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乾隆年间,山东青州府下辖的王家村,是个依山傍水的小村落。村里大多是种地的农户,日子过得不算富裕,却也安稳平和。村东头的王老实家,更是典型的庄户人家 —— 王老实夫妻俩勤勤恳恳种着三亩薄田,膝下有一儿一女,儿子王春生刚满十岁,女儿王春燕才六岁。王老实为人憨厚,平日里谁家有难处,他总愿意搭把手,村里人称他 “王善人”,可他自己总说:“咱就是普通人,做些该做的事,算不得什么善人。”
这年夏天,青州府遭遇了百年不遇的大旱。从入夏到初秋,滴雨未下,地里的庄稼都蔫了叶子,河床露了底,村里的水井也渐渐干涸。村民们每天天不亮就去河边挑水,后来河边没水了,又得去十几里外的山涧运水,日子过得越发艰难。更糟的是,邻村还爆发了瘟疫,不少人染病去世,恐慌像乌云一样笼罩在周围几个村子上空。

第一件事:救急扶危,一碗米汤救了三条命
入秋后的一天,王老实挑着水桶去山涧运水,刚走到半路,就看见路边躺着三个人 —— 一个中年妇人,怀里抱着个两三岁的孩子,旁边还躺着个五六岁的小男孩,三人脸色蜡黄,嘴唇干裂,看样子是饿晕了。王老实赶紧放下水桶,蹲下身探了探妇人的鼻息,还有气,只是很微弱。
“这是怎么了?” 王老实心里着急,他认出这妇人是邻村的李寡妇,丈夫去年因病去世,家里就剩她和两个孩子。之前听人说,邻村闹瘟疫,李寡妇带着孩子逃了出来,没想到竟落到这般田地。
王老实没有犹豫,他把两个孩子抱到树荫下,又把妇人扶起来,让她靠在自己怀里,从怀里掏出随身携带的水囊,小心翼翼地给妇人喂了几口水。过了一会儿,妇人缓缓睁开眼,看到王老实,眼泪一下子就掉了下来:“好心人,求您救救我的孩子,他们快不行了……”

“你别着急,我这就带你们回家。” 王老实说着,把妇人扶到自己的扁担上,让她靠着,又把两个孩子分别抱在怀里和背上,挑着水桶,一步一步往家走。山路崎岖,王老实本就挑着水,再加上三个人的重量,走得满头大汗,衣服都湿透了,可他不敢停下,生怕耽误了孩子的性命。
回到家时,王老实的妻子张氏正在院子里晒玉米。看到丈夫带着三个奄奄一息的人回来,张氏吓了一跳。王老实赶紧把情况跟张氏说了,张氏听了,连忙说道:“快把他们扶到屋里来,我去熬点米汤。”
家里的粮食本就不多,大旱之后,米价涨了好几倍,张氏还是狠心舀了小半袋米,熬了一锅浓稠的米汤。她端着米汤走进屋,王老实正给两个孩子擦脸。张氏先给李寡妇喂了一碗,又把米汤放凉了些,一勺一勺喂给两个孩子。

喝了米汤,李寡妇和两个孩子的气色渐渐好了些。李寡妇拉着王老实和张氏的手,不停地磕头:“王大哥,张嫂子,你们就是我们娘仨的救命恩人,这辈子我们都忘不了你们的恩情!”
王老实赶紧把她扶起来:“妹子,别这样,谁还没个难处的时候,咱们互帮互助是应该的。你们先在我家住下,等身子养好了再说。”
接下来的日子,王老实家的粮食本来就紧张,又多了三张嘴,更是捉襟见肘。张氏每天把米汤熬得稠稠的,先给李寡妇和两个孩子喝,自己和王老实还有春生、春燕,就喝些稀粥,就着咸菜充饥。春生懂事,从不抱怨,还主动把自己的粥分给两个小伙伴。
过了半个月,李寡妇和两个孩子的身子渐渐恢复了。她知道王老实家日子不好过,心里过意不去,就主动帮张氏做家务,喂鸡、喂猪、洗衣做饭,什么活都干。王老实看着心里过意不去,就托人打听,看看能不能给李寡妇找个落脚的地方。后来,邻村的一个老木匠家里缺个帮工,王老实就把李寡妇介绍了过去,老木匠为人和善,还愿意让两个孩子跟着他学手艺。

