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进
文|熊大
编辑|科技大怪兽
如果说我国近代哪个骗子最可恨,首当其冲的必须有享有芯“芯片之父”的陈进,他将自己包装成芯片专家,却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大骗子。
他用了国家11亿的经费制造了惊天的大骗局,扬言要打造中国最先进的芯片,然后跑到美国享福,导致我国的芯片研发停滞了整整十三年。
那他是怎么骗取这11亿的呢?他的现状又如何呢?
陈进
陈进于1968年7月出生在一个福建的富贵人家,他并不像一些富二代一样纨绔子弟,得到了良好的教育,他通过自己的努力,1991年7月获同济大学学士学位。
大学毕业后在父母的大力支持下,1992年1月赴美国留学深造,1998年1月获美国德州大学博士学位。
拿到博士文凭后美国的各大企业也给陈进抛出了橄榄枝,先后在IBM、Motorola、Analog Device公司任高级主任工程师、芯片设计经理,从事高速无线通讯芯片与DSP核心电路开发工作,同时承担多项重大SOC系统芯片的设计开发任务,并担任项目负责人。
陈进
在美国工作这些年让陈进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但随着时间流逝,让陈进萌生了回国的想法。
回国后,由于陈进在美国丰富的履历,从国外渡了一层金,在2001年如愿进入到了上海交通大学工作,并在校内成立自己的研发团队,专注研发芯片,并选择以数字信号微处理器(DSP)的开发为突破口,承担上海“汉芯一号”高性能(16位)DSP芯片项目,2002年成功研发。
这一重磅消息对于当年很多人来说是一件非常震惊的事情,这也让陈进名声大噪,成为中国芯片领域的领头人,同时也被誉为中国的“芯片之父”。
网络图片
此时的陈进可谓是风头正盛,在芯片科研领域占有着独一家的地位,同时各大政府为了芯片能够早日投产,不惜任何代价投资,三年不到的时间,汉芯就获得了上海和国家多个部门的40多项科技立项,批下来巨款科研经费11亿。
然而仅仅过了三年,整个事件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曾经的天之骄子,上海交通大学的教授,变成了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2006年经查实“汉芯一号”根本不是陈进的研究成果,而是窃取别人的成果,至此陈进跌落了神坛。
陈进
一时间,网络上的舆论扑面而来,说什么的都有,有些人不愿意去相信一个如此优秀的人会做出这样的事,同时陈进也没有出来做出相应的回应,但是随着媒体记者的深挖,真相也渐渐地浮出水面,原来这是陈进精心策划的一场骗局。
事情败露后,上海交通大学直接撤销陈进上海交通大学微电子院长职务;撤销陈进的教授职务,解除其教授聘用合同。
科技部根据专家调查组的调查结论和国家科技计划管理有关规定,决定终止陈进负责的科研项目,追缴相关经费,取消陈进以后承担国家科技计划课题的资格。
陈进
教育部决定撤销陈进的“长江学者”称号,取消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资格,追缴相应拨款;国家发展改革委决定终止陈进负责的高技术产业化项目的执行,追缴相关经费。
彻底沦为了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更加令人气愤的是,陈进并没有受到任何的刑事处罚,是他毁掉了中国芯片的发展,是他的行为让中国有了巨大的损失,然而陈进留下的烂摊子,让中国芯片产业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汉芯事件
陈进在事件曝光后卷钱迅速逃往美国,目前仍逍遥法外,并且没有因为诈骗行为受到中方和美方的法律制裁。
事件曝光后,国内芯片研发在公众中的信任度陡然下降,部分自主创新项目被牵连,资金与人才引进皆陷入低谷。
停滞了中国高端芯片领域自主研发的进程。
陈进
“汉芯事件”被视为中国科研的重大教训,直接促使国家加强科研经费监管。
