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6月10日下午4点半,台北马场町,一声枪响,57岁的中将吴石倒在血泊中,留下妻子和一双年幼的儿女。
吴石再也不会知道,当年他年仅7岁的幼子吴建成27年后竟能站在美国大学的校园里。
他更不会知道,让孩子活下来的那个人,居然是他的“对头”
本文陈述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1949年8月,吴石接到赴台任职的命令,彼时他已是中共地下组织的核心成员。
抵达台湾后,他凭借国防部参谋次长的身份,搜集了包括《台湾战区战略防御图》在内的大量绝密情报,通过交通员朱枫传回大陆。
可谁也没料到,1950年3月,身为地下党主要负责人的蔡孝乾,被捕时突然叛变,将整个地下组织成员和盘突出。
当天晚上,特务闯入吴石的家中,抓走了他和妻子王碧奎。
留在家里的,只有16岁的次女吴学成和7岁的小儿子吴健成。
一周后,房东怕受牵连,连夜把姐弟俩赶出门。
十六岁的吴学成只好牵着瘦得脱相的弟弟,在街头流浪。
当时台湾正处在白色恐怖最猖獗的时期,人人自危,谁也不敢和“叛将家属”扯上关系。
昔日的亲友纷纷避之不及,吴学成只能白天在街头擦皮鞋、捡菜叶换口饭,晚上带着弟弟躲在桥洞下。
冬天台北湿冷,弟弟冻得直哭,她就把捡来的中药渣烘干碾碎混水给弟弟喝,聊胜于无。
而狱中的吴石,即便被打瞎一只眼睛,也始终未吐露半个字。
5月30日,军事法庭判处吴石死刑。
蒋鼎文等国民党元老联名求情,却被蒋介石怒斥驳回。
6月10日,吴石与朱枫、陈宝仓、聂曦三位战友一同就义。
彻底失去父亲庇护的姐弟俩,一下子坠入了深渊。
就在姐弟俩快要撑不下去的时候,一个身影走进了他们的生活——吴石的远房侄孙吴荫先。
当时吴荫先只是个普通职员,明知收留“叛属”可能招来杀身之祸,还是悄悄把姐弟俩接到了自己狭小的住处。
更让姐弟俩感激的是,吴荫先冒着风险四处奔走,终于帮他们领回了吴石的遗体,简单安置在台北郊外的寺庙里。
在吴荫先住处生活了两个月之后,事情终于有了一丝转机。
吴石的老同学、时任台湾省政府主席的陈诚实在看不下去,暗中斡旋,将王碧奎放出了监狱。
当母亲瘦弱的身影出现在姐弟俩面前时,吴学成再也忍不住,抱着母亲大哭起来。
可团聚的喜悦很快被现实冲淡,出狱后的王碧奎身体虚弱,家里一贫如洗,连下锅的米都没有。
为了活下去,王碧奎拿起针线帮人缝补衣物。
吴学成干脆辍学,到工厂做工。
可即便是这样,日子还是过得紧巴巴,常常要靠吴荫先的接济。
随着吴健成年纪渐长,到了该上学的年纪。
王碧奎和吴学成咬着牙决定,一定要让他去读书。
可家里的钱根本不够交学费,吴学成只能更加拼命地干活,白天在工厂做工,晚上还要帮人洗衣裳,每天都累的腰酸背痛。
1953年春天,一个媒人找到了王碧奎,说有个退伍老兵愿意娶吴学成。
虽然对方比吴学成大15岁,但有家底、有房子,还能供吴健成读书。
王碧奎看着女儿蜡黄的脸,又想起逝去的丈夫,眼泪直流,却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吴学成知道母亲的难处,主动点了头:
“只要能让弟弟上学,我愿意。”
就这样,19岁的吴学成嫁进了老兵家。
可婚后的生活并不如意,丈夫脾气暴躁,稍有不顺心就对她打骂。
吴健成后来才知道,姐姐每次来送钱时,袖口总是拉得很低,其实是在遮住手臂上的伤疤。
在姐姐的牺牲和母亲的支撑下,吴健成读书格外刻苦,从小学到高中,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高中毕业后,吴健成想帮家里减轻负担,一度打算辍学打工。
吴学成得知后,第一次对弟弟发了火:
“你要是不读书,我这些年的罪就白受了!”
