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发店倒闭潮蔓延,不是客源问题,预付卡和套路推销拖垮了自己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 | 六六鳞

编辑 | 六六鳞

《——【·前言·】——》

这两年,不少人都发现,街边的理发店越来越难找了。原本开一家倒一家,现在干脆一整条街都空着。不是没人剪头,而是很多理发店不是自己亏死的,是自己把自己逼进死胡同。一场理发行业的倒闭潮,正在全国蔓延,比想象更快也更猛。

遍地闭店不稀奇,最先死的是那些最热闹的

关门这事,在理发行业里已经不算新鲜。只不过这次的规模,比过去任何一次都猛得多。2024年,全国倒闭的理发店超过30万家,不管是连锁还是夫妻店,北上广还是十八线,全都没能幸免。你可能刚充完值,老板就连夜卷钱走人,连头都没剪成。这不是个例,而是常态。

一线城市也撑不住。据统计,2025年第一季度,北京、上海的理发店关店率接近19%。在一些三线城市,这个数字更高,接近27%。一边是商圈一夜冷清,另一边是业主贴着红纸出租通知。即便有的新店还开着,也没什么生气,店员数量少了,顾客不再常来。

诡异的是,客流其实没那么少。大多数人照样得剪头发,只不过开始变得更谨慎、更挑剔。那些动不动就拉你进门推卡的店,客户一看脸就绕道走。不是不想剪,而是怕被套路。

从数据来看,倒闭最密集的就是那些“看起来最热闹”的理发连锁品牌。开店速度快,活动搞得猛,线上线下全铺开,广告打得响,但内部其实已经空心化。门面租金高、员工流动大、客户黏性低,靠“充值优惠”撑着现金流。预付款一到账,立马调到别的店,继续开新铺,再收一波。这种拆东墙补西墙的玩法,一旦出现金流断裂,就崩了。

比如2024年底爆出的“剪发花5.8万”事件,一位顾客只是在商场临时做了个护理,没想到被销售反复游说,刷卡成了“金卡会员”,被媒体曝光后引发大范围抵制。这事不是偶发,是整个行业把营销压力转移给一线员工的结果。推销不到任务,扣工资、辞退,反向逼员工绑架客户。

也正是这些“自毁式”的生意经,把本该简单的理发行业搞成了金融骗局。客户想要的是一个舒服的环境、稳定的手艺人、明确的价格,但行业偏要整出一堆“隐藏玩法”,把人推向防备心理。剪头成了博弈,体验变差,信任一去不复返。

有些店甚至看上去生意红火,实则全靠短期团购在死撑。每天都在拼销量、拼低价,剪一次头成本压到30块,还要分佣、提成、拉新,最后员工拿不到钱,老板贴完活动就跑路。这种模式不是没客户,而是吃客户太狠,最后客人不再来。

一时间,“理发店跑路”成了社交热词。微博、抖音、知乎上充满各种吐槽,有人刚充了999元卡,刚好老板失联;有人花一小时找家没推销的理发店,结果还是失败。全国到处都是空着的门脸房,装修好的理发铺没人接手,业内称这种情况是“近十年来最冷冬”。

这还只是表面。更大的危机在后面。

预付卡、无底推销,把顾客吓跑也把员工逼疯

说起现在的理发店,消费者最怕的不是价格,而是“被绑架”。一进门就有店员盯上你,递水、套近乎、递单子,“充值优惠”、“疗程卡”、“头皮管理套餐”轮番上阵,像是进了个理财公司,不花钱出不来。

预付卡曾是理发行业最赚钱的工具,也是一把双刃剑。早些年,做卡确实能留住客户,也能快速回血。但越做越狠,越推越深,早就脱离了服务初衷。办卡金额动辄几千几万,优惠高得离谱,背后却是推销员拼命冲业绩。客户一旦说“考虑一下”,立马脸色变了。

从业者压力也大。不少连锁店的员工拿的是“底薪+提成”,而这个“提成”不是剪头发提,是卖卡提。你不推销,一天工资可能只有一百出头。上面下任务,月底要完成多少金额,不然就罚款、通报,严重的直接辞退。

这就催生了“强推文化”。员工不是不想好好剪头,是没那个余地。剪个头要推三个项目,剪到一半要推荐一次套餐,不然绩效考核不过关。有的门店还要求员工拍视频发朋友圈,硬凹“高端感”,客户看到反感,员工自己也累。

恶性循环由此开始。客户不想再来,员工越来越难干,新招来的理发师不到一个月就走。一家店里年换三轮员工,比快递点都流动。技术难沉淀,服务没质量,靠新客支撑门面,终究是个假繁荣。

顾客怕花冤枉钱,员工怕完不成任务,老板怕现金流断掉,三方互相不信任。理发行业从服务业,变成了风险管理学。

线下踩坑越来越多,很多人干脆回归“自己来”。据京东、淘宝数据显示,2025年初,家庭理发器销量同比增长210%,其中不少购买者是30岁以下年轻男性。剪得不漂亮没关系,起码不用担心被忽悠花大几千。

