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粉香与造神潮:流量时代素人走红的冷思考

□石浩延 (重庆大学)

河南济源的小吃街上,“尧仔炒粉”的灶台前始终排着长队。老板周师傅因驱车为车祸女孩上门炒粉的暖心举动爆火,日均颠锅4小时到凌晨,即便坦言“性格内向想过平静生活”,仍坦然承接流量带来的生意热潮。这份烟火气十足的走红,与此前“鸡排哥”等素人爆火后引发的争议形成对照,也让“互联网造神”的讨论再度升温。事实上,大众无需对素人借流量谋生过度苛责,但必须警惕流量狂欢中“造神”与“祛魅”的极端循环。

素人拥抱流量谋生,本是互联网时代的应有之义。“尧仔炒粉哥”的爆火并非偶然,车祸女孩对美食的执念与老板仗义赴约的善意形成情感共振,这种源于生活本真的温暖,正是其打动人心的核心密码。走红后,他没有刻意营造人设,反而真诚推荐周边美食,用“尽力了”的朴实回应接纳流量带来的生意增长。这种“流量为谋生服务”的姿态,恰是素人网红最健康的状态——流量是生意的助推器,而非表演的聚光灯。从街头摊贩到小店主,素人借助网络扩大经营半径,本质上与传统时代“酒香也怕巷子深”的吆喝并无不同,只是传播工具更为高效。

真正值得警惕的,是流量逻辑主导下的“造神”异化。回顾“鸡排哥”等素人爆火的轨迹,不难发现相似的传播套路:单一事件被放大解读,个体被贴上“草根传奇”“民间高手”等标签,在资本与媒体的合力助推下迅速登上神坛。这种造神模式与“姜萍事件”中媒体对“天才少女”的过度包装如出一辙——通过选择性呈现事实,构建符合大众心理预期的完美形象,却在后续的细节曝光中迅速崩塌。当炒粉哥被网友过度解读为“完美退伍军人模板”,当鸡排哥被神化为“逆袭偶像”,个体的真实属性便被符号化消解,一旦出现与标签不符的言行,便会引发反噬性的“祛魅”狂欢。

“造神”的危险之处,在于它既伤害被造者,也扭曲公众认知。对素人而言,突如其来的神坛位置往往难以承受:炒粉哥坦言“胳膊快抡冒烟了”,高强度经营远超身体负荷;鸡排哥曾因无法满足公众过高期待而陷入舆论争议。这种“捧杀式”走红,让素人在流量漩涡中迷失方向,甚至被迫迎合公众想象而伪装自己。对公众而言,反复经历“造神—祛魅”的循环,容易滋生认知疲惫与信任危机。正如“姜萍事件”后,媒体公信力因虚假报道受损,公众对“草根逆袭”的叙事也渐生怀疑,最终导致真正值得关注的素人故事被质疑声淹没。

破解“造神”困局,需要各方回归理性本真。对平台与媒体而言,应摒弃“流量至上”的短视思维,拒绝过度包装与标签化传播,还原素人走红的真实语境——既不放大善意,也不回避瑕疵,让炒粉的香味回归食物本身,让摊主的善意回归人性本质。对公众而言,需保持“欣赏而非塑造”的心态,明白素人网红首先是“谋生者”而非“完美偶像”,接受其不完美,才能避免从“盲目追捧”到“恶意嘲讽”的极端摇摆。对素人自身而言,坚守“流量服务生活”的底线至关重要,正如炒粉哥始终专注于颠勺翻炒,唯有扎根于原本的生活与生意,才能在流量退潮后依旧站稳脚跟。

河南的晚风里,炒粉的香气与排队的人声交织成最生动的市井图景。“尧仔炒粉哥”的走红提醒我们:互联网的价值不在于制造完美神话,而在于让平凡生活中的善意与努力被看见。当流量不再是造神的工具,而是连接人与人的桥梁;当公众不再执着于塑造偶像,而是学会欣赏真实的生活,素人网红的故事才能摆脱“爆火—争议—沉寂”的宿命,真正沉淀为互联网时代的温暖注脚。这或许就是炒粉香中蕴藏的流量智慧——最动人的传奇,从来都扎根于生活的烟火气里。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06

标签:美食   流量   时代   公众   善意   生意   完美   媒体   本真   神坛   大众   河南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