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截流前三峡坝区容貌
●部署大江截流
1997年10月13日上午,国务院三峡建设委员会召开第六次会议,作出决定:长江在11月8日截流合龙。提出三峡建设第二期任务是:2003年第一批机组发电,水库蓄水到135米,永久船闸通航。
李鹏总理以《顺利完成大江截流,确保2003年发电》为题,发表了重要讲话。
李鹏强调,大江截流在三峡工程建设史上是一个重要标志,要精心安排,精心施工,确保顺利实现。
胜利实现大江截流,有着很大的政治、经济意义。今年我们国家已经完成了两件大事,一是香港主权已经顺利回归,二是成功地召开了党的十五大。大江截流如能胜利实现,将是十五大之后一件振奋人心的事,一件展示社会主义建设辉煌成就的事。
它将使全国人民更加关心和支持三峡工程,增加建设好三峡工程的信心。它将向全世界表明,中国人民有能力兴建当今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水电工程;还充分证明,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有能力将我们的国家建设成为一个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李鹏指出,三峡建设委员会成立快5年了,共计召开了6次全体会议,26次办公会议,对三峡工程建设中的工程管理体制、初步设计审查、移民资金切块包干、大型机电设备招标等重大问题及时作出了决策,保证了三峡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
李鹏希望,大江截流戗堤合龙后,要全力做好二期上、下游围堰填筑和防渗墙工程,保证围堰1998年安全度汛。二期工程建筑物结构复杂,质量要求高,混凝土浇筑总量大,年强度高,任务非常艰巨。二期工程总任务是:确保2003年左岸电厂第一批机组发电和永久船闸通航。
一流的工程要有一流的质量。在工程质量上不允许有丝毫的马虎,各参建单位都要明确一把手是工程质量的第一责任人。
大江截流示意图
要按时完成与三峡送出工程相配套的输变电工程,以保证2003年首批机组发电时能按时送得出,用得上。要通过三峡输变电工程建设,奠定全国联网的基础。
在库区移民方面,李鹏明确二期移民任务是:保证三峡水库在2003年按时蓄水至135米,并按此水位进行验收。
李鹏叮嘱,继续处理好移民搬迁与发展的关系。新城镇建设一定要实事求是、量力而行,注意防止超规模、超标准、超包干问题的发生。
李鹏号召,各省市鼓励名优企业与库区搬迁企业兴办合作或合资企业。
在此次会议上,李鹏还对加快库区高效生态农业的发展、长江中上游防护林的投资、重庆等沿江大中城市污水处理、库区文物保护等紧迫工作提寄予厚望。
●“八条方针” 促移民
1997年10月,在轮船上召开移民工作会
百万移民,世界关注的难题,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
响应李鹏总理号召,按照市场经济原则,4 年多来全国支援三峡库区资金近30亿元,帮助库区兴办项目3000多个,有力地加快了库区产业结构升级换代的步伐,推动了库区经济发展。
1997年11月7日下午,国务院总理李鹏在湖北宜昌主持召开移民和对口支援会议。副总理邹家华作对口支援报告。
李鹏说,这是在三峡大江截流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直接关系到三峡第二期工程是否顺利实现的大问题。从1993年到现在的5 年来, 库区整个移民总数已达9.5万人。这是一个很大的成绩。库区和坝区,真的是一年一个样,五年大变样。
关于移民工作,李鹏总结了八条方针:
一是开发性移民方针。统筹安排移民资金,合理利用当地资源,大力发展优势产业,把移民搬迁与库区经济发展相结合,达到移民“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的目标。
二是“中央统一领导,分省负责,县为基础”的管理体制。库区各级党委和政府,都明确了党政一把手同时也是移民工作的第一责任人,把移民工作摆在了整个工作的首位。
三是移民补偿资金分省( 市) 切块包干, 实行总量控制,并实行了“静态控制、动态管理”的办法。使移民资金包干数随着物价上涨相应增加。
四是移民进度与资金安排的原则是“突出重点,远近结合,移民进度与三峡工程进度相衔接”,保证了库区移民工作井然有序地进行。
五是设立重庆直辖市。这是中央为加快中西部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所采取的重大决策,有利于加强三峡库区移民工作的领导,保证三峡工程顺利进行。
六是号召中央各有关部门和省、市、自治区对口支援库区。
七是对库区实行了诸如设立三峡经济开发区和开放城市等一系列优惠政策。
八是原则上移民实行就地搬迁方针。三峡库区虽然耕地少,容量有限,但就地后靠开发还有一定的余地。做到移民搬迁大部分不出乡、村,一般不出县。同时实施部分向外地外省移民,应该继续探讨。采取外出打工,把根仍留在三峡的办法,容易被移民所接受。沿海有关省市,有组织地吸收打工者来支持三峡移民。
更新时间:2025-08-1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