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社交媒体上兴起的饮品“蹿稀营销”,将饮用后的通便效果作为卖点,引发广泛关注。这种将一种明确的生理反应与“轻体”“通畅”等健康概念直接绑定的营销方式,看似是捕捉市场需求之举,实则折射出饮品行业在激烈竞争下的创新困境与流量焦虑。我们有必要冷静审视其背后的商业逻辑与潜在风险。
从市场层面看,这种营销现象的出现并非偶然。在茶饮、果汁等赛道不断内卷的背景下,产品同质化问题严重,迫使品牌方竭力寻找能够迅速抓住消费者眼球的差异化卖点。“喝了有感觉”成为一种简单直接的市场试金石,它比强调抽象的“健康成分”或“口感层次”更能制造即时的话题和记忆点。从这个角度看,这或许可以理解为一种在市场压力下,对消费者痛点的捕捉。
然而,这种营销策略的背后,伴随着不容忽视的商业风险。它建立在一种模糊的、甚至可能被误导的健康宣传之上。虽然商家可能并未直接宣称具有治疗功能,但通过“轻体”“畅通”等词语以及附赠纸巾等行为进行强烈暗示,极易让消费者产生“腹泻等于减肥”的误解。医学常识表明,非正常的腹泻与科学的体重管理并无直接关联,反而可能带来健康隐患。一旦这种认知被广泛普及和质疑,前期依靠此卖点建立的品牌形象将面临迅速的反噬,从“有效”到“骗局”可能只有一步之遥。
一个成功的消费品牌,其长期生命力通常建立在美味、营养、愉悦或文化认同等正向价值上。而“蹿稀”作为一个具有负面色彩的生理现象,很难构建起稳固的品牌忠诚度。当猎奇心理消退,消费者回归理性,会发现产品除了能引起不适的生理反应外,在口味、品质等基本面上可能缺乏真正的竞争力。这种营销在收割短期流量的同时,也可能提前透支品牌的长期发展空间。
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是品牌营销的正确方向,但实现路径必须建立在科学、诚信和对消费者真正负责的基础上。聪明的品牌应该懂得,流量和噱头或许能制造一时的喧嚣,但只有基于真实价值建立的信任,才能让品牌在瞬息万变的市场中行稳致远。饮品的魅力,终究应回归其本身带来的味觉享受与品质安心,而非那些令人尴尬的“副作用”。
(大众新闻·风口财经评论员 管亚楠)
更新时间:2025-11-0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