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的生母德妃,为什么那么讨厌他?宁愿殉葬都不当皇太后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橘子

编辑|橘子

《——【·前言·】——》

1722年冬,康熙驾崩。接下来的几天里,紫禁城内气氛紧绷,登基礼典安排紧锣密鼓,京城各处悬挂素帛。而在深宫内殿,德妃乌雅氏却做出一个震惊朝野的举动。她停止进食,闭门不语,留书准备殉葬新帝雍正劝不动、拦不住,仪制因她一人全部停摆。

康熙刚死,她就绝食

康熙帝在圆明园病重,重臣轮番入内请旨。他没有公开立太子,只留下密诏封存景仁宫。十二月二十日,康熙病重去世,遗诏开启,四阿哥胤禛被宣布继位。

宫门紧闭,禁军戒严,各部内阁一夜之间换主。次日,京城张贴告示:皇上升遐,新皇登基,年号雍正。

当大臣、亲王、宗室陆续向新帝称贺时,德妃乌雅氏所在的寿康宫却关门闭户,无人出入。消息传来,她拒绝用膳,遣退宫女,关闭寝殿,不见任何人。她没有悲嚎,没有哭泣,只做了一件事:断绝饮食

太监尝试奉汤,被拒绝。太医入内,无回音。三天内,她滴水未进,话也未说。除夕将近,宫中灯火未点,寿康宫一片昏暗。她不见新帝,不收礼制,不吃不喝。

这是一个高龄皇妃的主动隔绝行为,宫中震动。

雍正得知后,数次遣内务府总管送口信,请母亲节哀,宫中不可无人主持大礼。没有回应。他亲自到寿康宫门前请安。门未开,殿未亮,依然无声。

绝食的时间持续到第五日。宫人报告她面色惨白,卧床不起。雍正再次前往探视,请求她开口说话。她没有回应,只在床边摆手,示意众人退出。直到雍正坚持留下,才由宫女转达一句话:愿随皇上同去,不欲再居宫中。

这句不长,震动深远。她并未在先帝殉葬,但她用行动表达了强烈的退出意愿。她没有选择接受新帝,也没有祝福新皇,而是以断食方式表态。

皇宫已无殉制度,但她几乎自行完成了一场精神上的“殉葬”仪式。

第五日夜,雍正安排将温粥送入内殿,强令太医就近看护,她才勉强饮下几口。寿康宫外的禁令稍有松动,礼部也开始筹备登基礼程。但整个礼仪流程仍迟迟不能开始。因为德妃未开金口,也未接册封谕旨

康熙尸骨未寒,登基礼典也不能空着“太后”之位。宫中无人敢擅作主张。德妃一人停住了整个仪制系统

她不争,不吵,不斥骂,只是以沉默迫使皇权不得不低头等待。

她不进慈宁宫,不戴凤冠

年关将至,礼部拟定登基大典流程,金册、金宝、凤冠凤袍、朝贺仪轨全部就位。皇太后原本应居于慈宁宫,接受三跪九叩,接诏受册。

德妃仍未出房门。自康熙驾崩后,她一直居于旧殿。朝服送至门口,被退回。金册金宝多次请其过目,不予接收。凤冠摆在案头,无人敢动。

礼部连日上奏,请皇帝催促太后履礼。雍正无计,只能再次亲赴寿康宫。此时距离即位已有十余日,登基日临近,礼部无法再拖。

他未穿朝服,只带随从一人,来到母亲寝宫前请安。宫门打开,他入内行礼。德妃坐在床边,神情憔悴,未起身。雍正跪拜三次,不见回应。

她未说话,只挥手令众人退下。宫中无人敢留,只有她与雍正对坐片刻。最终她点头示意,收下诏书,但拒绝随之迁入慈宁宫。

她提出条件:不换居所,不改称号,不参与典礼,不接朝贺。

凤冠不戴,册封不出。礼部被迫更改册封文案,“皇太后”四字从诏书中撤下,改为“皇母”。典礼流程按常制进行,却空出了本应由太后主持的部分。

登基当天,文武百官列队,祭告天地、祖庙,惟独慈宁宫一隅冷清。雍正完成大礼后,独自前往寿康宫谢恩。德妃站在门口,没有笑容,也没有装饰,仅着素服,站在门槛前不动。

他跪拜三次,德妃没有阻止,也没有回应,只微微点头。雍正退下,礼成。她转身入殿,不再露面。

她不抗旨,不毁诏,但也不接受安排。她用方式告诉所有人,她不在场,不参与,不承认

她活在宫中,却不属于这场登基盛典。她坐在权力核心的边缘,却用行动排斥其中一切。

没有一次主动言辞,也没有公开否定。只是以退场,表达不认。

她亲口否认想让儿子登基

登基仪式结束不久,雍正派人将“皇太后”正式册封礼再次送往寿康宫。金册依旧未被接收。德妃再次退回诏书,理由清晰:不愿接受非所盼之事。

这一次,内务府只得简化程序,不再举行册封大典,仅以礼部公文将“皇母”名分确认。但在整个宫廷文书中,“皇太后”三个字始终未见于任何一份正式文件。德妃的名字,在典籍上仅以“皇母”、“先帝贵妃”或“寿康宫”代称。