李寡妇临走那天,带着两个孩子给王老实和张氏磕了三个响头,眼泪汪汪地说:“王大哥,张嫂子,你们的大恩大德,我们娘仨记一辈子。以后不管有什么事,你们只管开口,我们就算拼了命也会帮你们。”王老实笑着说:“妹子,别说这些见外的话,你们好好过日子,就是对我们最好的报答。”
让人没想到的是,半个月后,村里竟然下了一场大雨。雨下了整整一天一夜,地里的庄稼又活了过来,河床也蓄满了水,村民们都高兴得合不拢嘴。更奇怪的是,之前村里有人担心会染上瘟疫,可自始至终,王家村没有一个人染病。村里的老人都说:“这是王老实救了李寡妇娘仨,积了大德,老天爷保佑咱们村呢!”

第二件事:劝善止恶,一句话救了一个家
转年春天,王家村来了个外地商人,姓刘,说是要在村里开个杂货铺。刘商人出手阔绰,租了村里最热闹的地段,很快就把杂货铺开了起来。刚开始,刘商人做生意还算本分,价格公道,待人也和善,村民们都愿意去他的铺子里买东西。
可过了几个月,村民们渐渐发现不对劲 —— 刘商人卖的东西越来越贵,而且有些东西还缺斤少两。有一次,村里的张大爷在他铺子里买了一斤红糖,回家一称,只有八两。张大爷去找刘商人理论,刘商人却不认账,还说张大爷是故意找茬,两人吵了起来,最后不欢而散。
从那以后,村民们都不愿意去刘商人的铺子里买东西了,刘商人的生意一落千丈。可他不仅不反思,反而心生歹念,想偷村里的粮食。
这天晚上,王老实起夜,发现村西头的粮仓方向有动静。他赶紧穿上衣服,悄悄往粮仓走去。走到近处,王老实看见一个黑影正往麻袋里装粮食,仔细一看,正是刘商人。

王老实心里又气又急,他知道村里的粮仓是全村人的救命粮,要是被刘商人偷了,村里人今年冬天就没饭吃了。可他又想,刘商人虽然做错了,可要是把他送官,他这一辈子就毁了,说不定还会连累他的家人。王老实没有立刻上前,而是站在暗处,等刘商人装满麻袋,准备离开时,才轻声说道:“刘兄弟,你这是干什么?”
刘商人吓了一跳,手里的麻袋 “啪” 地掉在地上。他回头一看是王老实,脸色瞬间变得惨白:“王…… 王大哥,我…… 我就是路过,没干什么……”
“你别骗我了,我都看见了。” 王老实走到刘商人面前,语气平静地说,“我知道你生意不好,日子难过,可你也不能偷村里的粮食啊。这粮仓里的粮食,是全村人辛辛苦苦种出来的,要是被你偷了,村里的老人孩子冬天就得挨饿,你忍心吗?”
刘商人低下头,声音有些哽咽:“王大哥,我也没办法。我家里有老母亲,还有两个孩子,生意不好,我连饭都快吃不上了,实在是走投无路了……”

王老实叹了口气,“你要是真有难处,跟村里说,跟我说都行,咱们大家一起想办法,总比你做这种事强。你想想,要是你被送官了,你家里的老母亲和孩子怎么办?他们还能抬头做人吗?”
刘商人听了,眼泪掉了下来:“王大哥,我知道错了,我不该偷粮食,我现在就把粮食放回去。”王老实点了点头,“知错能改就好。你要是实在缺粮食,我家里还有一些,你先拿去用,等以后你日子好了,再还我就行。”
刘商人听了,感动得说不出话来,他对着王老实磕了个响头:“王大哥,您真是个好人,我以后再也不做坏事了,一定好好做人,好好做生意。”

从那以后,刘商人把杂货铺的价格调回了正常水平,再也不缺斤少两了,还经常给村里的老人和孩子送些小礼物。他的生意渐渐好了起来,后来还把家人接了过来,在王家村安了家。
有一次,王春生去山上砍柴,不小心摔下了山坡,腿被摔断了。刘商人听说后,赶紧请来了镇上最好的郎中,还垫付了所有的医药费。郎中说,幸好送得及时,要是再晚一会儿,腿可能就保不住了。王老实夫妻俩感激不尽,刘商人却笑着说:“王大哥,当年要是没有您,我现在还不知道在干什么呢,这点小事不算什么。”村里的人都说:“王老实这是积了德,连带着孩子都受了福报。”

