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泽钜被“除名”,中远海运加入和记港口交易,李嘉诚悔之晚矣?

李泽钜突遭“除名”,李嘉诚帝国崩塌前夜?

6月27日,香港特首顾问团名单公布,34人中33人留任,唯独61岁的李泽钜被踢出局。这一动作立刻引发震动,比他年长的成员稳坐席位,正值壮年的李家接班人却黯然离场。

同一天,中远海运突然介入李嘉诚家族228亿美元的全球港口出售案,这场交易背后究竟藏着什么信号?对于中资携国家意志强势入场的举动,李嘉诚还有机会后悔么?

资本与规则的共生游戏

三个月前,李嘉诚计划将43个港口打包卖给美国贝莱德集团,其中包括巴拿马运河两端的关键码头。中国21%的货船依赖这条航道,若控制权落入外资手中,无异于将海上生命线拱手让人。

如今央企中远海运半路杀出,直接与地中海航运联手竞购,交易截止日竟与李泽钜除名同日上演,时间点巧合得令人浮想联翩。

对于李嘉诚执意卖港口一事,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国家一定要组织?甚至有人选择相信李嘉诚那套“在商言商”的说法认为中国不该干预。

因为在这些人眼中,李嘉诚能有今天,是凭借自己卓越的眼光与不懈的努力,才缔造了如今的庞大商业帝国。

换句话说,在他们眼里,李嘉诚崛起是个人成功,和国家无关,自然国家也就“没资格”管李嘉诚的商业活动。

然而,剥开这层华丽的外衣就会发现,李家的发家史本质上是一部寻租史——他们背靠政策支持,通过垄断地位攫取超额利润,却并未创造实际的社会价值。

1979年对和记黄埔的收购,就是这份契约的经典范本。李嘉诚以近乎市场半价的条件,少量首付,甚至向卖家汇丰银行自己贷款,拿下了这家英资洋行。

这桩看似不合商业常理的交易背后,是汇丰需要一个“听话的”华人面孔来管理资产。这与其说是收购,不如说是一次权力默许下的“加冕”。

契约的另一面,是与规则的博弈。1971年,一个叫“卖楼花”的模式横空出世,堪称神来之笔。它让开发商得以用全港购房者的钱,为自己滚动开发提供海量无息贷款。

凭借这两份心照不宣的契约,一个庞大的垄断帝国在香港拔地而生。巅峰时期,全港超过30%的私人住宅、70%的港口吞吐量、超过50%的电力供应,都牢牢攥在这个家族手中。“李家的城”也是从此得名。

帝国转向:当商业逻辑遭遇国家命脉

看得出,李嘉诚能有今天,更多的还是吃到了时代红利,而这个喜欢玩金融游戏的资本家,虽然资产无数,可是对于国家的发展和进步,帮助可以说微乎其微。

这也就注定了,李嘉诚配不上“民族资本家”的称号,甚至可以说他对于中国,也没什么认同感。这一点从2013年那场资产大挪移就能窥见端倪。

当年,李氏家族疯狂抛售内地和香港资产,套现超1700亿,转头在英国砸下4000亿港元收购电网、水务、天然气管道。

这些行业共同点是什么?全是民生刚需、天然垄断、监管宽松的“收费站”生意。由于英国的电网、水厂、煤气管道均为天然垄断行业,政府监管宽松,民众别无选择,只能被动接受涨价。

而这种“收费站”模式与李家的盈利逻辑高度契合,难怪其会大举进军英国市场。

但是如今当他试图把全球战略港口卖给美国时,显然忘了中国不是英国。

这些港口资产里,包含了扼守巴拿马运河咽喉的码头。中国每年有超过21%的货船需要途经这里,它是中国连接美洲大陆的海上生命线。

在李嘉诚眼中,这或许只是一笔回报丰厚的交易。但在国家战略的棋盘上,这是关乎全球供应链安全与地缘政治的战略要冲。

李嘉诚这种授人以柄的做法,对比霍英东抗美援朝时冒险运送物资,包玉刚宁肯负债也要保住九龙仓,李嘉诚在民族利益前的选择可以说格外刺眼。

香港在选择未来的合伙人

对于李嘉诚这一严重危害国家利益的行为,中方自然不会做事不管。

作为最直接的回应,中国央企中远海运集团迅速介入,推动加入一个财团,意图成为这批港口资产的新股东与合作伙伴。

“国家队”的入场,目标明确:绝不能让战略资产的控制权旁落。

而香港本地,新契约的文本写得更加直白。在新一届特首顾问团的名单上,我们看到了研究机器人的王兴兴,看到了钻研脑机接口的韩璧丞,看到了前央行副行长朱民……他们代表着科技创新与宏观视野。

最意味深长的是,名单上,一个地产商都没有。

这份名单就像一份公开的“招募令”,清晰地宣告了香港未来的方向:告别依赖土地和垄断的“收租经济”,全面拥抱创造增量价值的“科技创新经济”。

香港未来的合伙人,是拓荒者与建设者,不再是“收费员”。

旧模式的连锁反应

当时代的潮水转向,那些未能及时调整航向的巨轮,便会感受到切肤之痛。此次李泽钜被除名,就能够看出国家改革的决心。

当一系列负面消息接踵而至,仿佛倒下的多米诺骨牌。在北京,李氏家族捂了24年的一块黄金地块,最终无人问津。

在香港,旗下的长实集团因涉嫌“偷面积”遭到廉政公署调查。在资本市场,寄予厚望的金融公司上市后股价持续低迷……

这些并非孤立的坏运气,而是市场用脚投票的结果。当一个商业模式的核心——“寻租”——不再被时代所鼓励,其附带的光环和溢价自然会迅速褪去。

结语

李嘉诚现年已97岁高龄,他一生的商业决策,更多遵循着纯粹的资本逻辑,在全球化时代游刃有余,也给他带去了数不尽的财富。

可是,当历史的航道转入新的水域,纯粹的资本逻辑,终究会遭遇超越资本的变量。李嘉诚必须明白,在中国做生意就像做人,得有底线,如果他仍要执迷不悟,那谁也救不了他。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7-29

标签:财经   悔之晚矣   海运   港口   中国   香港   国家   资产   巴拿马运河   帝国   契约   英国   逻辑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