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降级之后,你第一个砍掉的消费是什么?



RT。

组友回复

@花田里的猫

在外面吃饭、看电影次数变少了,充个会员看看老片子也挺好。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其实很感谢那些卷价格的商家,瑞幸让我喝得起咖啡,蜜雪让我喝得起奶茶,现在还有个幸运咖,也老便宜了!happy!

@舒舒服服

手机!

前几年一有新款出来,就喜欢尝试喜欢换新机,老机子都甩个家里人。这几年收入打了折扣,不敢换了。碎屏和电池倒是换了几次。

@睡觉不老实

砍了股票,再也不用每天浪费时间看盘了,闲暇时间玩玩单机游戏就很好。

@心随你动

生活用品确实买少了,但是吃的方面变精致了,也不知道这样好不好。

@你看我干嘛

168块首席发型师降级为自己剪。

@生活梦想家

我除了生命维持餐需要的东东,其他都不囤货!

这是最大的改变,特别好,需要什么生活日用,家附近超市买买就好了,家里东西也变少了,也好收拾,心情都跟着变好了,花的钱也变少了。

@童颜南风

砍掉了华而不实的社交吃饭,来往的人也少了,精简那么几个贴心朋友就够了,其他都是无效社交!

@闪耀丫丫

戒了美甲,美甲真的费钱。现在外面不管是自己的指甲还是贴甲片,还是做构建,都好贵啊!

想想每次卸甲后,指甲盖那斑驳破损的表面,算了,自己修好指甲,涂点指甲油一样差不多,反正也没想保留那么久,再不济就贴穿戴甲。

@八戒你瘦了

彻底戒掉了霸王茶姬,真的好贵大杯20块,平时也没啥有爆点的活动,算下来茶颜悦色还实惠一些。现在瑞幸出了一个伯牙绝弦的平替,可以冲。

@小momo

为什么都在降级护肤彩妆之类,我就超级想买大牌啊,觉得TF眼影和口红真的超级好看。

@楼主回复

买吧,买吧,多买几次,有些路还是得走,才能老实找到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

@你看我干嘛

买的高跟鞋少了,以前超爱买高跟鞋,现在就觉得真难得伺候,还不舒服,真是自己折磨自己。大部分时间都运动鞋,需要增高就穿厚底鞋。

@你看我干嘛

大牌口红,现在专柜口红真的超级贵,320-420一只!其实有很多国产小牌子,涂上去显色度和耐久也不错,就40几块,用起来一点都不心疼,谁懂!

@你看我干嘛

以前一抽屉面膜,后来彻底戒断。接着大概有小半年啥面膜都没整,皮肤还是那个老样子,不知道以前每天在忙啥。

“消费降级” 从来不是 “降低生活品质” 的代名词,而是在收入预期、生活目标调整后,对 “非必需支出” 的筛选与剥离 —— 核心是从 “为欲望买单” 回归 “为需求付费”。当我们开始砍掉某些消费时,本质上是重新审视 “支出” 与 “价值” 的匹配度,让每一笔钱都流向真正提升生活质量的领域。以下从常见的 “被砍掉的消费类型” 切入,拆解其背后的 “必要性逻辑”。

被砍掉的第一类:“冲动型悦己消费”—— 告别 “短暂快感”,避免资源闲置

这类消费的核心特征是 “情绪化决策”:受网红种草、社交氛围或瞬时欲望驱动,购买后使用频率极低,最终沦为 “闲置品” 或 “一次性消费品”,是消费降级中最容易被优先砍掉的部分。


典型消费场景与例子


砍掉的必要性:聚焦 “长期价值”,减少 “隐性浪费”

  1. 节省资金流向核心需求:砍掉这类消费后,每月能释放 1000-2000 元预算,可用于 “房贷 / 房租补贴”“子女教育储备”“家人医疗保障” 等长期刚需,或投入 “自我提升(如职业技能课)” 这类能产生 “复利价值” 的支出,比 “短暂快感” 更有意义。
  2. 避免 “闲置成本” 叠加:闲置物品不仅占用物理空间(比如厨房收纳柜、衣柜),还可能需要后续处理成本(如二手平台折价出售的时间成本、丢弃时的垃圾分类成本)。据《2023 年中国居民消费行为报告》,普通家庭平均闲置物品价值达 1.2 万元,其中 “冲动型悦己消费” 占比超 60%—— 砍掉这类消费,本质是减少 “无效支出” 的同时,降低生活的 “整理负担”。
  3. 回归理性悦己:真正的 “悦己” 不是 “买得爽”,而是 “用得值”。比如把 “每天一杯奶茶” 换成 “周末在家煮一壶手冲咖啡”,成本更低,还能享受 “慢时光”;把 “买网红摆件” 换成 “养一盆绿植”,既能装饰空间,还能通过照料获得长期的心理满足 —— 这种 “悦己” 更可持续,也更贴合生活本质。


