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员上音乐节在近期成为一种新趋势。赵露思将在五一档接连亮相元气森林音乐节、葫芦果音乐节,张新成官宣加盟银河左岸音乐节、咪豆音乐节,丁禹兮、罗云熙、张晚意、任嘉伦等多个以演员身份为人熟知的艺人,也宣布将登上不同的音乐节舞台。
“为什么演员开始跑音乐节了?”演员扎堆上音乐节的现象引发了网友的争议。
一方面,网友质疑演员没有音乐代表作,且演唱水平参差不齐,破坏了音乐节的专业性和纯粹性,更挤占了专业音乐人的市场空间。“都不说歌了,连首出圈的影视OST都混不到,是要唱啥?”“流量演员和摇滚老炮同一天,这阵容不要太搞笑。”“能不能把音乐节还给音乐人?”
另一方面,是粉丝极力证明,不少演员在成名前就是唱跳组合乃至音乐科班出身,既有演唱实力也有音乐作品,参加音乐节乃名正言顺之举。但这样的“挽尊”说辞并不能说服乐迷和围观网友。
除了近期演员扎堆官宣音乐节引发的关注,近两年来,还有不少并非以歌手、音乐人为主业的跨界艺人,也出现在音乐节阵容之中,例如相声演员岳云鹏,以综艺节目为人熟知的张大大、蒲熠星、火树,在短视频平台走红的网红主播何秋亊、皮皮朱等,都在官宣之时引发热议。
为什么音乐节扎堆邀请跨界艺人?从艺人方的视角,对这一现象各有哪些看法和考量?观众对此的态度如何?南都娱乐就此话题进行多方采访与探讨。
1
主办方:突破阵容同质化、带动票房,
有赞同也有担忧
社交媒体上网友热议演员扎堆上音乐节的现象。
“相似的演出阵容复制黏贴”是近两年音乐节备受乐迷诟病的现象。越来越多的跨界艺人出现在阵容名单中,背后是主办方的“阵容焦虑”和“票房焦虑”。
“我们现在自己排音乐节的阵容,也很怕同质化这个事情。”M先生有着多年的音乐节主办经验,他告诉南都娱乐,近年来音乐节数量暴增,已几乎将具有票房号召力的乐队消耗殆尽。“乐队和艺人不一样,乐队需要长年的沉淀,三季《乐队的夏天》已经将中国摇滚30年历程的代表性乐队选得差不多了,现在的音综也推不出新人,如果还只聚焦专业乐队和音乐人,主办方可以选择的范围很小,站在观众的角度也审美疲劳了。”
面对同质化阵容的问题,主办方若想破局,只能将目光投向其他赛道,相比起带票能力未经市场验证的海外乐队,邀请国内演员、综艺人的性价比和确定性显然更高。“抢手的乐队报价逐年上涨,已经到了离谱的程度。而邀请头部演员的价格可能也不低,但他们能实实在在地带动垂直粉丝群体买票,与其请观众审美疲劳的头部乐队和号召力不确定的海外乐队,请头部演员的性价比更高。”M先生说。
付出高昂的艺人成本能否带动相应的票房回报,决定着一个音乐节的生死。“音乐节非常残酷,现在十个音乐节里能有两个赚钱就已经偷笑了。”他说道。
对于网友质疑跨界艺人的现场演唱能力,M先生认为,跨界艺人之所以敢接下音乐节邀约,一定已经对自己的能力有所评估。“其实也不是那么多跨界艺人敢上音乐节,自己没两把刷子,上音乐节就是在毁自己。”
在他看来,有越来越多的跨界艺人上音乐节是好事情,“一方面,它打破了音乐节的固有定义,更偏向国外的音乐嘉年华概念,可以容纳不同身份的人登上音乐节舞台。另一方面,很久以前就有影视歌多栖艺人的概念,一个艺人有没有资格上音乐节,不应该被他的主业所限制。”
音乐节主理人小渡则有着不同的看法。他认为找演员、综艺人等非专业音乐人上音乐节的做法,是一种简单粗暴的采买行为——“我邀请你就是为了拉你的流量,就是为了卖票”,这样的逻辑已偏离了音乐节的初衷。
早在2014年,草莓音乐节就曾邀请张曼玉以摇滚歌手的身份登上主舞台。
事实上,邀请非专业音乐人跨界加盟音乐节,在国内并非近年才出现的创新之举。M先生和小渡都提到,早在2014年,草莓音乐节就曾邀请张曼玉以摇滚歌手的身份登上主舞台。此外,2014至2015年,上海简单生活节中的“分享书房”单元,曾邀请蔡康永、姚明、金宇澄、金士杰、张嘉佳等文体界名人分享对谈,在音乐演出之外,为观众提供了多元的活动内容。
上海简单生活节曾邀请蔡康永、姚明等文体界名人分享对谈。
小渡认为,上述例子值得借鉴,如果能根据跨界艺人自身的气质和属性设计演出内容,服务于音乐这一核心,对音乐节来说便是一种加分项。但如果跨界艺人被泛滥地用作带票的营销手段,甚至让他成为音乐节的主角,就是一种本末倒置,“是对音乐的侮辱”。