“中国芯”在后期的长期调整,直到今年才突破技术瓶颈陈进事件是中国科技发展史上的一个标志性丑闻,揭示了急功近利的科研环境下的制度缺陷。
虽然后来中国芯片产业有了显著的进步,但这一事件依旧被视作深刻的教训,警示社会要在科研创新与诚信监督之间寻求平衡。
汉芯芯片
后续陈进逃往美国后转战商业继续从事芯片行业尽管被学术界除名,陈进并未离开半导体行业。
2020年后,随着中美科技竞争加剧,中国芯片产业再次成为焦点,陈进的过往也被重新提及。
有传闻称他仍在半导体投资圈活动,但本人极少公开露面。
陈进
部分业内人士认为,他利用早期积累的资源和人脉,仍在行业内存活,甚至参与某些政府合作项目,但真实性难以考证。
陈进事件的后续反映出中国在学术腐败治理上的不足,尽管科研诚信体系逐步完善,但对重大造假案的追责仍显软弱。
他的“逃离”不仅是个人的侥幸,更是制度漏洞的体现。
如今中国芯片产业正艰难突破“卡脖子”困境,而“汉芯”的教训提醒我们:唯有严格的监管和问责,才能让真正的创新不被投机者玷污。
汉芯芯片
像陈进类似的事件也有,比如“红芯浏览器”事件,红芯浏览器由红芯时代(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开发,其CEO为陈本峰(曾任职微软IE浏览器核心开发工程师)。
2018年8月,红芯公司宣布完成2.5亿元C轮融资,并高调宣传其浏览器为“中国首个自主创新浏览器内核”,声称可打破国外技术垄断,适用于政府、金融、军工等敏感领域。
2018年8月15日,有网友对红芯浏览器安装包进行解包分析,发现其核心代码与谷歌Chromium高度一致,仅修改了部分UI界面和LOGO,并无自主内核。
红芯浏览器
随后,更多证据表明,红芯浏览器的核心文件与Chrome近乎一致,甚至留存了大量谷歌的原始代码注释。
红芯此前宣称“自主研发”,但实际并未突破浏览器内核技术,仅做了表层优化。
此次事故还导致政府和企业客户被误导,部分国企、银行甚至政府机构曾采购红芯浏览器,认为其“安全可控”。
红芯浏览器
红芯起初称“并非完全自研,但有创新”,后改口承认“基于Chromium开源项目,但做了安全增强”。
陈本峰回应称红芯是“站在巨人肩膀上的创新”,但未解释为何此前宣传“自主内核”。
媒体与公众反应更加激烈,他们批评红芯是“汉芯浏览器版”,利用“国产替代”概念骗取投资和政府订单。
网络图片
还质疑其融资背景(投资方包括晨兴资本、IDG等知名机构)是否尽调失职。
红芯事件发生后受到了很大的影响,C轮融资后,红芯未能继续获得资金支持。
还有此前合作的政府和企业客户纷纷终止合作。
红芯致歉信
红芯逐渐淡出市场,转向企业级安全服务,但影响力大减。
陈本峰并未受法律追究,仍活跃于科技行业,但不再高调宣传“国产浏览器”。
打击“伪自主创新”乱象暴露部分企业利用“国产化”政策红利,套壳国外技术骗取资金。
中国新闻网
类似案例还有“木兰编程语言”(中科院团队被曝套壳Python)等。
影响国产软件公信力:让公众对真正自主创新的技术产生不必要的质疑。
监管与投资反思:促使投资机构更严格审查“硬科技”项目的真实性。
网络图片
政府部门在采购时加强技术验证,避免被“概念炒作”误导。
红芯浏览器事件是“汉芯模式”在软件领域的翻版,利用“国产替代”的迫切需求,通过虚假宣传骗取资本和政策支持。
尽管未造成汉芯级别的巨额损失,红芯的结局表明,在信息透明的互联网时代,伪创新骗局越来越难存活,但彻底杜绝仍需监管、资本和公众的持续监督。
红芯
陈进的故事告诉了我们急功近利是没有用的,只有脚踏实地的干,回归技术本质才能避免“汉芯式悲剧”的重演。
像陈进这样出卖国家利益职位一己之私的人终究会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中华民族上下5000年出了许许多多的国之栋梁。
我相信中国的芯片会在不久的将来会站在世界的顶端。
信息来源:澎湃新闻 2022-06-07 中国科技史最大骗局:“海归精英”竟是商业间谍,骗上亿科研经费
扬子晚报 2006-05-13 “汉芯”造假被查处 陈进被解职 经费被追缴
更新时间:2025-08-2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