被砍掉的第二类:“低效便利型溢价消费”—— 拒绝 “为懒买单”,重构 “性价比逻辑”

这类消费的核心是 “为了节省时间 / 体力,支付远超成本的溢价”,但实际效果往往与 “便利预期” 不符,甚至可能因 “过度依赖” 降低生活的 “自主能力”。


典型消费场景与例子


砍掉的必要性:平衡 “便利与成本”,重拾 “生活主动权”

  1. 性价比重构:把钱花在 “刀刃上”:以 “午餐” 为例,自己提前 10 分钟准备便当(食材成本 15 元 / 餐),比外卖节省一半费用,且更健康;一年下来可节省 6000-10000 元,这笔钱足以覆盖 “一次家庭短途旅行” 或 “给父母买一份体检套餐”,价值远高于 “省下来的 30 分钟”。
  2. 避免 “能力退化” 与 “过度依赖”:长期依赖外卖、上门服务,会逐渐失去 “做饭”“整理” 等基础生活能力,甚至产生 “不花钱就无法解决问题” 的思维定式。比如学会自己做美甲,不仅能节省开支,还能根据喜好调整款式;养成日常打扫的习惯,能让居住环境更贴合自己的需求 —— 这种 “自主掌控生活” 的感觉,是 “便利溢价” 买不到的。
  3. 减少 “隐性健康成本”:高频次外卖、预制菜的 “高油高盐”,长期下来可能导致 “亚健康”,后续需要支付 “健身费”“医疗费” 等更高成本;而自己做饭、日常打扫,本身就是 “低成本健康管理”—— 砍掉 “低效便利消费”,本质是用 “轻微的体力投入”,换取 “健康与成本” 的双重收益。


被砍掉的第三类:“伪精致场景化消费”—— 剥离 “社交标签”,回归 “真实需求”

这类消费的核心是 “为场景买单”:比如为了 “打卡发朋友圈”“融入某类社交圈”,支付远超物品 / 服务本身价值的费用,本质是 “用消费定义身份”,而非 “用需求选择消费”。


典型消费场景与例子


砍掉的必要性:摆脱 “身份焦虑”,聚焦 “实质体验”

  1. 剥离 “社交标签”,减少 “无效支出”:网红餐厅的 “仪式感”,不如 “在家做一顿家人爱吃的菜” 来得温暖;健身房年卡的 “决心”,不如 “每天下楼跑步 30 分钟” 来得实在。砍掉这类 “伪精致消费”,能节省大量 “为标签买单” 的钱,转而投入 “真正能带来幸福感的体验”—— 比如带孩子去公园露营(零成本)、和朋友在家煮火锅(人均 50 元),这些体验没有 “溢价”,却能收获更真实的快乐。
  2. 避免 “身份焦虑” 的恶性循环:靠 “消费定义身份” 的逻辑,会让人陷入 “越消费越焦虑” 的怪圈 —— 比如看到同事买了轻奢包,自己也跟风买,导致每月预算超支;为了维持 “精致人设”,不得不压缩 “刚需支出”(如房租、饮食),反而降低生活质量。砍掉 “伪精致消费”,本质是接受 “真实的自己”:不需要靠 “网红餐厅打卡” 证明生活品质,不需要靠 “健身房年卡” 证明自律 —— 这种 “不被消费绑架” 的状态,才是真正的 “松弛感”。
  3. 提升 “消费的实质价值”:比如把 “2000 元健身房年卡” 换成 “300 元瑜伽垫 + 免费线上课程”,既能在家锻炼,又能灵活安排时间;把 “500 元行业酒会” 换成 “免费的行业论坛 + 线上社群交流”,既能获取有效信息,又不用支付 “社交溢价”—— 这种 “按需消费”,让每一笔支出都能对应 “实质收益”,而非 “虚幻的标签”。


关键总结:消费降级的核心不是 “砍”,而是 “优化”

我们砍掉的从来不是 “消费本身”,而是 “没有价值的支出”—— 是 “为欲望的冲动买单”“为懒惰的溢价买单”“为标签的焦虑买单”。这些消费的 “必要性缺失”,本质是 “支出与价值的失衡”:



消费降级的最终目标,是让消费回归 “服务生活” 的本质:把钱花在 “能解决刚需的地方”(如家人健康、子女教育)、“能带来长期快乐的地方”(如旅行、爱好)、“能提升自我价值的地方”(如职业技能、阅读)—— 这种 “理性筛选”,不是 “降低生活品质”,而是 “提升生活的性价比与幸福感”。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01

标签:美食   溢价   成本   支出   价值   社交   外卖   买单   本质   便利   节省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