靠跨界艺人制造话题、带动票房,由此指向的问题是,当前国内绝大多数音乐节,只能依靠拼阵容带动卖票。
“我相信没有一个主办方最初在策划音乐节的时候,只想拼阵容,我相信每个主办对音乐节都有一套概念和美好的设想,要如何为乐迷构建体验感。但是走到后面你会发现,阵容不够强,我就是卖不出去票,所以与其把钱花在虚无缥缈的周边体验上,不如把钱留给请艺人,至少可以给我直接的票房反馈。”M先生指出。
小渡则认为,体验感是可以慢慢做出来的。他曾参加国外某老牌音乐节,阵容当中并没有大牌艺人,但同频的人在同一个“大场域”之中形成了多个“小场景”,可以扎帐篷、玩Jam、做分享、练瑜伽、泡温泉,让人产生置身“文艺乌托邦”的感觉,他觉得“这才是一个音乐节该有的样子”。
“作为主办方,应该想清楚你到底想做一个什么样的音乐节,制造出既意外又舒服的体验感,做出自己的特点,而不能只是跟风拼阵容。”小渡说。
2
艺人方:跨界有风险,上音乐节需谨慎
面对跨界艺人扎堆上音乐节的现象,从专业音乐人和跨界艺人的角度,两方又各自有着哪些看法和考量?
某音乐厂牌代理多组音乐人和乐队的演出业务,主理人阿达告诉南都娱乐,他明显感觉到这两年接到的音乐节邀约锐减。“2023年,我们一年下来大大小小的艺人加起来能接到十多场音乐节,但今年到目前为止,只有两组艺人演了同一场音乐节。”
与阿达的厂牌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有越来越多跨界艺人登上音乐节舞台,阿达表示,可以理解主办方的这种做法。“这两年音乐节售票难度越来越高,有带票能力的音乐人和乐队有限,导致音乐节的阵容重合度越来越高,各个音乐节来来去去都是那些人。主办方为了开辟新的观众群体,开始另辟蹊径,请一些跨界的艺人过来,期望以这种吸引眼球的方式带来新的票房收入。”
表示理解的同时,阿达也指出,“这些跨界艺人来到音乐节,最重要的应该是带来好的音乐演出内容,这才符合音乐节的初衷。”
站在跨界艺人的视角,在自己的赛道中已做到头部,他们为什么要冒着“被审判”的风险去上音乐节?
有一个前提是,参加音乐节的跨界艺人对于唱歌这件事并不排斥,甚至是乐在其中。以演员为例,南都娱乐在音乐平台搜索发现,近期公布的音乐节阵容里,丁禹兮、赵露思、张晚意、罗云熙、张新成、任嘉伦等在名单之中的演员均发布过个人单曲,也曾在各大晚会中表演过歌曲。其中,张新成更是中央戏剧学院音乐剧系科班出身,任嘉伦成名前曾在韩国当过男团练习生,罗云熙早期出道时也曾是男团成员。这至少表示,他们并不抗拒唱歌。
“有一些演员是想做爱豆的,他本身就有音乐梦,但是唱得不怎么地,当演员红了之后就可以去参加音乐节。”在前艺宣小A看来,这可能是一种“变相圆梦”。
“另一种就是可能商演价格比较高,他们想赚点快钱。”小A表示,除了兴趣使然,高额出场费或许也让音乐节成为一种具有性价比的工作形式。
“按照我以前带的艺人类型是完全不会去音乐节的。”小A认为,演员去参加音乐节要分人看待,“像张新成,他是学音乐剧的,现在也会去唱音乐剧,他去参加音乐节,我觉得是可以理解的,因为他本身就带有音乐属性的标签。”
然而,从艺人宣传的角度出发,小A并不建议演员去参加音乐节。“如果我带的艺人接到了音乐节的邀请,我肯定是不建议去,因为没有必要。”曝光量和舆论风险是小A考量的主要因素,“音乐节整体来说不是一个曝光很大的地方,你唱成什么样还要被人审判,我觉得是得不偿失的。演员就好好做演员该做的工作。”
然而,在实际情况下,工作人员的想法很多时候并不能决定艺人的最终选择。“因为其实现在艺人团队整体对艺人的掌控程度越来越低,也有很多团队说不建议去,但艺人非要去的情况,不好讲。”
小A只能给出忠告:“如果你真的很想以歌手出道,那就麻烦真的提升一下唱歌的实力,不然现场很拉的话也蛮不好看的。”
跨界有风险,上音乐节需谨慎。2014年,张曼玉首次以歌手身份亮相上海草莓音乐节,据当时媒体报道,“由于张曼玉唱歌完全‘不着调’,她开唱后不久就导致大批粉丝纷纷离场。”5年后,她在一档综艺节目中回顾了那次音乐节经历,称“是人生中第一次真正的打击,花了一年的时间才重新站起来”。
3
观众:实力是硬道理,别扫兴最重要
越来越多的非专业音乐人涌入音乐节舞台,观众是否为此买单?
