分别为1.15%、1.35%。此前,众邦银行发布公告表示,4月1日起分别调整3年期、5年期大额存单利率。据了解,该行的3年期大额存单利率由2.6%下调至2.4%,降幅为20个基点;5年期大额存单利率从2.9%下调至2.5%,下调了40个基点。
大额存单依然抢手
在某社交平台,众多投资者在网络中发帖“比价”,“定期存款哪个银行利息高”的话题有52万的发帖量。
“现在的存款利率不及以前了。三年前,我给自己存了一万元的定期存款,那时候的利率还能达到3.25%。再过几天这批存款就要到期了,可以领回存款和利息了,打算接着存定期。”市民王女士说。
投资者“比价”存款利率的同时,大额存单因更高的年利率而十分“抢手”,甚至有投资者选择半夜“突击”或凌晨“伏击”。“在手机银行上抢大额存单,但是手速稍慢就没有机会了。”市民张先生谈起自己抢购的大额存单的经历时不禁苦笑,“试了几次后终于抢到了3年期的,年利率2.15%,存进去20万元。但是朋友听说后,觉得2.15%的年利率好像不值得我天天到点‘蹲守’。”
尽管利率持续下行,但根据相关数据,投资者定期存款偏好依然明显。
招商银行在2024年年报中表示,受客户风险偏好下降、企业资金活化不足影响,客户投资定期存款产品需求高企,活期占比有所下降。根据披露数据,定期存款方面,截至2024年末,招商银行零售客户定期存款占比由上年的20.42%提升至22.57%。零售客户活期存款日均余额占零售客户存款日均余额的比例为48.32%,同比下降8.42个百分点。此外,截至2024年末,中国工商银行定期存款增加11018.11亿元,同比增长5.7%;活期存款增加1716.08亿元,同比增长1.3%,增速不及定期存款。中国建设银行也存在同样的情况,截至2024年末,该行境内定期存款15.5万亿元,较上年增长5.44%;境内活期存款12.18万亿元,较上年增幅为1.34%。
调整利率优化负债结构
目前,净息差下行是银行业正在面临的趋势。根据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数据,2024年一至四季度,商业银行净息差环比下降,分别为1.54%、1.54%、1.53%、1.52%。
3月28日,建设银行首席财务官生柳荣在2024年业绩发布会上表示,“2022年以来,建设银行存款利率不断下降,释放的空间可以在相当程度上对冲去年LPR下调和存量房贷利率下调的影响。”
业内人士分析称,此次利率调整是银行主动优化负债结构的重要举措,旨在应对市场利率环境的变化。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研究员杨海平曾表示,为了应对外部冲击、提振国内需求等,目前市场对降准、降息等政策的预期有所增强。近期存款利率下调是商业银行为了维护净息差水平,采取更加灵活的资产负债配置策略。
至于为何会出现三年期和两年期存款利率“倒挂”,苏商银行特约研究员薛洪言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认为,短期利率更多地反映当前利率水平,中长期利率则计入了更多的未来利率变动预期。存款利率出现期限倒挂,表明银行预期未来利率会进一步下降。个别银行通过提前调降中长期存款利率来控制未来负债成本,就容易出现期限倒挂的现象,导致3年期存款利率比2年期还要低。
面对定期存款、大额存单利率调整,投资者应如何做好资产配置?招联首席研究员、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董希淼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居民可从自身风险偏好、投资需求、投资能力等出发,做好适合个人和家庭的资产配置。如果追求稳健收益,可以在存款之外,配置一部分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货币基金以及国债等产品。如果有较强的风险承受能力,可以适当增配股票、偏股型基金以及黄金等产品。
(大众新闻·半岛新闻记者 王天书)
更新时间:2025-04-1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