为了不辜负姐姐,吴健成一边打零工挣学费,一边复习功课,常常学到深夜。
1973年,他终于考上了台湾大学,收到录取通知书那天,母子三人抱着哭成一团。
这是吴石牺牲后,家里第一次有了真正的欢笑。
在台大读书的几年里,吴健成依然省吃俭用,课余时间还要去做家教、送报纸。
他把省下来的钱一部分交给母亲,一部分悄悄塞给姐姐,可每次都被姐姐退回来:
“你好好读书就行,我这边够用。”
但吴建成知道,姐姐这是怕他在外面受了委屈。
被迫收回这笔钱之后,吴健成暗暗发誓,以后一定要搞出一份名堂,不辜负家人的期望。
1977年,吴健成从台大毕业,看着身边的同学有的进了政府部门,有的去了企业,他却有了一个更大胆的想法——申请美国的研究生。
不过,吴健成自己也没抱多大希望。
毕竟在当时,申请美国高校不仅要求成绩优异,还需要有可靠的推荐和复杂的手续。
像他这样的“特殊家庭”,几乎没有成功的可能。
可吴健成还是想试试,他熬夜写了几十封申请信,连同自己的成绩单一起寄往美国的高校。
寄完信后,他就没再敢多想,继续打零工攒钱。
然而,他没想到的是,两个月后,他竟然真的收到了美国的录取通知书,而且还可以拿到全额奖学金!
那一刻,吴健成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对着录取通知书反复看了好几遍,才敢相信这是真的。
更让他意外的是,签证申请也异常顺利。
当时很多人申请美国签证要等好几个月,甚至被拒签,可他的签证没过多久就批下来了。
吴健成心里满是疑惑,却想不明白是怎么回事,只当是自己运气好,便没再多想。
直到多年后,他才知道,原来这一切都是那位曾经参与父亲案件的人在帮他。
也许是吴石的去世导致他觉得“愧疚”,又或许是因为欣赏吴石的英雄气概。
在得知吴石的儿子想要去美国留学后,他便亲自为吴健成写了一封推荐信,助力他圆梦。
而他的这个举动,同时也改写了吴建成了命运。
到了美国后,吴健成加倍努力,顺利读完硕士,进入硅谷的公司当技术主管,总算站稳了脚跟。
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母亲王碧奎接到美国同住。
辛苦了大半辈子的王碧奎,也终于过上了安稳日子。
1982年,吴健成收到了一封来自大陆的信,写信的是他从未见过面的大哥吴韶成。
原来,除了吴学成和吴健成之外,吴石和王碧奎的长子吴韶成和长女吴兰成一直留在大陆。
当年吴石赴台时,两个孩子刚好都在上大学,便没有一同跟去。
可谁承想,这一去就断了联系。
等吴韶成和吴兰成再次知道父亲近况时,却已经是他牺牲的消息了。
因为当时情况特殊,吴韶成和吴兰成生活的也非常低调,一直没能联系上远在台湾的母亲和弟弟妹妹。
直到现在,才有了消息。
最终,兄妹几人约定好,一起前洛杉矶探望母亲王碧奎。
当兄妹四人在终于相见时,他们紧紧相拥,泣不成声。
这场跨越海峡的亲情,也终于得以延续。
看着四散多年的子女,王碧奎既欣慰又心酸,她颤巍巍地拿出一张泛黄的纸片,那是吴石的绝笔诗:
天意茫茫未可窥,悠悠世事更难知。
平生殚力唯忠善,如此收场亦太悲。
五十七年一梦中,声名志业总成空。
凭将一掬丹心在,泉下差堪对我翁!
吴石丹心永存,无愧于中华民族,无愧于家乡父老,无愧于列祖列宗!
虽然时隔多年,纸片早已磨损,但上面的文字依旧字字泣血,仿佛在诉说着这位英雄当年舍小家为大家的决绝。
1993年,90岁的王碧奎在美国洛杉矶去世,临终前她叮嘱子女:
“一定要把我和你爸合葬在大陆。”
1994年4月22日,北京香山福田公墓举行了一场简单而庄重的葬礼。
吴石的骨灰由吴学成从台湾带回大陆,与王碧奎的骨灰合葬在一起。
墓碑上“丹心在兹,与山河同”八个字,概括了吴石的一生。
前来送葬的有近百人,其中有吴石故交的孩子,也有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
农业部原部长何康致悼词时老泪纵横,在场的人无不动容。
站在父母的墓前,吴健成和兄姐们终于明白了父亲当年的选择。
那个在他们记忆中模糊的父亲,不仅是家人的依靠,更是为了国家统一舍小家为大家的英雄。
文案内容和图片,来源于机构官网、媒体网络和第三方平台等公开信息。如有侵权、信息有误或其他异议,请联系本人修改或删除。
更新时间:2025-10-1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