还有一部分人干脆转向小众理发工作室、个体发型师,不办卡、不推销、按次收费,虽然贵点,但安心。这也是行业重塑的新苗头:从“连锁高周转”,转向“小众高信任”。

只是这场由自己点燃的倒闭潮,还远未结束。理发行业曾被认为是“抗风险”的代表,如今却用亲身经历告诉大家:把顾客当提款机的日子,真不多了。

虚价迷雾里的“总监理发”:包装不是专业,是骗局

理发行业这一两年,最让消费者感到离谱的,不是剪得贵,而是剪得“装”。一个剪头发的项目,能分出六七档价位,什么“资深造型师”、“首席技师”、“总监理发”、“店长亲剪”,一听就像开会用的职称,但价格却不是开玩笑。

最典型的是某连锁品牌。店内最便宜的剪发是“初级设计师”,128元;再往上,“资深技师”168元,“创意总监”238元,“联合创始人”388元。有顾客爆料,“联合创始人”只在某平台直播露过一次面,剪一次头从来不打草稿,全凭“视觉灵感”,结果剪完完全不是想要的。

这种价格分层,说白了就是定价迷宫。顾客本想剪个普通短发,一看项目叫“总监设计剪裁”,又怕初级师傅不稳,一咬牙上档次。结果剪得稀松平常不说,还比路边快剪贵了十倍。

理发门槛低、信息不对称,这正是行业靠“名头”赚钱的最大漏洞。技术本就难评价,发型本身因人而异。店家在价格之外,靠包装制造“价格锚点”:给你看588元的总监剪发,是为了让你觉得198元那档已经很实惠。

理发也有“韭菜公式”:低频消费、高额预付、隐性升级、职称堆叠。消费者一旦进圈,很难理清花的到底是什么钱。

更离谱的是“养发项目”。洗一次头88元起,搭配头皮护理要158元,加点氨基酸洗护,直接跳到298元。一些洗发水是成本不到10元的勾兑液体,还宣传“无硅、柔顺、孕妇可用”,卖相做得像护肤品,定价却堪比高端精华。

这种把生活小事高端化的模式,一开始确实吸引了一批“仪式感消费”人群。但疫情过后,大家的钱包收紧,剪发也回归理性。更别说,这种价格体系没法支撑长期口碑,体验感一旦对不上价位,顾客立刻掉头就走。

别看门店装修得多高级,终归是剪发。一旦技术和价格失衡,包装再亮也遮不住剪错头那种憋屈感。网上关于“理发翻车”的视频播放量动辄上百万,评论区都是同仇敌忾,堪称全民心理创伤复健现场。

理发不是时尚表演,不该用金字塔架构去压人。一把剪刀值多少钱,不该靠“总监”两个字决定。信任建立在技术稳定、价格透明、服务真诚这些基础上,而不是谁职称大、谁语气狠。

这一轮倒闭,很多就是砸在“包装”两个字上。靠职称标价的模式正逐步被市场识破,虚价体系正在崩塌。留下的,只剩空荡荡的豪华理发椅和墙上脱落的奖牌。

快剪与家理兴起:简单剪发,反倒长红

当“高价剪发”让人敬而远之时,另一个群体悄悄冒头:15元快剪、地摊流动理发、小区驻点师傅。没有咖啡香,没有总监台词,有的只是干净利落、不推销、不唠叨。

快剪的火,不是偶然。它瞄准的就是不想多社交、不想花冤枉钱的主力人群:上班族、打工人、学生党。很多人一进门直接扫码选项目,坐下5分钟出成果,不办卡、不问卷、不洗头。一句“需要吹风吗”就是全部交流。

不少快剪品牌甚至在小程序上写明“无销售行为、无办卡要求”,用户打分权重还高于发型师职称。这一点看似简单,背后却是对传统套路的直接反击。

快剪崛起,最打脸的正是那些高价空转的理发店。一边是688剪一次还得排队,一边是15元三分钟不留遗憾。价格悬殊不重要,重要的是快剪做到的是“尊重时间”“透明消费”“不压人”。

家庭理发也不再是小众行为。数据显示,2025年家用理发器销量增长210%,其中男性用户占七成。有初中男孩3年没进理发店,全靠父母操作;也有年轻情侣互剪,直呼省钱省事还增进感情。女性用户中,假发片使用率飙升至29%,不少人干脆省略掉剪发环节,直接变发型。

更极端的,是办公楼理发车和“骑电瓶车巡剪”的新职业模式。技术不错,价格合理,服务到点,年轻人接受度极高。理发早已脱离“仪式消费”范畴,重新回归“日常小事”的本质。

社区小理发店也凭“接地气”站稳脚跟。价格区间30–50元,服务稳定,师傅认识顾客,沟通顺畅。数据显示,这类店两年内存活率高达82%,远高于中高端理发馆不到40%的水平。

从“剪得值”到“剪得顺”,消费者正在用行动投票:别包装太多,别套路太重,剪得清楚才是好生意。

理发不是资本玩法,是熟人逻辑和服务口碑堆出来的长线生意。过去几年,行业学了太多“互联网+”“高定+”“会员+”这类商业词汇,反而忘了最重要的一点:头发长了,剪得舒服就行了。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04

标签:财经   客源   理发店   套路   员工   行业   客户   价格   顾客   总监   职称   小众   现金流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