岷县点心作为甘肃省岷县的传统小吃,其历史可追溯至明清时期,并在商贸交流中逐渐形成独特风味。
起源与早期发展
据《岷州志》记载,至少从清代康熙年间(1702年)起,岷县人便以点心待客,称为“设点数碟”。早期点心制作工艺较为简单,以蜂蜜拌面粉为馅,白面和油为皮,铁鏊炭火烤制,形似甜包子。
清末民初,岷县作为“陇上旱码头”吸引了南北客商,外来点心技艺与本地传统融合,逐渐形成以酥皮为特色的点心,并开始添加红绿丝、核桃仁等丰富馅料。
近代革新与规模化
新中国成立后,公私合营的岷县副食品加工厂成立,引入木模具制作工艺,点心表面印刻花鸟图案,兼具美观与美味。改革开放后,个体作坊复兴,并采用红外线烤炉等现代化设备,产量提升至日产量500公斤以上,年产值超200万元。
2007年,岷县点心获批甘肃省地方标准,规范了原料配比和生产流程;2010年其制作技艺被列入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特色与原料
岷县点心以“皮薄酥软、馅料丰足、油而不腻”著称,兼具文化象征与实用性:
1. 外观与口感:
外形圆润如满月,表面点缀梅花红点或芝麻,寓意团圆吉祥。皮薄如纸,酥层分明,入口即化;馅料甜润,融合玫瑰糖、核桃仁、花生米、冰糖等十余种原料,层次丰富。
2. 健康与文化属性:
采用胡麻油、低糖配方,部分现代产品还融入岷县特产当归,开发出低脂、低糖等新品类。
作为婚庆、节日必备礼品,象征喜庆与尊客之道,当地俗语称“到岷县不吃点心,等于没到岷县”。
生产工艺
岷县点心的制作分为馅料、皮面、成型与烘烤四道核心工序:
1. 馅料制作
将小麦粉蒸熟后过筛,加入大油、清油、玫瑰糖、核桃仁、红绿丝等辅料拌匀,形成绵密香甜的内馅。
2. 皮面与酥层
皮面由水、面、油按比例揉制,再与纯油面(“酥”)叠加擀压,形成千层酥皮。传统工艺需手工捏制,现代则用模具定型,提升效率与美观度。
3. 烘烤技艺
传统炭火铁鏊烤制赋予独特焦香,现多改用红外线烤箱,控温更精准,确保酥脆均匀。
4. 创新与标准化
引入QS质量认证体系,企业如“冬梅”“漫漫”等通过标准化生产扩大规模,产品远销省内外。 岷县点心历经三百年演变,从民间小食发展为兼具文化内涵与产业规模的特色产品。其工艺融合南北技艺,原料彰显地域物产,既是陇中饮食文化的缩影,也是传统非遗与现代食品工业结合的典范。
微信公众号西部文化视野:甘肃及西部人的文化、艺术、历史、民俗、美食等的大杂烩。唯以有趣为要,戒严肃。投稿邮箱534906033@qq.com,124篇原创内容
微信公众号微美甘肃:文化、历史、美食探究、交流。951篇原创内容
更新时间:2025-04-2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