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谁害死了相声?

有这么种说法,认为"九十年代电视的广泛传播、两千年后网络的即时透明,是让相声和曲艺快速消亡的原因"。这个观点我不认同。我们认识马三立、侯宝林等大师的艺术魅力,恰恰是通过电视、电台;而网络时代,又让当年的"非著名相声演员"郭德纲火了二十年。

广播、电视、网络只是媒体,是宣传的工具、载体。埋怨信息公开透明,本质上是一种希望观众停留在信息闭环中的保守思维。但很遗憾,时代在进步,观众懂的越来越多,选择权也越来越丰富。


一、旧时代艺人:市场检验出的真功夫

在没有体制保障的年代,艺人们"平地抠饼,对面拿贼",全凭真本事吃饭。天桥撂地、茶馆卖艺,观众不爱听扭头就走、张口就骂,艺人就得饿肚子。这种生存压力逼出了艺人的真功夫。

以"穷不怕"朱绍文为例,撂地演出时白沙撒字,现挂不断;高元钧曾说"连后脑勺都得有戏";马三立在天津"三不管"一天赶好几场。这种环境下,艺人必须既是艺术精英,还得会察言观色、懂观众的喜好。

二、转型期艺人:传统与创新的平衡

新中国成立后,曲艺进入新阶段。这一代艺人大多师承名家,基本功扎实,又能与时俱进。他们的共同特点是:


三、体制化带来的挑战

到了八九十年代,曲艺逐渐体制化,这一批演员更多服务于晚会、宣教任务,表演场合固定,观众反应被“安排”(如领掌、剪辑笑声)。久而久之,演员不再依赖观众的直接反馈生存,业务能力自然退化,一些问题逐渐显现:


四、艺术长青的永恒法则


所以说到底:

曲艺的兴衰关键在,不在。优秀的艺术不怕传播,怕的是没有真材实料。与其抱怨时代变化,不如修炼内功,用作品说话。


(非专业点评,仅供娱乐)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20

标签:娱乐   相声   观众   艺人   演员   曲艺   艺术   体制   传统   电视   师承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