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毛主席在延安接受美国记者斯诺采访时,曾承认有过一段包办婚姻,并且轻描淡写地对斯诺说:
“我父母曾经给我娶过一个女子,我们没在一起生活过,我心里不认为她是我的妻子,以后也从未想过她。”
毛主席所说的女子是罗一秀,作为毛主席的第一任妻子,罗一秀其实是毛主席的堂姐,两家的祖辈是亲姐弟。
按照封建社会的习俗,近亲结婚是亲上加亲,而且还能保障双方的家产,毛、罗两家都有一些产业,也算是一种利益联姻。
除此之外,毛主席的父母选中罗一秀,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罗一秀体格健壮,能够为毛家的产业出力。
罗一秀比毛主席大4岁,嫁给毛主席时已经年满18岁,懂得照顾长辈,毛主席母亲的身体不好,无法操持家务,毛主席作为家中长子,迎娶媳妇代替母亲操持家务无可厚非。
封建包办婚姻是残酷的,无论双方是否喜欢彼此,都要按照父母的旨意成婚,毛主席与罗一秀结婚之前,连面都没有见过。
对于这段婚姻,毛主席并不想承认,可是罗一秀是典型的旧社会女性,嫁到毛家之后,竭尽所能地照顾公婆。
在平时的生活中,罗一秀会帮助婆婆一起做针线活,农忙时还会参与种地,可惜毛主席就是不愿违心与罗一秀生活。
毛主席的父亲希望两人能生儿育女,为毛家开枝散叶,以进一步扩大毛家的产业,奈何毛主席始终不肯从命,气得父亲多次骂毛主席“大逆不道”,只能转头做罗一秀的思想工作。
就在毛主席与父亲怄气的过程中,劳动改变了毛主席的思想,毛主席愈发渴望读书,走出韶山追求更远大的理想。
1910年,毛主席决定前往湘乡中学读书,期间,罗一秀患上了细菌性痢疾,结果于当年年底不幸离开人世。
罗一秀只在毛家生活了三年,就被埋在了苍松翠竹衬映的山岗上,毛家为罗一秀举办葬礼时,毛主席并没有回来参加。
毛主席虽然不认同这桩婚姻,但是心里一直惦记着罗一秀的亲属,罗一秀去世以后,毛、罗两家一直都有来往。
毛主席在湖南开展农民运动期间,曾多次到罗家探望,与罗一秀的父亲罗鹤楼交谈,许克祥发动马日政变后,罗家人受到牵连,被迫离开家乡,直到1937年才返回湖南定居。
罗鹤楼在颠沛流离中去世,毛主席对此并不知情,后来还写信邀请罗鹤楼到北京看看,实际上罗鹤楼早已不在人世。
罗一秀有一位族弟,名叫罗石泉,毛主席前往罗家探望的过程中,与罗石泉相识,在毛主席的影响下,罗石泉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毛主席是极重感情的人,对罗一秀一直怀有歉疚的感情,毛家族人重修祖坟时,毛主席特意拜托族人修缮罗一秀的坟墓,还将已经过世的儿子毛岸龙过继给了罗一秀。
时至今日,罗一秀的坟墓还在毛主席母亲的坟墓旁边,而毛家的族谱中也写着“承夫继配杨氏子嗣,与原配罗氏为嗣。”
新中国成立之后,毛主席依然惦记着罗一秀的亲属,毛岸英代父返乡前夕,毛主席特意叮嘱儿子不要忘记到罗家探望。
更新时间:2025-04-1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