第三件事:敬亲孝老,一碗热汤暖了老人心
王老实的母亲,也就是春生和春燕的奶奶,今年已经七十多岁了,身体不太好,常年卧病在床。王老实夫妻俩对老人十分孝顺,每天早上,张氏都会先给老人端去一碗热粥,帮老人洗漱;晚上,王老实会给老人捶背揉腿,陪老人说话。春生和春燕也很懂事,放学回家后,总会先去看望奶奶,给奶奶端水,给奶奶讲故事。
这年冬天,天气特别冷,老人的病情加重了,咳嗽不止,晚上也睡不好觉。王老实请了郎中来看,郎中说老人是受了风寒,需要好好调理,还开了一副药方,说要用人参做药引,效果才好。
人参价格昂贵,王老实家里本就不富裕,可他没有犹豫,第二天一早就揣着家里仅有的积蓄,去镇上的药铺买人参。到了药铺,掌柜的告诉他,最好的人参要五十两银子,最便宜的也要二十两。王老实的积蓄只有十两,根本不够。

“掌柜的,求您行行好,我母亲病重,急需人参做药引,您能不能先卖给我,剩下的钱我以后再还您?” 王老实恳求道。掌柜的摇了摇头:“不是我不帮你,这人参是贵重药材,我也是小本生意,实在没办法。”
王老实没办法,只能垂头丧气地往家走。在路上,他看见有人在卖自己的耕牛,心里一动 —— 家里的耕牛是种地的重要工具,可母亲的病更重要。他咬了咬牙,回到家后,跟张氏说了自己的想法。张氏虽然舍不得耕牛,可也知道母亲的病不能耽误,点了点头说:“你说得对,娘的病要紧,耕牛没了,咱们以后再想办法。”
第二天,王老实就把耕牛卖了,换了二十两银子,去镇上买了人参。回到家后,张氏赶紧按照郎中的嘱咐,把人参和其他药材一起熬成药汤,端给老人喝。
喝了几天药汤,老人的病情渐渐好转,咳嗽减轻了,晚上也能睡个安稳觉了。老人知道儿子为了给自己买人参,把耕牛卖了,心里很过意不去,拉着王老实的手说:“儿啊,都是娘不好,连累了你,把家里的耕牛都卖了。”

王老实握着母亲的手,笑着说:“娘,您别这么说,您的身体比什么都重要。耕牛没了,咱们可以再买,可要是没了您,咱们这个家就不完整了。”春生也在一旁说:“奶奶,等我长大了,我一定给家里买好多好多耕牛,还要让您过上好日子。”
老人听了,眼泪掉了下来,却笑得很开心:“好,好,奶奶等着那一天。”让人没想到的是,过了没多久,村里的地主听说了王老实卖牛救母的事,深受感动。地主家里有好几头耕牛,他特意牵了一头最壮实的耕牛,送到了王老实家。
“王老实,你是个孝子,这头牛你就收下,好好种地,好好照顾你母亲。” 地主笑着说。王老实感动得说不出话来,连忙给地主磕头:“多谢老爷,您的大恩大德,我一辈子都忘不了。”
地主扶起他:“你不用谢我,这是你应得的。百善孝为先,你对母亲这么孝顺,老天爷都看着呢,这头牛就算是老天爷给你的福报吧。”

从那以后,王老实家的日子渐渐好了起来。王老实和张氏晚年时,身体硬朗,儿女孝顺,孙辈绕膝,村里的人都羡慕他们,说他们是积了大德,才换来这么好的福报。王老实总是笑着说:“咱们就是做了些该做的事 —— 救了该救的人,劝了该劝的错,敬了该敬的老。没想到,老天爷竟然给了咱们这么多福报。其实啊,积德行善不用做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只要心里有善念,做好身边的小事,就会有好报。”
王家村的故事,渐渐在周围的村子流传开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学着王老实,救急扶危,劝善止恶,敬亲孝老。大家发现,只要坚持做这三件事,家里的日子会越来越顺,孩子也会越来越有出息。而这 “最积德的三件事”,也像一粒种子,在人们的心里生根发芽,传递着温暖和善意,让更多的人感受到了福报的力量。
更新时间:2025-10-2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