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炒快餐疯狂扩张背后,厨师正被炒菜机悄然取代

文 |职业餐饮网 张铎

炒菜机,被炒热了。

霸碗依靠它在全国开出700家门店;京东则押注“七鲜小厨”,放话三年铺到1万家;锅圈食品更是砸下数千万投资,并筹备推出“锅圈小炒”。

从快餐到正餐,越来越多的餐饮企业也把降本增效的算盘、转型升级的野心,乃至对未来的想象,压在这台自动翻炒的机器上。

然而,炒菜机可能是一些品牌的的解药,也可能只是一件摆在仓库里、提醒人们曾经走过弯路的铁疙瘩。

一台机器,背后的焦虑与想象

前来打探的餐饮企业越来越多,某炒菜机公司干脆在商场里搭了个展厅。

墙面贴满设备参数和合作品牌的Logo,里侧是明档厨房。机器自动翻炒,油盐精准投放,操作员一边直播一边演示。

几分钟后,小炒黄牛肉和番茄炒蛋便端到客户面前,销售开始推销未来。

行业压力显而易见:客单价持续下探,利润空间被压缩;人工成本居高不下,社保合规让支出更为刚性;与此同时,消费者对“现炒”的需求被抬高,行业的竞争加剧迫使品牌不断扩充品类,甚至彻底转型。

在这样的背景下,炒菜机成了餐饮业的“香饽饽”。

快餐创业者走得最激进。湘式盖码饭品牌霸碗,自创立起便用机器取代大厨,如今已在全国开出700多家门店,并在设备和供应链上深度捆绑。

巨头们则在搭建基础设施。京东七鲜小厨定位“合营品质餐饮制作平台”,锅圈食品则押注“锅圈小炒”,试图把现炒搬进社区厨房。两者均引入炒菜机,并喊出“三年万店”的口号。

这一轮炒菜机的兴起,并非单点突破,而是供应链标准化的配合产物。生鲜净菜加工逐步普及,标准化酱料快速渗透,让机器在“人—机—料—法—环”的中实现无缝衔接,上下游兼容不再是难题。

与此同时,设备形态也在加速分化:从大批量集中制作,到一次多锅并行操作,再到可支持18路调料自动投放的精细化设备;从前厅明档的“烟火气”展示,到外卖卫星店的高效履约,不同场景几乎都能找到匹配的解决方案。

厂商们甚至推出了月租模式,把“厨房自动化”转化为可订阅的服务。

从降本到转型,炒菜机如何被嵌入厨房

炒菜机的优势毋庸置疑,但当它真正落到品牌身上,问题变得更具体:这台机器究竟该怎么用?

不同企业交出了不同答案。有人将其视为提升“人效”的工具,用来稳定出品、降低成本;有人则借它做低客单价,撬动更大的市场,改造门店模型,或嵌入外卖卫星店;还有人把它当作转型与扩品的孵化器。

1. 人效杠杆:降本与稳定出品

后厨依旧是餐饮里最典型的劳动密集环节。连锁餐企的痛点没有变:人工成本持续上升、厨师供给紧张、出品水平参差不齐。

炒菜机正是切入这一矛盾的硬工具。尤其是一些烹饪流程高度标准化的菜品——配料比例固定、调味逻辑清晰——极适合交给机器执行。

在品牌们的宣传口径里,一个厨工搭配两台机器人的效率,相当于三个大厨配三口灶。一台机器的投资周期约六个月即可回本。

数据也在验证这种逻辑。

小菜园最新的半年报显示,员工成本同比下降了8.2%。有研报指出,这一变化主要得益于门店采用“炒菜机+单店模型”优化人员结构。此前招股书曾披露小菜园计划采购3000台炒菜机器人。

2、价格筹码:做低客单,迎合消费趋势

当后厨效率提升、人力成本下降后,餐饮企业就获得了新的选择空间:要么在保持定价的前提下,把更多预算投入到食材质量;要么直接拉低售价,用客单价换取更大规模的销量。

江西小炒的市场认知其实很清晰——“30块钱吃饱,40块钱吃好”。但一旦脱离夫妻店的人力结构,这个价格区间往往就会被抬高至60元。蓝边碗的新模型门店选择彻底去厨师化,100%依赖机器人炒菜,以此来压缩成本并维持低价,将客单价压到35元。

