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和以色列彻底翻脸了。
环西班牙自行车赛(环西赛)收官战的终点线,被十万抗议者淹没,直接推倒赛道围栏、搭建路障,弄得22名维持秩序的西班牙警察都挂了彩,迫使组委会在距终点56公里处终止比赛,取消颁奖仪式。
为啥呢?针对的是以色列博泰车队,因为这个以色列裔老板公开支持以军行动,车队因此成为“行走的靶标”。
这事儿让以色列暴跳如雷,甚至有外国评论说,按以色列那种谁反对以色列就轰炸谁的风格,马德里要做好防控准备了……
事件的发酵速度超出想象。西班牙首相桑切斯当天公开表态,称示威者的行动是"国际社会的榜样",是"在捍卫人权方面前进了一步"。这番言论瞬间点燃了两国早已紧张的外交关系。
以色列外交部长萨尔在社交平台怒斥桑切斯让西班牙"丢脸丢到国际赛场",指责他煽动民众破坏体育赛事。但这场风波绝非偶然,而是两国长期积怨的集中爆发。
西班牙在巴以问题上的特立独行,绝非一时冲动,而是深植于历史经纬与现实利益的战略选择。这个伊比利亚半岛国家与阿拉伯世界的渊源,要从公元711年说起。
那一年,阿拉伯军队跨越直布罗陀海峡,开启了对西班牙长达781年的统治。在这段被称为"安达鲁斯"的岁月里,阿拉伯人不仅带来了水稻、棉花、柠檬等农作物,更将造纸术、天文历法和医学知识传入伊比利亚半岛。
这种长期的文明交融,在西班牙的文化基因中埋下了亲近阿拉伯世界的种子。
与这段历史形成强烈对比的是1492年的《阿罕布拉法令》,西班牙天主教君主在收复格拉纳达后,下令驱逐境内所有犹太人。这场持续数百年的民族隔阂,直到2015年才迎来转折——西班牙议会通过法案,向当年被驱逐的犹太后裔道歉,并开放公民身份申请。
据统计,超过9万人提交申请,其中6000多人成功获得西班牙国籍。这种复杂的历史纠葛,让西班牙在巴以问题上始终保持着特殊视角,现实的能源利益更让西班牙无法在巴以冲突中保持中立。
这个国家40%的石油依赖阿尔及利亚进口,而阿尔及利亚与以色列的紧张关系早已不是秘密。巴以冲突的外溢效应直接威胁到西班牙的能源安全,迫使政府必须在外交立场上考虑能源供应国的感受。
从2014年议会呼吁承认巴勒斯坦国,到2023年将对巴援助提升至1亿欧元,西班牙的外交轨迹始终向巴勒斯坦倾斜,这既是历史情感的延续,也是现实利益的考量。
西班牙的强硬立场像一块投入西方阵营的巨石,激起的涟漪正演变成汹涌的波涛。长期以来,支持以色列被视为西方世界的"政治正确",但如今这个共识已摇摇欲坠。
2025年9月,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在盟情咨文演讲中宣布,将暂停对以色列的双边援助资金,提议部分暂停《欧盟—以色列联系国协议》中的贸易条款,并对以色列"极端主义部长"和"暴力定居者"实施制裁。
欧盟内部的分歧却日益明显。爱尔兰、丹麦、瑞典等国积极推动全面暂停贸易协定,而德国、匈牙利、捷克则明确反对任何制裁措施。德国作为欧盟核心国家,尽管国内民间对以色列的批评声浪高涨,政府仍坚持将以色列视为"战略伙伴"。
这种分裂在成员国层面表现得更为突出:比利时、挪威紧随西班牙承认巴勒斯坦国;法国、荷兰已开始讨论效仿西班牙实施武器禁运;而匈牙利甚至公开表示支持以色列的军事行动。
更深刻的变化发生在民间层面。随着加沙地带的影像通过互联网持续传播,欧洲民众对以色列军事行动的反感与日俱增。环西赛的抗议并非孤立事件,而是欧洲民间情绪的集中爆发。
这种情绪正在反过来影响政府决策,法国总统马克龙宣布将在2025年9月联大会议上正式承认巴勒斯坦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也纷纷跟进,形成新一轮"承认潮"。连美国最亲密的盟友都开始与其中东政策保持距离,显示出美国对西方阵营的控制力正在不可逆地衰退。
当西班牙警察在马德里街头与抗议者对峙时,这场始于体育赛场的冲突早已超越了体育本身。它折射出的不仅是西班牙与以色列的外交决裂,更是整个西方世界在价值观和战略利益上的重构。
从七百年的阿拉伯文明印记,到现代能源格局的现实考量;从欧盟总部的政策博弈,到街头民众的抗议声浪,种种因素交织在一起,正在重塑中东乃至全球的地缘政治版图。这场始于自行车赛的风波,或许只是西方阵营裂痕扩大的开始。
参考资料:迄今最强硬?欧盟拟制裁以色列
法媒:西班牙超10万人举行反以示威环西自行车赛提前终止
更新时间:2025-09-1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