观众莫问表示,理解主办方邀请多元化的阵容、希望带动票房的做法,但观众的接受度也因人而异,取决于其参加音乐节的目的。
“如果是为了‘自担’(指自己最喜欢的偶像)去音乐节的人,那体验感就会还行,觉得‘起码有我担’。但对于爱去音乐节的人来说,遇到非专业阵容可能会觉得破坏了音乐节的气氛。”
在另一位观众呆呆眼里,音乐节是一个以放松娱乐为主的活动,主打一个“开心”。“特别是现在有很多流量艺人,非歌手出身或者是非科班的人去参加音乐节,更多的还是以我开心为主吧。”
但两位受访观众都向南都娱乐表示,对于来参加音乐节的非专业音乐人,自己或多或少地会带有一些偏见。
以演员为例,相比于拍戏,莫问觉得音乐节对演员来说是一种更加轻松的赚钱手段。“他一个人唱40分钟,八到十首歌,赚个几十万的话不比拍戏要轻松多了吗?”
“我觉得来音乐节的演员都是来挣快钱的,并不是需要这个舞台,也不是真的喜欢这个音乐节。”莫问告诉南都娱乐,她可以接受影视和音乐双栖艺人参加音乐节,但不希望纯演员来音乐节表演,“如果只是纯演员,你没有唱功,又没有实力,人家提起你的代表作都是你的影视作品的话,那你来参加音乐节,我觉得你就是来赚钱的。”
即使对于自己有好感的演员,莫问也依然一视同仁。“如果我有好感的演员,我一开始就会去了解他是不是真的会唱歌,如果他属于那种不会唱歌的人,那去音乐节我只会觉得你来干什么的?你不好好演戏,就是分一杯羹吗?”
呆呆则觉得,非专业阵容某种程度上会给观众和粉丝带来一些新鲜感。“偶尔一两次上一上作为一个体验,我觉得是OK的,因为你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有影响力的。”这两年来,她喜欢的综艺群像节目中也有不少艺人登上音乐节舞台,“作为粉丝,我觉得在不抱有很大期待的情况下,偶尔听到一次他们唱歌也蛮新鲜的,因为还能看到他们一些跳脱于演员之外的舞台妆造。”
她把演员的音乐节行程看作是一个临时散活,频率的高低影响着她的观感。“你要是作为各大音乐节常驻的话,那我认为你就没有在干你的本职工作了。”
作为观众,莫问和呆呆都表示舞台的呈现水准也影响着她们对于非专业阵容的接受程度。莫问认为,跨界艺人的现场演唱实力是硬标准,“如果垫音你都唱得很难听的话,只会扰乱了我们的兴致。”呆呆对于非专业阵容的包容度会高一些,但需要看到跨界艺人的努力和诚意。
对于跨界艺人上音乐节的现象,从主办方、艺人方到观众,各人看法虽有差异,但大致能达成的共识是:演出内容呈现方式和艺人自身实力最为关键。正如呆呆所说,“你要去分这一杯羹,那你就要拿得出一个勺来;如果你拿的是漏勺,就会得不偿失,还搅了一波浑水。”
(本文中采访对象均为化名)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
如果你想合作——
新媒体商业合作
请通过以下方式联系
微信号:yesfox100
更新时间:2025-04-1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