这一异常做法,在礼制中极为罕见。几乎每一位天子即位后,母亲都自动升为太后,并享有制度上授予的最高待遇。但她从未接受。更为关键的,是她在一次私下场合留下的表态。

登基仪式后,雍正入内谢恩,称其母为“太后”。宫中只传来一句回话:“钦命吾子继承大统,实非吾梦想所期。”

这句话没有公开宣讲,也未书于诏书,但传出之后,很快在朝堂内外流传。意思明确,无需解释。她的儿子当了皇帝,但这不是她想看到的事。

宫中侍从听闻后缄口不言,内监私下记录。她没有公开斥责,也没有召见朝臣。她只在最短的字句中,切断了一切附属礼仪。

康熙在世时,四阿哥胤禛并未被视为最有希望的继承人。胤禛性情谨慎,权术锋锐,在“九子夺嫡”中并不显山露水。而十四阿哥胤禵,才是德妃最亲近之人。她亲自抚养,多年同行,外出随驾,情感极深。

康熙末年屡次带胤禵南巡,封其为抚远大将军,率军西征。宫中多有人猜测他将成储君。德妃一直对他寄予厚望。

康熙死后,胤禵兵权被解除,入京后被圈禁,宫门不出。德妃目睹这一切,情绪极度低落。她未曾出言干涉,但行为日益冷峻。对雍正,她没有表态支持,也没有流露母子情谊。

雍正即位一年之内,德妃拒绝所有宫中节典,不参加元旦朝贺、不主持中宫赏宴、不接外国使臣参拜。她仿佛从皇宫的制度中消失。

她没有离世,却宛如早已脱离政治体制。她不是臣,不是母,不是后,只是一个站在边界之内的空白符号。

她不作声,却以行动完成一次对皇权结构的否定表达。

她曾爱另一个儿子更多

胤禛虽然出自乌雅氏,但自幼被康熙交予孝懿仁皇后抚养。宫中制度严密,养子与亲生并不常见情面。德妃对胤禛少有教养之责,两人关系冷淡。

反观胤禵,自幼随母,形影不离。他在宫中的礼节也常越等级而行。康熙临终前命胤禵驻军西北,掌大军指挥权,外界普遍视为接班信号。德妃此时内心早已倾向明确。

胤禛即位后第一件事,便是调回胤禵,解除兵权,安排软禁。他虽未赐死弟弟,却彻底断绝了其政治可能。此举在宫中激起涟漪,德妃虽未发声,却逐渐断绝与新帝的往来。

她不召见他,也不收礼。每逢节日,礼部例行进贡,内监代为送入,她从不回批。

她曾在康熙朝享有极高声望。康熙尊其为“贤后”,多次亲临其宫。年老后仍受优待,节庆之时由诸皇子陪伴。她的寝殿常常灯火通明,歌舞不断。胤禵最常伴左右,外出时亦随行。

雍正掌权后,寿康宫寂静无声。她的起居时间被缩短,每日只留一炷香时间在院中散步。除几位旧宫女外,几乎无人探视。整个宫殿不再挂灯,不再设乐,也不再迎宴。

她没有抱怨一句,但用静默表达了全部失落。她一生所倾注的那个孩子,如今被视为叛臣。她的期望被彻底打碎,而实现权力的人,却是与她最疏远的亲子。

她不愿接受皇太后的称号,不愿履行任何典礼,不愿接见皇帝本人,也不愿再见那道诏书。她从制度中剥离自己,将寿康宫变成一处绝缘空间。

雍正尝试修补,多次派人慰问,送药进膳,但她始终保持最低回应。她不拦,也不迎。她让整个宫廷知道,她在,但她不参与。

她直到病重时仍坚持不迁宫,不接受任何改称。她去世后,雍正亲自主祭,追封其为“孝恭仁皇后”。此封赠为常规礼制之举,不改生前实际拒绝的事实。

她从未口头承认过自己是“太后”,也从未以母亲的身份享受皇室尊荣。她从始至终,只以“德妃”活着。

她没有发怒,没有决绝,也没有自毁。她只是以一种极端沉默,将自己抽离整个制度之中。

她未曾反抗,但她不配合。她未曾责骂,但她不接受。

她活着,却仿佛用一生完成了对儿子皇权的“冷静撤回”。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02

标签:历史   雍正   皇太后   生母   不当   讨厌   宫中   康熙   礼部   诏书   太后   宫门   先帝   礼制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