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民众选择停战?只有乌克兰人才知道,生在中国是多么的幸福

据德新社8月31日报道,年8月31日乌克兰评级集团做了一个民意调查,问题很简单,就是针对已经打了3年多的俄乌战争,是继续打,还是战到一兵一卒。

调查显示,有82%的受访者希望停战,只有20%的人支持继续打下去,直到顿巴斯地区和克里米亚半岛完全被收回。

猛地一看,觉得这20%的人真是固执,其实比起来一年前甚至两年前,这个数字下降了很多了。比如2024年冬季同样的调查,支持继续战斗的人有38%,再往前一年,支持战斗的人还有63%。

【被战争掏空的乌克兰】

2022年初战争爆发前,乌克兰拥有4300万人口。乌克兰虽非经济强国,但其广袤的黑土地支撑着发达的农业,东部工业区也能提供稳定的就业,民众生活虽不富裕却也算安稳。然而战争的爆发,数百万民众为了躲避炮火,不得不踏上背井离乡之路。

联合国难民署2025年2月发布的数据显示,全球范围内的乌克兰难民已达690万。他们大多分散在波兰、德国、捷克等周边国家,其中波兰接收了约150万,德国接收了近100万。而留在国内的民众,也未必能找到安宁。据乌克兰政府统计,国内因战争流离失所的人数达370万。他们从东部战区逃到西部城市,从城市郊区躲进地下掩体,像一群失去蜂巢的蜜蜂,在自己的国土上流浪。

另外就是军队的伤亡,关于乌军伤亡数字,各方统计存在差异,但国际智库普遍认为,其阵亡人数在6万至10万之间,总伤亡(包括阵亡、重伤、失踪)约50万。这个数字意味着什么?乌克兰军队战前总兵力约25万,三年战争损耗的兵力相当于两个战前军队的规模。

据报道,2024年12月,乌克兰政府启动新一轮大规模征兵,计划三个月内征召16万人。更特殊的是,政府开始通过短信发送征兵通知,要求18岁至59岁的适龄人员必须登记。有记者表示也收到了征兵短信,这说明乌克兰政府是面向所有人发送的。

企业数据更能直观反映男性人口的流失,乌克兰企业信息登记公司Opendatabot的统计显示,目前乌克兰女性注册的独资企业达15.5万家,男性不足10万家。这是该国历史上女性企业主数量首次超过男性。基辅商会负责人解释:“不是女性突然擅长经商了,而是能经商的男性越来越少了。”

如果说战争对乌克兰民众影响最大的,还是柴米油盐里。2024年11月起,乌克兰全国开始实施轮流停电制度。基辅市左岸社区的居民告诉记者,每天平均停电6小时,冰箱里的食物经常变质,冬天只能裹着毛毯睡觉。

而在第聂伯、哈尔科夫等城市,日均停电两至三次,每次3到4小时,商店只能靠发电机维持营业。最艰难的是敖德萨,由于电网多次遭袭,长期处于“供电不稳”状态,居民形容“能连续亮3小时灯就算奢侈”。

【在乌克兰基辅街头,一处货摊使用充电灯照明】

停电直接导致工业停产、商业成本上涨,进而推高通货膨胀。乌克兰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的通胀率达47%,而食品价格的涨幅更是超过60%。其中,鸡蛋的价格变化最具代表性:三个月内从约0.6元人民币涨到1.2元,较2021年同期增长2.5倍。

难怪乌克兰民众说:盼不到冲突的结束,才是最大的悲哀。

【停战条件】

82%的停战支持率,背后是乌克兰民众对和平的渴望,但这种渴望并非没有条件。调查显示,76%的受访者认为“停火必须得到安全保障”,否则“战争可能随时重启”。而在“谁来提供安全保障”的问题上,分歧开始显现。

绝大多数乌克兰人将希望寄托于美国和欧洲。68%的受访者认为,只有美国、英国、法国等西方国家提供“实质性安全保障”,包括军事援助、经济支持和驻军承诺,才能放心停战。

俄罗斯总统普京在2025年7月的记者会上提出,愿意接受“非西方国家”在乌克兰驻军作为停火担保。

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表示反对,8月份他在接受采访时明确表示:“可以邀请美国、英国、法国作为安全担保国,但不会考虑中国。”他给出的理由是“中国没有参与对乌援助”。

这种对西方的依赖,其实透着无奈,美国国会2025年通过的“对乌援助法案”附加了多项条件,包括要求乌克兰出售国有资产、改革能源市场等,这些条款被乌克兰国内批评为“新殖民主义”。欧盟则要求乌克兰加快“去俄罗斯化”,包括废除俄语的官方地位、拆除苏联时期的纪念碑等,这在东部俄语区引发不满。

泽连斯基拒绝中国作为担保国的言论,反映了部分乌克兰人对中国的误解。事实上,中国自战争爆发以来,始终秉持中立立场,向乌克兰提供了超过15亿元人民币的人道主义援助,包括食品、药品、发电机等急需物资。中国还多次提出“全球安全倡议”,呼吁通过对话解决冲突,这一立场得到许多国家支持。

更重要的是,中国与俄罗斯、乌克兰都保持着正常的经贸关系,这种“双轨外交”恰恰是调解冲突的优势。

【从乌克兰人的眼神里看中国】

在乌克兰的中国留学生,或许是最能体会“和平”二字分量的群体。他们既见证了战争的残酷,也感受着祖国的安稳,这种对比让他们对“出生在中国是多么幸福”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乌克兰首都国立基辅大学

记者采访到基辅大学新闻系的中国留学生,战争爆发后她没有回国,而是留在乌克兰做志愿者,帮助难民联系救助资源。她说:“我见过太多乌克兰人的眼泪。有位叫卡佳的女孩,和我同岁,原本在准备考研,战争爆发后她的父亲战死,母亲带着她逃到利沃夫,现在她每天打两份工养活母亲。”

另一位在哈尔科夫留学的中国学生,曾在2024年经历过一次炮弹袭击。“那天我在宿舍看书,突然一声巨响,窗户全碎了。跑出去一看,隔壁的公寓楼塌了一半。有个乌克兰同学哭着说,她的弟弟还在楼里。那一刻我特别想家,想中国的安全感。”

这种和平带来了什么?是GDP从1978年的3679亿元增长到2023年的126万亿元,让14亿人摆脱贫困,是基础设施的飞速发展,高铁里程突破4万公里,高速公路覆盖所有县城;是老百姓的生活安稳,晚上能在公园散步,周末能带着孩子去郊游,不用担心炮弹和停电。

当然,中国的和平不是凭空而来的。它是无数军人在边疆默默守护的结果,是外交官在国际舞台上争取的结果,是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努力建设国家的结果。

参考:

2025-09-01 21:10·参考消息:外媒:民调显示大多数乌克兰人支持停火

202412/24来源:新华网:渐被“遗忘”的时空 最大的悲哀是盼不到冲突结束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04

标签:财经   民众   幸福   乌克兰人   乌克兰   基辅   中国   战争   受访者   俄罗斯   俄语   波兰   冲突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