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时节易“emo”?这份心理保暖指南请查收,拥抱满满好心情

#常德市第二人民医院##常德头条#

寒风起,落叶飘,天色早早沉了下来。你是否也有这样的感觉:初冬未至严寒,情绪却先“降温”——莫名疲惫、提不起劲,甚至萦绕着淡淡的忧郁?别担心,这不是“矫情”,而是身体与大脑对季节变化的真实回应。

科学解码:初冬情绪为何易“emo”?

常德市第二人民医院专家提醒:这种季节性情绪波动,背后藏着三重“推手”,心理学上甚至有专门的说法——“季节性情绪失调”,即便未达诊断标准,也常表现为“冬季忧郁”。

1、阳光“断供”,快乐激素失衡

阳光是天然“情绪调节器”。日照缩短会直接影响大脑中两种关键神经递质:负责愉悦感的血清素(“快乐荷尔蒙”)水平下降,人易焦虑低落;掌管睡眠的褪黑素提前过量分泌,让人昏沉乏力。一减一增间,情绪自然提不起劲。

2、生活“收缩”,正向刺激减少

天寒时,人本能想“猫冬”,外出社交、运动的意愿大幅降低。生活圈缩小后,能带来积极情绪的社会连接变少,大脑接触新鲜事物的机会也随之减少,很容易陷入单调沉闷的循环。

3、年终“盘点”,隐形压力叠加

初冬临近岁末,潜意识里会自动开启“年终总结”:年初的目标完成了吗?这一年有哪些遗憾?这种无形的自我审视,与季节性生理变化叠加,会让负面情绪更容易冒头。

暖心指南:4招给心理“保暖”

季节的影响虽难避免,但我们可以用科学方法主动调节,安然度过这段“情绪低谷期”。

1、主动“追光”,补够阳光“能量包”

阳光是对抗低落的“特效药”,关键在“主动获取”:抓牢午间“黄金时段”:中午日照最足时,到户外散步15-30分钟,哪怕阴天,户外光线也比室内强,能有效调节昼夜节律。

点亮室内环境:办公或居家时,优先选靠窗位置,拉开窗帘让自然光充分进入;条件允许可尝试专业光疗灯,晨起照射20-30分钟,改善情绪效果显著。

2、动起来,用运动“点燃”内在暖意

运动能直接提升血清素和内啡肽水平,是“天然抗抑郁药”。不必追求剧烈运动,温和持续更适合初冬:室内可练瑜伽、普拉提、健身操;户外则选快走、慢跑(做好保暖),让身体发热的同时,心情也跟着回暖。

3、营造温暖连接,对抗孤独感

温暖的社交是抵御情绪寒冷的“火焰”。

打造“Hygge时刻”:借鉴丹麦幸福哲学,点一盏香薰、裹着毯子读书、和好友小聚喝热可可,这些微小的仪式感能大幅提升心理舒适度。

主动安排社交:哪怕想“宅”,也别让自己完全封闭——约朋友吃顿火锅、在线上和家人视频,都能让心变得温热。

4、调整认知,与自己“和解”

接纳冬季的“慢节奏”:像动物冬眠一样,人在冬季需要更多休息是本能,不必为“提不起劲”愧疚;把年终压力转化为“冬季小目标”,比如“学会两道暖汤”“读完一本书”,小成就会带来持续的掌控感。初冬的萧条,也是向内探索的契机。

理解这份季节性低落,用科学方法照料身心,就能在寂静中积蓄力量。这个冬天,愿你被温暖包裹,静待春日暖阳。


湖南医聊特约作者:常德市第二人民医院 心理门诊 贺毅

关注@湖南医聊,获取更多健康科普资讯!

(编辑ZS)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21

标签:养生   初冬   保暖   时节   心理   指南   心情   情绪   常德市   季节性   冬季   日照   主动   阳光   低落   社交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