外卖卫星店的逻辑则更为直接。面对大流量的客群需求,品牌也开始引入机器人,将房租、人力的成本压到最低,以低价和稳定的履约吸引更多消费者。

3、心智强化:加码“现炒”强化烟火气

炒菜机需求的增加,也与当下流行的“现炒”风潮密切相关。随着预制菜的争议升温并逐渐降温,越来越多品牌开始强调“现炒”作为差异化标签。

今年,乡村基集团直接关停央厨,迫使门店全面“重回现炒”的流程与标准。为了维持效率,大米先生已在门店引入炒菜机器人。

南城香此前也推出“社区现炒快餐”模型,加码现炒。其创始人汪国玉在社交平台上直言:中餐的挑战在于炒菜不能标准化,只要做大了就开始走下坡路,炒菜机上场或许会改变餐饮的格局。

4、转型突围:扩品与创新的试验场

今年一些粤式煲仔饭的转型为“湘式煲仔饭”,盖码菜由机器完成,出餐更快、更有锅气,也打开了更大的创新空间。部分早餐店开始延展午晚市现炒快餐,实现全时段运营。

由于适配性强,从湘菜到川菜再到盖码饭,炒菜机都能快速切换。这为餐厅在生命周期中提供了更多转型与品类扩展的机会。

炒菜机并没有统一答案。关键在于,企业能否将其嵌入自身的商业逻辑,而不是把它视作一台孤立的“万能设备”。

快不等于好:炒菜机的效率悖论

炒菜机不能解决所有问题,甚至可能会成为问题的制造者。

1、 无论如何包装,炒菜机始终只是“手”,而不是“大脑”

炒菜机的本质是执行工具,它可以精准地控制火候、把握升温曲线、定时投料,但它无法决定菜单如何设计、品类结构如何平衡、价格如何匹配消费市场。

否则,炒菜机只能“高效率复制错误”——方向没想清楚,产品缺乏吸引力,炒菜机所做的只是在稳定地、快速地输出无人买单的菜品。

真正决定企业能否跑通的,仍是战略层面的清晰选择:核心人群是谁?餐厅的定位是什么?菜单如何构建?机器只是把这些战略转化为落地执行的工具。

2、标准化与场景适配,才是效率落地的前提

效率要释放,前提是底层标准化。只有当净菜加工普及、调味料统一、SOP细化,机器的“精准执行”才有意义。对大型连锁,这是把人效最大化;对中小餐饮,更现实的选择是强化“现制现炒+成本可控”的传统优势。

不同业态的需求也完全不同:前厅明档追求的是锅气展示,团餐与卫星店看重的是大批量生产,炒饭炒粉则依赖多锅并行。设备的匹配度决定了效率能否真正落地。

换句话说,标准化是基础,场景适配是关键。若盲目追逐“智能”,忽视自身定位和业态差异,炒菜机就可能沦为后厨角落里的一块“铁疙瘩”。

3、 不只是大厨的替代,更是后厨再造和组织升级

炒菜机不是孤立的设备,而是撬动后厨体系重构的杠杆。要求动线、流程、角色、绩效,管理方面的全盘更改。

后厨动线和人员配置要围绕机器节奏重新设计,否则“机器很快、人跟不上”。

岗位角色也随之转型,厨师变为设备操作员与维护者,绩效激励体系必须更新,管理模式也需要全面数字化。

只有在战略清晰、供应链稳定、组织同步升级的前提下,炒菜机才能真正成为效率利器。

职业餐饮网小结:

归根结底,炒菜机只是工具,不是答案。真正决定成败的,仍是企业的战略选择与体系能力。企业需要的不仅是一台机器,而是与之匹配的理性与清醒。

真正决定胜负的,始终是人,而不是机器。

-END-

主编丨陈青 统筹 | 杨阳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26

标签:美食   炒菜   厨师   快餐   疯狂   机器   效率   大厨   品牌   设备   小炒   机器人   单价   成本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